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日期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最新动态

近代史研究所“文澜讲坛”第四讲——全国政协常委马志伟谈共产党人与爱国抗日名将马占山

作者:刘灿 发布时间:2021-07-24 字体: 打印
作者:刘灿
发布时间:2021-07-24 打印

 

2021721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文澜讲坛”第四讲在中国历史研究院鼎堂厅举行,特邀全国政协常委马志伟先生作题为“感召的力量——共产党人与马占山”的报告。中国历史研究院给予高度重视,高翔院长作出重要批示,对马志伟先生来历史院作报告表示感谢;副院长李国强研究员同马志伟先生会见,向他致意,并商讨了学术合作等问题。讲座由党委书记金民卿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党委书记罗文东和副所长饶望京、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刘治彦,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院长董伟俊、研究员孙文政,青海省政协及“江桥抗战”发生地泰来县有关领导出席。近代史研究所和世界历史研究所全体同仁现场参会,另设有线上分会场,逾200人聆听讲座。

马志伟先生是著名爱国抗日将领马占山将军的嫡孙,中共党员,民革党员。历任政协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现任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曾任政协第十、十一届青海省委员会副主席,民革青海省第五、六、七届委员会主委,民革第十、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马先生具有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和从政经历,同时也深入开展学术研究,曾于20197月受邀在全国政协委员讲堂作《四代政协人  传承爱国情》演讲,得到汪洋主席高度评价。

金民卿书记在致辞中指出,“文澜讲坛”以近代史研究所第一任所长范文澜先生的名字命名,创办的初衷是推动学术发展,加强学术交流,把握学术前沿动态,引领近代史领域学术研究方向,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把握历史研究的科学方法。讲坛以“政治正确、学术高端、启迪深刻、影响久远”为宗旨,定期邀请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分享学术体会、研究方法、治学经验,并贡献最新的学术观点。

马先生表示,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同时也是一名民革党员,在学习党史、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的同时,自身对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成就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和认识。习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强调:“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统一战线摆在重要位置,不断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力量。爱国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团结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正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崇高理想,感召、凝聚和引领了众多的有识、有志之士,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巨大的同心圆,抗战名将马占山将军就是其中的代表。

马占山(18851950)是国民党上将,曾任黑龙江省主席、第十二战区副司令、东北挺进军总司令。“九一八”事变爆发后,马将军率部于黑龙江江桥镇抗击日本侵略者,打响了著名的江桥抗战,也由此开启与中国共产党大道同行的历程。作为将军后裔,马志伟先生希望通过讲述前辈故事,展现马占山从一个旧军人转变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合作者与同路人,并努力为建立新中国尽心出力的峥嵘岁月。

 

江桥抗战得到共产党的支持与声援

 

首先,马志伟先生援引《江桥抗战史》明确指出:“过去一直认为,江桥抗战是国民党领导的抗战,而没有认识到这是由中国共产党支持、共产党员亲身参加,以全国各族、各界民众为后援的全民族抗战。”共产党对江桥抗战的支持与声援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以坚定的抗日宣言给予江桥抗战底气;第二,以广泛的民众动员为江桥抗战提供后盾;第三,共产党员亲自参战并组织游击队支援作战。因此,江桥抗战虽然由国民党将领马占山率部打响,但实质却是得到中国共产党支持、共产党员亲身参加,并以全国各族、各界民众为后援的全民族抗战,充分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对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早期探索。

 

在苏联、天津期间与共产党的交往

 

随后,马先生回顾了马占山将军在苏联和天津期间与共产党的交往。当1932年底义勇军抗战进入绝境之际,马占山率部进入苏联,此后曾到访莫斯科。苏联共产党领导下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国家景象使马占山认识到,苏联支持并且有能力支持中国抗战,由此更坚定了其抗战到底“愿以身殉国”的决心。从苏联回国途中及闲居天津时期,马占山先后与多名中共党员密切往来,并派出党员身份的部下为抗战集结人马。在加深对中国共产党及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认识的同时,更力谏张学良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马志伟先生认为,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抗战主张和决心与马占山的想法一致,才使其与一批中共秘密党员结成了彼此信赖的挚交,为日后双方深化联系奠定了基础。

 

在西安、延安结识中共领导人

 

接来下,马先生就马占山将军结识中共领导人的特殊经历进行详细讲解。193612月西安事变发生后,马占山与东北军将领一同签名支持张学良和杨虎城通电全国的救国八项主张。作为张学良被扣南京前后混乱局面的亲历者,马占山在周恩来处惊不乱、真诚待人的气度中第一次近距离见识了中共领导人的才干与能力,充分认识到中共代表团在调解各方纷争中发挥的主心骨作用。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马占山被委任为东北挺进军司令,率部进驻陕西府谷期间,曾因右手掌受伤在延安拐卯医院就医,得到毛泽东亲切看望。毛主席极大肯定了“九一八”后马将军在黑龙江首先抗日的壮举,高度赞扬其年逾半百仍坚守抗战最前线的精神。直到抗战胜利前,马占山始终坚持固守黄河西岸,不仅与陕、甘、绥一带的八路军友军彼此关照,更与延安保持畅通的电台联络,这份深厚情谊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的生动写照。

 

不打内战与协助北平和平解放

 

谈到马占山将军为建立新中国所做的贡献,马志伟先生认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拒绝打内战。抗战胜利后,为利用马占山在东北的影响,1946年蒋介石任命其为东北保安副司令长官。马占山以养病为由拒不参加内战,并发表书面演讲鼓舞东北民众建设和平民主自由的新中国。二是参与说服傅作义和平解放北平。在马占山的建议下,傅作义接来长期与中共保持良好互动的邓宝珊将军,经深入交流打消顾虑后,派邓将军作为代表直接与中共进行和谈,加快了北平和平解放的进程。新中国成立后,马占山受毛泽东主席之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一届二次会议,但因病遗憾未能出席。195011月马将军在北京病逝,遗嘱中既欣慰于新中国的成立,“我亲眼看见我中国在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之领导下,全国人民获得解放,新民主主义已胜利实行,人人安居乐业,我生平理想中之新型国家,已建设起来”;更用一生的经历与追求,叮嘱后人“为新中国的建设努力奋斗到底”。

 

最后,马志伟先生强调指出,历史已经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的选择,是历史的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崇高的理想,并以此感召和引领了许多像马占山一样的有志之士,使他们成为共产党的同道人,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讲座即将结束之际,马志伟先生提出两个新问题,希望学界深入探索。一是关于江桥抗战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研究。马先生认为在十四年抗战的前六年中,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早期探索非常重要,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二是关于江桥抗战“首战”精神的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就在白山黑水间奋起抵抗,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同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这一重要论断确定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民抗战的历史地位,为十四年抗战史的研究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今年是中国的抗日战争爆发90周年,也是江桥抗战90周年纪念。江桥抗战明知打不赢也要守土,面对强敌外敌敢于奋起抗争的“首战精神”弥足珍贵,在抗战史研究中有必要讲好这种民族精神,这是对东北人民在最艰苦环境中抗击强敌、流血牺牲的纪念。

金民卿书记对马志伟先生的精彩讲座表示感谢,并总结指出报告具有几个鲜明特点:

第一,系统全面。报告从马占山将军率部在江桥奋起抗战一直讲述到去世时的遗嘱,历史脉络非常清晰,体现出人物研究的重要方法。

第二,主题突出。报告始终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即中国共产党用理想信念感召了包括马占山在内的大批爱国人士。这种感召能够发挥作用的深层次原因,就是信仰的力量。

第三,史料丰富。报告充分运用口述史资料、档案文献、图片影像资料,为核心观点提供支撑,由此启示学人在研究中要避免以单一类型材料片面探讨问题,而需从多方面寻找多元化史料,构建坚实的研究基础。

第四,感情真挚。讲座中流露出的深厚真情,不仅是对马先生祖父的亲情,更体现出他对共产党的深刻认知和对共产主义信仰力量的切身体验,由此升华了主题。

第五,问题意识明确。讲座在解读历史的同时也提出新问题,启发学人思考。抗战前六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演变,以及江桥抗战首战地位的确立与首战精神的概括定位,皆是意义深刻的历史问题、学术问题。近代史研究所也将与马志伟先生、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积极合作,进一步开展纵深研究。

活动结束前,金民卿书记代表近代史研究所为马志伟先生颁发“文澜讲坛特邀专家”证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京 ICP 备 0505519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