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室沿革
近代史研究所中外关系史研究室,是在原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帝国主义侵华史》课题组基础上组建而成。1953年,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帝国主义侵华史》课题组成立,成员包括邵循正、丁名楠、余绳武、张振鹍等一批老一辈历史学家,邵循正为第一任组长。1958年,《帝国主义侵华史》第一卷出版,1959年,课题组解散。此后,课题组成员根据工作需要相继参加了《中国近代史》和《沙俄侵华史》课题的研究工作。
197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近代史研究所分别组建了中外关系史第一研究室和第二研究室。其中第一研究室侧重于中美、中日、中法关系及综合关系的研究,首任主任为丁名楠;第二研究室侧重于中俄中苏关系和香港史的研究,首任主任为余绳武。1999年初,根据近代史研究所学科调整的需要,两研究室合并组建中外关系史研究室,首任主任为王建朗,现任主任为侯中军、副主任李珊。
本研究室现有在职研究人员9人,其中研究员5人,副研究员1人,助理研究员3人,绝大多数具有博士、博士后学历。在我院首批学部委员评选中,著名历史学家余绳武研究员、张振鹍研究员分别当选为荣誉学部委员。
二、创建以来的主要成就
长期以来,在丁名楠、余绳武、张振鹍、刘存宽、陶文钊、薛衔天、杨奎松、章百家、王建朗等学者主持下,历经几代人的共同努力,研究室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多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内外学术界的好评,并获得多项国家级、院级奖励。研究室在近代中外关系综合研究、民国外交史综合研究,中俄中苏关系史、香港史、中葡、中法关系史等研究领域始终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并在国际上具有相当影响。
丁名楠等著《帝国主义侵华史》(两卷)的出版,曾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并在某种程度上构建了国内近代中外关系研究的框架。余绳武等著《沙俄侵华史》(四卷5册)被公认为是研究早期中俄关系史的最权威著作,曾荣获我院首届优秀科研成果奖,郭沫若历史学奖三等奖。
1992年出版的张振鹍等著《日本侵华七十年史》,是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的力作,迄今仍无可以超越它的同类著作;陶文钊著《中美关系史(1911-1950)》是中美关系史领域填补空白之作,对本学科产生过重要影响;刘存宽、薛衔天主编《中苏国家关系史资料汇编》(三卷)、薛衔天著《中东铁路护路军与东北边疆政局》、李嘉谷著《中苏关系,1917──1926》、李嘉谷著《合作与冲突,1931─1945年的中苏关系》等著作极大丰富了国内中苏关系史研究的内容。
余绳武、刘存宽、徐曰彪、刘蜀永、张俊义、张丽等著《十九世纪的香港》《二十世纪的香港》《简明香港史》《香港历史问题资料选评—割占香港岛》《香港历史问题资料选评—割占九龙》《香港历史问题资料选评—租借新界》《香港的历史》《香港史话》和英文书籍《An Outline History of Hong Kong》等香港史研究成果为海内外瞩目,为香港回归祖国,在理论和学术作出了贡献。其中,《十九世纪的香港》一书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二届优秀科研成果奖优秀奖、国家社科基金优秀成果二等奖;《十九世纪的香港》和《二十世纪的香港》两部著作被香港教育署列为香港中小学历史教学必备参考书。
进入新世纪以来,研究室相继出版了一批学术著作,主要有:王建朗著《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程》、张丽著《20世纪香港社会与文化》、刘蜀永、张俊义等著《二十世纪的香港经济》、黄庆华著《中葡关系史1513-1999》(获首届出版政府奖)、《中法建交始末》、栾景河等著《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教育部世界史类一等奖)、陈开科著《巴拉第与晚清中俄关系》《嘉庆十年:失败的俄国使团与失败的中国外交》、薛衔天等著《中苏国家关系史,1917-1949》、王建朗著《反法西斯战争时期的中国与世界研究 •第五卷》、张俊义著《香港与内地关系研究》、侯中军著《近代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企业、外交与近代化:近代中国的准条约》、戴东阳著《晚清驻日使团与甲午战前的中日关系1876-1894》、张志勇著《赫德与晚清中英外交》等。这些著述全面反映了本室在近代中外关系史综合研究及双边关系研究的最新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好的反响。
自2004年本室被确定为“院重点建设工程”项目以来,研究成员以将学科建成国内外近代中外关系史综合研究中心为宗旨,在认真完成研究工作的同时,积极组织并参与各种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达到了扩大交流,增进理解,相互合作的预期效果。研究室以学科为单位,先后举办五届“近代中外关系史”国际学术讨论会,研讨近代中外关系史中若干重大问题,已产生品牌效应,受到国内外高校及研究机构同仁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研究室以中国中俄关系史研究会为单位,举办两届“中俄关系的历史与现实”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国内学术界产生较好反响,同时受到俄罗斯历史学与外交界的高度关注,被视为国内研究中俄关系历史与现实问题的风向标。
由王建朗、栾景河、张俊义等主编的《近代中国、东亚与世界》《近代中国:政治与外交》《近代中国:文化与外交》《近代中国:思想与外交》《中俄关系的历史与现实》《中俄关系的历史与现实,第二辑》等论文集以及学术集刊《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第5、第6辑等,展示了本学科的最前沿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良好的反响。此外,研究室成员分别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近代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史学月刊》《民国档案》《明史研究》《清史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俄罗斯《远东问题》等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了若干具有相当影响的学术论文。
三、主要研究方向
不平等条约研究一直以来是本室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前辈学者在《帝国主义侵华史》等论著中对不平等条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作了系统的论述。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本室成员对涉及不平等条约的若干问题又作出了富有新意的研究。王建朗著《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程》全面考察了中国人民和历届政府争取废除不平等条约的过程,展现了不平等条约在中国逐步消亡的历史,为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废约历程的专著。侯中军副研究员在近代不平等条约的评判标准问题,及准条约问题的研究方面,走在国内学术界的前沿,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方向未来关注的重点:一是进一步论证不平等条约的评判标准,在海内外广泛收集近代所有约章的基础上精确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数量;二是开展不平等条约对近代中国社会影响的个案研究,为深入研究不平等条约的整体影响奠定基础。
本室民国外交史综合研究缘起于20世纪90年代。陶文钊、杨奎松、王建朗著《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对外关系》、王建朗著《抗战初期的远东国际关系》和李嘉谷著《合作与冲突,1931-1945年的中苏关系》,构建了民国外交史综合研究的体系,深化了对其中若干问题的具体研究。自2004年起,在王建朗研究员的主持下,本室集中开展了中华民国外交史项目的研究,研究项目被列入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科研成果并获得院级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的资助,目前项目组已完成编辑并出版外交文献汇编一部,即:《中华民国时期外交文献汇编》,24册,1千余万字(中华书局2015年出版,获第十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并已完成《中华民国外交史》专著的撰写,全书近200万字,计划于2021年出版。
中俄中苏关系史研究是本室的传统研究方向之一。老一辈历史学家对沙俄侵华史,中苏关系史素有精深研究,且获得了学术界的公认。目前本室在研项目主要集中于早期中俄关系史的研究。
在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领域中,中英关系史的研究一直是受到关注较多且研究成果较为丰富的题目。然而直到今天,海内外仍缺乏一部完整地反映整个近代中英关系史发展的权威性著作。已有的相关专题研究成果也存在着研究专题的不平衡,很多领域仍需要进一步地开拓与深入。因此,中英关系史依然是本学科重点关注的研究方向之一,目前本室科研人员在研项目主要集中于抗战时期的中英外交。
香港史研究为本室传统优势研究项目,已陆续出版包括《十九世纪的香港》《二十世纪的香港》《二十世纪的香港经济》《简明香港史》等在内的十余部专著,在海内外产生巨大影响。目前本室前辈学者仍在港推动并参与《香港地方志》的编纂工作,因此,本着继续保持学术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和争取再创辉煌的目的,本室将香港史研究列为重点研究方向,计划在若干专题领域继续深入开展研究,取得更大成绩。
中葡中法关系曾为是本室重点研究方向。黄庆华著《中葡关系史(1513-1999)、《中法建交始末》,不仅是一部全面梳理和研究中葡、中法政治外交关系历史的著作,同时也填补了中外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
目前本室正在从事的科研项目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华工与一战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哥伦比亚大学藏顾维钧档案的整理与研究”等。
鉴于近代中外关系史不仅包涵中国外交史及国际关系史,还广泛涉及中外各国的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文化史、思想史、社会发展史等专门史内容等特点,本室未来研究的重点是,将在现有研究基础上更注重对多边关系的研究,力图从多个视角来研讨近代中外关系。
四、在职研究人员:
侯中军(主任)、李 珊(副主任)、张俊义、戴东阳、陈开科、张志勇、郭 阳、魏兵兵 、任雯婧、荆宇航
联系电话: 87420911 电子邮箱: zwgx-jd@cass.org.cn
附录:
一、离退休人员:
余绳武、张振鹍、刘存宽、杨诗浩、薛衔天、刘蜀永、徐曰彪、李嘉谷、陈春华、沈 予、张纬瑛、金宗英、潘文院、郦永庆、黄纪莲、黄庆华、张 丽
二、调离人员:陶文钊、章百家、杨奎松、高士华、樊淑华、葛夫平、杨婉蓉
三、历届主任、副主任名单
中外关系第一研究室:
主任:
丁名楠 1978-1982
张振鹍 1982-1988
陶文钊1988-1994
章百家 1994-1995
杨奎松 1995-1997
王建朗1997-1999
中外关系第二研究室:
主任:
余绳武 1978-1982
刘存宽 1982-1991
薛衔天 1991-1999
中外关系史研究室:
主任:
王建朗1999—2004
栾景河2005-2014
张俊义 2014年至2023年
侯中军 2023年至今
副主任:
刘蜀永 1999-2001
栾景河 2001-2004
四、历届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名单
1979——刘蜀永,硕士,近代中外关系史,指导教师: 余绳武、刘存宽
1983——丁 宁,硕士,近代中外关系史,指导教师:丁名楠
1984——高士华,硕士,近代中外关系史,指导教师: 张振鹍
1985——张俊义,硕士,近代中外关系史,指导教师: 刘存宽
1986——杜继东,硕士,中国近现代史, 指导教师: 张振鹍
1987——王建朗,博士,近代中外关系史,指导教师: 丁名楠
1987——葛夫平,硕士,近代中外关系史,指导教师: 余绳武
1990——王 栋,博士,近代中外关系史,指导教师: 丁名楠
1997——汪小平,硕士,近代中外关系史,指导教师: 王建朗
1998——王立新,博士后,近代中外关系史,合作导师:张海鹏
1999——栾景河,博士后,近代中外关系史,合作导师:薛衔天
1999——郭成信(韩国), 硕士、近代中外关系史,指导教师:薛衔天
2000——李 良,硕士,近代中外关系史,指导教师: 王建朗
2000——杨洪林,硕士,近代中外关系史,指导教师: 王建朗
2001——李莉娜,硕士,近代中外关系史,指导教师: 王建朗
2002——张志勇,博士,近代中外关系史,指导教师: 张海鹏
2003——侯中军,博士,近代中外关系史,指导教师: 王建朗
2003——李兆祥,博士,近代中外关系史,指导教师: 王建朗
2004——李香淑(韩国),硕士,近代中外关系史,指导教师:王建朗
2004——赵国辉,博士,近代中外关系史,指导教师: 王建朗
2004——贾 俐,博士,近代中外关系史,指导教师: 王建朗
2005——姚 红,硕士,近代中外关系史,指导教师: 黄庆华
2005——曹梦玲,硕士,近代中外关系史,指导教师: 栾景河
2005——关根希(日),硕士,近代中外关系史,指导教师:步平
2006——李卫民,博士,近代中外关系史,指导教师:王建朗
2006——廖敏淑,博士后,近代中外关系史,合作导师:王建朗
2007——崔艳霜 ,硕士,近代中外关系史,指导教师:步平
2007——赵玲燕,博士,近代中外关系史,指导教师:王建朗
2008——徐志民,博士后,近代中外关系史,合作导师:步 平
2009——马 静,博士后,近代中外关系史,合作导师:步 平
2009——雷 磊,硕士,近代中外关系史,指导教师:栾景河
2017——胡温旭,硕士,中外关系史,指导教师:陈开科
2018——刘婧涵,硕士,中外关系史,指导教师:戴东阳
2018——薛运城,硕士,中外关系史,指导教师:陈开科
2018——许详, 博士,中外关系史,指导教师:王建朗
2019——秦基伟,硕士,中外关系史,指导教师:张俊义
2019——吕漫 ,博士,中外关系史,指导教师:陈开科
2019——承红磊,博士后,中外关系史,合作导师:王建朗
2019——任雯婧,博士后,中外关系史,合作导师:陈开科
2020——曹赫怡,硕士,中外关系史,指导教师:戴东阳
2020——向荣, 硕士,中外关系史,指导教师:戴东阳
2020——曹庆琳,硕士,中外关系史,指导教师:侯中军
2020——王宇斌,硕士,中外关系史,指导教师:侯中军
2020——赵静淑,硕士,中外关系史,指导教师:张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