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日期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本所概况 > 组织机构 > 近代文化史研究室 > 研究室人员

彭姗姗

发布时间:2021-02-04 字体: 打印
发布时间:2021-02-04 打印

 

彭姗姗,重庆万州人,汉族。

 

1999年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学习,2003年获文学学士学位;同年保送本系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攻读研究生,师从刘东先生,于2006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并于201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2004-2010年,兼任哈佛燕京学社资助的国际学术刊物《中国学术》的助理编辑。

 

20105月至20136月任职于清华大学凯风发展研究院。20137月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师从耿云志先生。20157月留近代史研究所思想史研究室工作,被聘为助理研究员。20241月调入文化史研究室。

  

研究领域为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尤其注意从思考方式(而非具体内容)层面的中西文化比较框架下来展开研究。先后参与多项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并担任2019年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课题“中国近代思想通史”项目秘书。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杜威访华与五四变局

 

联系方式:pengss@cass.org.cn

 

 

论著目录

专著:

1.       邹小站、彭姗姗(第二作者)等:《中国近代思想史》第六卷,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22年,写作第四章“国家主义派的思想主张”,107千字

 

论文:

1.           《中国之出路:罗素关于中国走苏俄道路的论说演变》,《湖北社会科学》2023年第12期,202312月,18千字

2.           《教育人还是教育公民:1916-1926年教育宗旨的演变》,《北京大学教育评论》第20卷第2期,20224月,35千字

3.           《“中国问题”的缘起、实质与心理根源:罗素在北京的生活与思想》,《鲁迅研究月刊》2021年第11期,20211130日,12千字

4.           《建构现代国家:李璜的国家主义理论探析》,《澳门理工学报》2021年第4期,202110月,18千字

5.           《五四时期杜威政治哲学讲演论析》,《近代史研究》2020年第4期,20207月,23千字;亦收入欧阳哲生编《百年回看五四运动——北京大学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人文学术论坛论文集》(上、下册),社科文献出版社,2020年。另一版本为《以翻译谈政治五四时期杜威与胡适的政治哲学讲演论析》,收入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编:《五四新文化:现场与诠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25千字

6.           《杜威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文化研究》2019年夏之卷,20195月,10千字

7.           《因时势而教:杜威对五四时期学生运动的反应与评价》,《兰州学刊》2019年第4期,20194月,10千字

8.           《五四时期杜威与中国的一段“交互经验”》,《近代史研究》2019年第2期,20193月,13千字

9.           《带着什么走向世界?》,《读书》2019年第1期,20191月,9千字

10.       《另类的思想史:浅谈斯塔罗宾斯基的卢梭研究》,《中国图书评论》2018年第10期,201810月,9千字

11.       “A Journey to Mars: John Dewey’s Lectures and Inquiry in China,” Journal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Vol.12, No.1, July 201811 千字

12.       《政治工具主义的内在张力:胡适对杜威政治哲学的理解与阐释》,《广东社会科学》2015年第2 15千字;亦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14年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12月。修订版收入欧阳哲生编《胡适与中国新文化》,社科文献出版社,202112月,21千字

13.       《现代人的故事:理解〈社会契约论〉的一个新视角》,《政治思想史》2013年第12期,201312月,14千字

14.       《半部社会契约论〉:中江兆民对卢梭的翻译与阐释》,《中国学术》总第28期,20114月,37千字

15.       《封闭的开放:泰戈尔1924年访华的遭遇》,《清华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20107月,19千字

16.       《伯林笔下的维柯》,《读书》2010年第5期,20105月,6千字

17.       《浅析施特劳斯学派对卢梭政治哲学的解读》,《东方论坛》2010年第1期,20102月,13千字

18.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英语世界中作为哲学家的庄子》,《中国哲学史》2005年第3期,20058月,18千字

 

书评及文章:

1.           《细节的魅力——读〈胡适的北京情缘:一个新文化人的日常生活史〉》,《读书》(香港版)第6期,20231月,6千字

2.           《“康有为与近代中国——第七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近代史所思想史研究室编《康有为与近代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202012月,14千字

3.           《刘东:〈悲剧的文化解析——从古代希腊到现代中国〉》,《中国学术》第39辑,201810月,7千字

4.           《倾听自我:我们为什么还要读卢梭?》,《文景》2012年第7期,5千字

5.           《胡缨:〈翻译的传说:中国新女性的形成,1898-1918〉》(Hu Ying, Tales of Translation: Composing the New Woman in China, 1898-1918),《中国学术》总第27期,20105月,4千字

6.           《司昆仑:〈文明化成都:中国城市改革,1895-1937〉》(Kristin Stapleton, Civilizing Chengdu: Chinese Urban Reform,1895-1937),《中国学术》2005年第3期,5千字

 

代表性译作:

1.       胡缨:《翻译的传说:中国新女性的形成,1898-1918》(Hu Ying, Tales of Translation: Composing the New Woman in China, 1898-1918),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两人合译,自译60千字

2.       《丁文江的五通英文信》,《胡适研究通讯》2018年第2期,2018625日,6千字

3.       季家珍:《一位世界性的民国淑女:历史文化语境下的方召麐》(Joan Judge, “A Cosmopolitan Republican Lady: Fang Zhaolin in Context”),沈揆一、安雅兰、季家珍、黄熙婷主编《道与画:方召麐水墨艺术展》,亚洲协会香港中心,2017年,5千字

4.        胡适:《作为政治概念的工具主义》(Hu Shih, Instrumentalism as A Political Concept”),《胡适研究通讯》2014年第8期,10千字

5.       胡适、杜威:《胡适、杜威论学信函四通》,《胡适研究通讯》2014年第8期,4千字

6.       丁尔苏:《对“他者”的挪用:英国文学中关于中国的相反观念》(Ersu Ding, “Appropriation of the 'Other': Contrasting Notions of China in British Literature”),《中国学术》2005年第3期,10千字

7.       贺萧:《二十世纪中国领域的妇女研究》(Gail Hershatter, “State of the Field: Studies of Women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中国学术》2004年第34合期,50千字

8.       魏安娜:《作为艺术家的个人的困境——残雪和卡夫卡》(Anne Wedell, “the Predicament of the Individual as Artist Can Xue and Kafka”),《中国学术》2004年第34合期,15千字

9.       苏源熙:《什么叫作“互动”美学?》(Haun Saussy,“What is ‘Interactive’Aethetics?”),《中国学术》2004年第2期,10千字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京 ICP 备 0505519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