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9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召开郝昭荔博士后出站报告评审会。近代史研究所高士华研究员主持评审会,世界史研究所汪朝光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朱浒教授以及本所金以林、罗敏研究员就郝昭荔的博士后报告《走向中原大战:阎锡山与国民党中央关系研究(1927-1930)》进行了深入评议。经与会评委讨论,一致同意郝昭荔博士后按期出站。
1927-1930年是军阀政治向党国体制的过渡时期,而阎锡山恰是成长在过渡时期的一名过渡性人物。从其成长经历来看,阎锡山既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熏陶,又受到日本军国主义教育和新思潮影响,思想中呈现出新旧杂糅、新中有旧的特点,但其基本政治理念仍由中国传统思想构筑。阎锡山与国民党的关系始于辛亥革命前,通过革命,他从一名默默无闻的新军将领成为山西都督;北洋时期又游走于各大军阀之间、伺机而起,在经略山西中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国民党北伐中,他又通过改旗易帜,由山西走向全国,不仅成为北方的军政领袖,并最终掀起国民政府成立后最大规模的内战——中原大战,对此后国民党政治生态影响深远。
郝昭荔博士指出,研究阎锡山不能仅仅拘囿于某一时期,应当从他的成长经历、思想资源中探寻塑造其性情品格与处事逻辑的密码。同时,更要突破以往阎锡山给人留下的自顾自存、保境安民的刻板印象。其实,“保守”与“冒险”这两个对立名词在他身上并不矛盾,阎锡山在1927年易帜后,经过反复观察、权衡后才与奉系决裂;他在1930年中原大战前一年地方实力派反抗中央的数次军事行动中,尽管蠢蠢欲动,仍向中央表示拥护。以上均是阎“保守”面相的呈现,但这并不能掩盖其领袖欲。在审时度势后,阎锡山终于在最有利形势下迈出“冒险”的一步,成为反蒋派领袖,这也成为其政治生涯中的高峰。
最后,郝昭荔博士表示,未来将根据评审专家们的意见对出站报告进行完善修订,从近代中国整体的政治走势中深入考察阎锡山的历史地位,进一步加强时间与空间上的联系,更好地探讨政治转型中的国家与地方关系,以及个体生命与民初政治局势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