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日期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最新动态

“为何需要从全球史视野看晚清”讲座纪要

作者:马维熙 发布时间:2022-01-30 字体: 打印
作者:马维熙
发布时间:2022-01-30 打印

 

 

 

2022年1月13日上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晚清史研究室主办的“晚清史研究名家讲座”第一讲,在中国历史研究院行成楼阅微厅举行。清华大学历史系仲伟民教授作题为“为何需要从全球史视野看晚清”的学术报告。本次讲座由晚清史研究室主任崔志海研究员主持,所内外四十余位学者参加。

 

 

 

 

仲伟民教授首先阐述了为什么从全球史视角观察晚清,才能真正理解晚清。他强调指出,晚清是中国全方位被卷入全球化潮流之中的一个特殊历史时期。此前中国以帝国(王朝)身份主导东亚世界,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稳定、缓慢、内敛、并以自己特殊的、传统的方式处理对外关系;而此后,中国则逐渐开始以一个民族国家的身份逐渐融入一个全新而陌生的新世界,从而带来了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意识形态方方面面的变革。因此,从全球史的角度看晚清,是解释晚清、理解晚清历史的重要途径。

 

 

 

 

仲伟民教授就中西大分流和晚清为何当亡不亡两个问题谈了他个人的看法和观点。关于前一问题,他认为从全球化进程看,16世纪以欧洲为火车头的第一次全球化导致了巨大的社会变迁,但此次基本没有波及中国。从中国与世界关联的角度看,19世纪这个时间点特别重要,特别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的1860年代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对于晚清为何能够苟延残喘数十年,仲教授认为关键在于列强与清政府之间形成一种基本“合作”的关系。

 

 

 

 

仲教授也对中国近代史叙事方式做了反思,指出在历史叙事中,存在着道德史观、阶级/革命史观、经济史观及民族史观等不同的叙事方式,由此产生不同的历史结果甚至不同的历史答案。具体到中国近代史,主要存在民族主义和殖民主义两种互斥的叙事模式。为克服这两种叙事模式的偏颇,全球史视野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新的叙述模式,即将中国历史纳入到全球史的视野进行考察,而不单单是循着中国历史发展的主线或西方历史发展的主线,既非完全站在中国立场亦非完全站在西方立场。如此,才能使叙述的历史尽可能接近历史的真实。

 

 

 

 

 

讲座现场

 

 

 

 

仲教授的报告内容丰富,富有思想性和启发性,与会学者就上述问题,与仲伟民教授展开深入的交流和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晚清70年历史在许多方面是有待重新认识的,这样的学术报告会有益激发思想火花,推进学术。这场学术报告会历时两个多小时,最后在愉快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京 ICP 备 0505519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