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日期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最新动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中国近代思想通史”结项报告会举行

作者:彭姗姗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21-01-02 字体: 打印
作者:彭姗姗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21-01-02 打印

    2020122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中国近代思想通史”结项报告会在中国历史研究院丘明厅举行。近代研究所党委书记金民卿研究员、副所长金以林研究员、副所长廖刚同志,项目负责人耿云志研究员及部分课题组成员,近代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会成员,北京大学欧阳哲生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朱汉国教授、张昭军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黄兴涛教授,以及社科文献出版社人文分社社长宋月华女士出席会议。会议由近代史研究所综合处处长杜继东研究员主持。

 

 

会议现场

 

    首先由耿云志研究员代表项目组简要报告《中国近代思想通史》(八卷本)的立项经过、写作过程、主要内容、新贡献和新创获以及有待改进之处。

 

 

耿云志研究员

 

    耿先生说,我和我的合作者们写这样一部多卷本的《中国近代思想通史》,是希望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近代思想的演变,做一次较详细的梳理,力图展现这个大变动的时代,中国思想界的纷繁复杂和贯穿其中的主导线索。

 

    为此,我们非常努力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来从事我们的工作。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事实和事实之间的联系中寻出事物发展的真实轨迹,从而得出我们的结论。

 

    本书有明确的中心思想贯穿始终,那就是多年来一直强调的近代思想文化发展的基本趋向——世界化与个人的解放。因为只有参加到世界各国家各民族互动的平台,才能通过互相观摩,互相学习,采长补短,取得更快的进步和发展。人是一切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只有把每个人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解放出来,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才能更加丰富起来,从而提升每个人的生存质量。这正应该是人类的共同追求,尤其是过去被压迫的广大劳动人民的追求,因而也是一切革命与改革的根本目的。此点得到参与本书主要作者的认同,并在写作中得到贯彻。因此,这部多卷本的大书,虽出自多人之手,但仍是一部很连贯的、有整体性的著作。

 

    另外,受时代条件之赐,由于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得以享受到老一代学者不曾享受到的,在搜集材料方面的巨大方便。本书在占有材料方面,超越了以往的同类著作。由于有丰富的材料,在论述一种思想,一个思潮的产生、发展、传播及其社会影响时,可以做到根据充分,理路清晰,具有说服力。

 

    近代思想史上一些有重要意义的问题,本书都在占有充分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独立研究,做出更加深入的探讨,提出一系列有说服力的新的论断。

 

    第一卷是对清代思想的总结,作者指出,乾嘉考据学的发达与自然人性论的提倡,实质上都是朝着扬弃旧传统的方向走。这是后来思想文化朝着近代方向发展的历史前提。本卷对于洪秀全的拜上帝思想和《资政新篇》的思想的意义也有新的论述。

 

    第二卷写自强运动时期,这是中国从自我锢蔽中被迫走出,渐渐认识世界,认识自身地位与前途的一段艰辛历程。书中从两个方面揭示这一过程:一方面是从拒斥西方思想文化到有选择地吸收,从拒绝接见来使,到允许建立使馆,再到派出使臣,标志着“天下”观念发生本质的变化。另一方面,面对列强侵凌,内部危机四伏,如何变革以求富强。作者熟练地运用其所掌握的大量史料,深入分析,把这两个思想过程写得非常细致、深入而有系统,具有说服力。   

 

    第三卷写甲午战争到1905年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界演变的轨迹。其中对康有为思想的变化做了十分详尽的梳理和解析,揭示了康有为从一个世受国恩的官绅家庭出身的书生,变成一个为救国救民而不惜与旧势力抗争的思想领袖。对这一演变过程的深入、系统、全面的分析论述是以往同类著作所不及的。书中指出,这一时期国人接受西方思想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日本的中介,因而比较明显地存在着东学的印记。

 

    第四卷以充分的史料分析指出,清末的政治革命是在经济社会条件并不成熟,知识与思想准备并不充分的情形下,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与严重内忧外患的刺激下启动的。这使清末的政治革命思想具有鲜明的政治改造优先论色彩与国家主义倾向。民国初年,在共和政治屡遭挫折之后,反思政治改造优先论,转而从社会改造尤其是思想文化改造入手改造中国。

 

    第五卷写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思想界在巨大震荡中新陈代谢的过程。在论述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时,都注意到比较温和的路线与比较激进的路线之间的差别与矛盾,并且运用新材料,通过分析《新青年》同人之间的分裂,更加充分、具体、深入地揭示了两种路线斗争的发展。本卷对于中国共产党诞生时期的思想做了很深入的探讨。同时对于以往一直被忽视甚至被否定的联省自治运动中关于民主及宪政的思想做了切实的研究与论述。本卷论述此一时期的思想、学术论争时,深刻地揭示出中西文化论争的焦点在于打破那种认为中国文化是精神文明、西方文化是物质文明的错误见解,打破科学只能产生物质文明,而与精神文明无关的错误结论。

 

    第六卷写五四后到九一八事变前这一时期国内思想和政治力量的重新组合,对于国共两党的思想路线以及自由主义与国家主义思想都有更为深入、系统而又具有说服力的新论述。

 

    第七卷写九一八事变后到全国抗战爆发前的一段时期。此时期中一切思想路线的论争与调整都是围绕着民族救亡的中心。除对民族主义高涨、乡村建设运动兴起、法西斯主义的初兴,以及中西文化论争进行叙述之外,还论述了“苏俄热”产生。这是以前人们不曾充分注意的一个问题。

 

    第八卷是写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思想,作者指出,因民族斗争空前激烈,人们对民族传统思想资源的回溯与反思,造成儒家思想新开展的局面。而在抗战胜利后,在国共两党尖锐斗争的局面下,社会中间力量为求生存发展的空间,极力主张把中国造成“一个十足道地的民主国家”。他们结合世界与中国的情势,提出一套关于民主制度建设的方案,在首次政治协商中,得到国共两党的基本认可。

 

    最后,谈到本书的不足。

 

    本书存在的缺点:第一,由于八卷书成于多人之手,在写法上、思想的广度与深度上,是不很平衡的。第二,本书的写作,着重在系统、明确地阐述作者研究中国近代思想史的新收获,没有很注重与国内外同行展开对话。

 

    接下来,学术委员及与会专家们就本课题的成果进行评论。他们普遍认为在:其一,这部书是迄今为止体量最大、最全面、最系统的中国近代思想史巨著,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其二,这部书问题意识明确,主题鲜明,构建了研究中国近代思想通史的基本框架,对于近代思想史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近代中国面临的重大问题等等,都有深入的思考。其三,这部书既有贯穿全局的中心思想,又注重展现近代思想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注意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动态、立体地考察思想。其四,这部书在材料搜集和文献解读上都用力颇深,各卷书都很注重利用新材料,阐述新见解,但论述得很平实,经得起仔细推敲。其五,这是一部有思想的思想史,是一部根据近代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而非近代通史的传统逻辑来结构的思想史。专家们也提出了一些建议。比如,如何在展现各卷书的个性与整部书的风格之间更好地进行平衡;部分章节可再进行扩写,以更符合通史的定位。

 

    耿云志研究员代表项目组对专家的评论和建议作了回应,并深致谢意。

 

    宋月华社长表示一定抓紧做好本书的编辑出版工作,使这样一部好书早日问世,以飨学界及一般读者。

 

    最后,金民卿书记对会议进行了总结。他主要谈到三个问题。

 

 

金民卿书记

 

    首先,思想史研究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历史问题,多次讲到当代中国的治理要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教训,而思想层面的汲取显然是意义重大的。

 

    其次,世界化和个人解放是近代思想的焦点问题。近代是大变局的时代。在实践层面,是中国在外力推动下为救亡图存进行抗争和重建的过程。在思想层面,是坚守与变革、抗争与接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世界化和个人解放的确是很重要的焦点。世界化蕴涵着中国走向世界和世界走向中国两层意涵,这里面又包含着中国自主性的问题。因为世界走向中国,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和攻击性;而中国走向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带着迫于无奈的被动性。所以,近代中国对于外来的东西采取的是既抵抗又接受的态度。与之相关的个人解放问题,从内部来讲,个人解放面临着个性化本身和专制性强制的矛盾。在这双重矛盾之下,近代思想史经历了一个从“问道”到“立道”的过程。这里的道,即自存之道,发展之道,即救亡图存的指导思想。近代中国主要是向西方问道,中国人在几十年间上下求索,终于在五四时期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个救亡图存的“大道”。立道的过程同样非常之艰难。五四之后,最先进的中国人组建了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的行动指南,经过几十年的探索、挫折、辨析和建构,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创立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新中国成立后,又把政党的指导思想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把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写进宪法。立道之后方是行道。这部书把从问道到立道的轴线基本梳理清楚了。思想史写作背后要有理论支撑,这种支撑就是书的轴线。

 

    复次,这部书关于思想史的研究与写作做了比较好的探索和思考。思想史研究与写作涉及如下问题:

 

    谁来写?思想史应该由有思想的人来写,否则就成为史料堆砌了。耿先生自己对于近代思想有独立的思考和把握,是有思想的学者。

 

    写什么?思想史要写的不是一般的社会文化史或日常生活史,而应该以思想家们的思想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如何写?以思想的方式来写,思想史具有内在逻辑,一环扣一环,这就是思想的方式。

 

    为谁写?总体上说,这部书是为学者写的,为学术界写的,而不是大众化的读本,将来可以考虑通过出简明版的方式把这种为学者写的思想史转化为大众读得懂的思想史。

 

    依据何种史观、站在何种立场上来写思想史?应该是依据唯物史观,站在当今中国发展的立足点上来写思想史。

 

    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中国近代思想通史”项目圆满结项。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京 ICP 备 0505519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