标题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日期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栏目 > 青年读书会

近代史研究所举办第77期青年读书会

作者:王毅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8-03-26 字体: 打印
作者:王毅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8-03-26 打印

 

2018313日下午,青年读书会举办题为革命中国的新闻与宣传:问题与方法讨论会。这是一次跨学科的学术座谈会,它从新闻传播学、革命史、党史、中外关系史、思想史、文化史等多重角度,探讨媒介历史研究的视角及方法。长期从事新闻史研究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向芬副研究员,专攻中美关系史研究的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翟韬讲师,《中共党史研究》吴志军编辑,以及近代史研究所黄道炫研究员、侯中军副研究员、冯淼、李珊、吕迅、王毅等出席。

 

座谈开始后,与谈人围绕各自的研究领域及研究心得进行交流。向芬对中国共产党在延安确立的新闻理论体系进行分析解读,以此尝试在新闻史研究中,将历史叙述与理论延展做有机结合。冯淼以20世纪30年代左翼知识分子的出版活动与大众教育为视角,探索现代都市印刷媒体的普及在重塑知识生产过程中的权力关系的特殊意义。王毅从新闻业在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发生的一系列剧变着手,试图寻找新闻职业化与革命宣传两种历史发展脉络之间错综复杂的内在联系。李珊以《北华捷报》对中国革命的舆论表达以及与中国社会的互动为切入点,希望以此呈现和探讨近代西方人在华所办报纸的双重文化特性,即它们先天性地为其母国利益服务,但同时也在话语上介入和影响中国的政治生活。侯中军以他对杨光泩的关注,揭示出民国时期的外交官员和新闻官员之间相对模糊的界限与角色互换的发生,以及新闻活动作为外交谈判的重要辅助,以此说明在外交史的研究过程中,除了聚焦外交决策、外交官员的言行之外,对于新闻出版活动进行关注的重要意义。对于宣传效果的评估是从事这一领域研究的一个棘手问题,吕迅分享了他的解决方法。通过利用共和国初期报纸出版业的分工特性,吕迅以《人民日报》入手,了解和分析官方的宣传动员手段,从《参考消息》入手,获知宣传活动引发的社会反响。翟韬以媒体的舆论宣传内容及受众对象作为观察点,揭示冷战格局下两大阵营在意识形态对抗方面各自的特性及其背后的决策过程。

 

随后,参会者围绕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新闻与文化宣传出现的历史境遇、国际关系中的思想文化情境、双重语言下的中国形象、对外宣传中的个体经验等问题展开自由讨论。期间,向芬介绍了新闻史研究的发展过程、关注重点,并就以后在史料发掘和理论运用方面的相关问题提出了个人看法。吴志军和黄道炫也表达了各自的观点。对于在中国革命和中共历史发展的架构下从事新闻媒体历史演变的研究,吴志军阐述了从实证入手上升到理论总结,以此探寻普遍性理论的研究思路。黄道炫结合个人的研究经验,提出以心灵史的视角来思考新闻宣传活动的重要意义。他特别指出,探索中共在历史上进行革命宣传的问题,关键在于揭示它的舆论攻势如何渗透到人们的内心,并发挥作用的过程和机制。这一问题的解决从某种程度上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国共宣传方式的异同,以及社会效果的差异。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京 ICP 备 0505519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