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日期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栏目 > 青年读书会

王元崇助理教授在青年读书会作学术报告

作者:王康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8-06-27 字体: 打印
作者:王康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8-06-27 打印

 

2018626日下午,近代史研究所青年读书会举办第82期活动,邀请美国特拉华大学助理教授王元崇作专题报告,题为“时间、版图与天下:从时宪书观察清代中国的边疆意识和国家建构”, 30余位所内外同仁参与交流和讨论。清华大学李欣然博士作为评议人出席了本次活动。

 

王元崇首先介绍了研究缘起,他在从事中朝关系史研究的过程中,关注到朝鲜王国在清帝国构建的天下秩序中的地位问题。后来接触到时宪书,他意识到时间制度的推行和领土空间的密切关系,开始重新审视清帝国的内部和周边秩序。时宪历以西洋历算方法编制,由清入关后开始颁行,乾隆朝改称“时宪书”,直到清亡为止,与国家典礼及生民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他强调,清代时宪书的特征是在京师一地之外,加入了各直省的日出入昼夜及节气时刻列表,因此时宪书的制定和颁行体现了一种政治秩序的展开。他向大家呈现了时宪书在清代各个时期的编纂特征和内容变化,重点解释了随着清朝的开疆拓土,蒙古、回疆部落以及大小金川土司等政治单元的时刻列表如何陆续增入到帝国时间的地理版图中。他认为,这一进程具有强烈的政治意义,体现了清代中国领土的演变、多民族的不断融合以及现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逐步形成。他希望进一步考察清代边疆地区以及周边国家对于清帝国的认同变化,例如,越南在接受清王朝所颁布的时宪书之基础上重新编纂了协纪历,并建构了以越南为中心的天下秩序。

 

评议人李欣然谈到,清朝如何利用传教士编纂的时宪历展开其有效统治是非常值得关注的研究课题;如果将御览时宪书和通用时宪书结合起来考察,可以看到清帝国建构的天下秩序应是多层次的、同心圆式的秩序,内外之别只是其中的一个层次。他还提出如何理解传统奉正朔的关系和现代民族国家的关系问题。

 

在提问和讨论环节,所内外同仁就清代士人边疆意识的变化、清代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历史以及时宪书的印刷、私刻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交流。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京 ICP 备 0505519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