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日期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本所概况 > 学术社团 > 中国孙中山研究会

“首届孙中山研究青年论坛”成功召开

作者:梁馨蕾 发布时间:2021-03-01 字体: 打印
作者:梁馨蕾
发布时间:2021-03-01 打印

20201226日,由中国孙中山研究会主办的首届孙中山研究青年论坛,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顺利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世界历史研究所,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等十余所高校与研究机构的近60位学者出席。论坛开幕式由中国孙中山研究会秘书长杜继东研究员主持,会长汪朝光研究员致开幕辞。

本次论坛共征集论文16篇,围绕孙中山的政治实践与思想制度与社会五四诸面相历史的塑造民族与国家等五个主题展开,采用一对一报告与评议的方式,全程既有深入而热烈的讨论,亦有中肯而切实的批评。  

孙中山的政治实践与思想专场,卢华博士的《两个日本论:一战期间孙中山日本认识与亚洲想象的转变》、周月峰研究员的《错位的战场:孙中山与胡适的新文化运动》、彭剑教授的《孙中山称义和团为辩证》、马冰洁博士的《孙中山致大隈重信密函与二十一条》四篇文章,均涉及对孙中山的评价问题。汪朝光研究员指出,孙中山是近代史研究领域少有的评价基本均为正面的人物。彼时身处于中国这样的大国和弱国之中,孙中山具有强烈的抱负感,其在对日关系中的心态值得考量。杜继东研究员谈到,对孙中山的研究需具备世界史眼光,关于列宁与《布列斯特条约》的相关研究成果和评论,或可对孙中山的评价问题有所启发。

制度与社会专场,章博副教授的《清季军机大臣副署制度的构建》一文,讨论了清季立宪中军机大臣副署制度的实施及艰窘过程。副署制度直接酿成弹劾军机案,继而发展为对皇族内阁的不信任,甚至对整个清廷立宪的怀疑。王果副教授的《乡村共和国:清末民国共和政治的基层建构》,谈到传统中国的乡村共和经验从晚清到民初的学理与实践发展,随着国民政府乡村建设实验区和模范县政策出台和全面抗战爆发,使乡村共和国扩充自治组织延伸至社会国家,重新奠定共和国民治之基的道路戛然中止。池翔博士的《森林的政治:清末民初中国东北国有林制度的筹设、纠葛与成效》,考察北京政府时期国有林制度由部到省的推行过程,揭示国有森林的财政与法律纠纷对地方治理结构的影响。谭娟博士的《伪满洲国亲属继承法立法过程中的女性财产继承权问题》指出,伪满洲国亲属继承法在将男系中心主义家庭制度法律化的同时,一定程度承认了女性的财产继承权。对此,华锐博士从法律移植,法律多元主义和比较帝国史,以及俄、日法律在满洲的互动等三种视野,发表了非常精彩的评议。

参与本次论坛的学者不仅关注孙中山其人其事,也放眼孙中山所身处的大时代。在五四诸面相讨论专场,王波博士的《坠入烦闷之网:五四前后知识青年心态群像》,讨论五四前后青年个体的烦闷如何汇聚成社会的烦闷问题。赵妍杰副研究员的《把情感带回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浪漫面相》指出,五四运动是一场情感运动,新青年倾向在新兴的社会与国家框架内或社会与国家框架之外解释个体,个性解放也表现在对人生、社会和政治的浪漫主张,这对重新认识与理解五四有着重要意义。上述两篇文章选题新颖、内容生动,引发在场青年学者的兴趣与共鸣。在历史的塑造专场,蔡炯昊博士的《乱世桃源非乐土——修承浩与民国<沅陵县志>稿本中的湘西地方社会》透过不循旧例,在时间、空间上处于双重边缘地位的文本,窥见近代湘西地方社会变迁,同时反思地方志与现实情境的互动,从中揭示不同类型史料与史实间的曲折关系。潘建华博士的《北伐时期国民党军队的兵站后勤体系建设》,梳理北伐时期国民党军队兵站后勤系统的统筹和运作,指出其在保证战时军需物资补给方面较之北洋军队的优越性。来自北京大学的博士生盛差偲作为全场最年轻的学者,报告的《中共对国民党组织建设的影响:<党的建设>考论》一题,从国共文本比较的层面切入,探讨抗战时期蒋介石、熊式辉等人对国民党的组织设计与革新,视角独特、史料扎实,得到罗敏研究员的充分肯定与鼓励。

民族与国家讨论专场,承红磊副教授的《貌合神离:护国运动期间的梁启超与日本》指出,梁启超虽在护国战争期间接受日本援助,但基于不同目标,很快就与日本和国民党稳健派产生重大分歧,双方呈现一种貌合神离的关系。赵峥副教授的《寻求被统治的艺术:1930年代西南夷族代表的请愿活动》,探讨1930年代西南夷族要求国民政府承认其民族地位,保障其享有一定程度自治和参与国家政治的权利,进而揭示西南边疆非汉族群代表如何在满足国家需求的同时谋求自身利益的过程。李稳稳博士的《阅读、观察与交谈:柔克义的藏区考察与知识获取》,论述美国学者、外交家柔克义在19世纪末的两次藏区考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知识,补充、修正和深化对藏区社会的认识,促进了其学术兴趣和思想的转变。在论坛的最后,与会资深学者还就青年人如何撰写与修改、发表学术论文,提出了非常中肯的建议与有益的指导。

在圆桌讨论环节,李学智教授指出,人们的认识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研究亦是如此。李振武研究员评价本次论坛的文章细、题目新。他指出,孙中山研究已很深入,因而在原有基础上的细化研究便非常有意义。不过,在把孙中山研究做得更细致的同时,也需要有宏观意识。例如,孙中山是通过何种途径认识日本、认识世界的?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学者心态和身份,去揣测作为政治人物的孙中山在向列强寻求帮助时发表的一些言论。汪朝光研究员谈到,孙中山的研究已经比较透彻,未来研究的突破方向不仅在孙中山本身,还在其所处的时代。近年来,随着学界研究兴趣的转移,中生代学者逐渐减少,今后可把青年论坛继续举办下去,从中发现新人,推出新成果。此次的参会论文体现了选题的新颖,写作手法也与当年很不一样,能够看到学术进步的履迹。

中国孙中山研究会副会长廖大伟教授指出,孙中山与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伟大人物和关键节点,就历史而言能与之比肩的不多。研究孙中山、辛亥革命具有凝聚华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意义。这一研究曾是热点、显学,研究的起点较高,选题的余地也较少,但仍有拓展与创新的空间。青年学者要有担当和胸怀,把这一传统研究领域扛下来、传下去。孙中山研究的未来希望还在青年身上

2021年将是辛亥革命爆发110周年,首届孙中山研究青年论坛作为一场预演,在热烈而圆满的氛围中落下帷幕,期待未来能够有更多青年学者加入进来,一道致力于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的研究。

孙中山研究青年论坛肯定会越办越好。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京 ICP 备 0505519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