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日期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最新动态

“世界大变局下的近代中国思想——第八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贵阳召开

发布时间:2022-09-15 字体: 打印
发布时间:2022-09-15 打印

 

 

(线下参会学者合影)

2022年8月19-21日,“世界大变局下的近代中国思想——第八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贵阳召开。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近代思想研究中心、贵州师范大学、贵州省史学会联合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思想史研究室、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历史与政治学院、贵州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地方实践推动高端智库承办。来自海内外的90余位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其中线下参会的50余人,线上参会的40余人,80余位学者提交了论文。

会议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近代思想研究中心主任邹小站研究员主持,贵州师范大学副校长欧阳恩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党委书记金民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耿云志研究员分别致辞。

欧阳恩良校长首先向线上、线下参加本次研讨会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欧阳恩良校长指出,此次学术研讨会能够在线下成功召开离不开相关部门的特别关注、关照和保障,离不开各主办、承办单位的不懈努力,是一项来之不易的成果。其次,欧阳恩良校长向与会的专家学者介绍了贵州的历史文化概况。他指出,贵州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黔西南观音洞遗址,是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发现的第一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贵州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交融发展的大平台,文化资源丰富,阳明文化、夜郎文化、土司文化、清水江文化、茶马古道文化等交相辉映。贵州还是近代红色文化的沃土,百多年来,红色血脉一直在贵州大地赓续传承,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等都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中典型的贵州元素,也为贵州近代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他又向与会的专家学者介绍了贵州师范大学历史学科的发展状况。贵州师范大学历史学科具有比较悠久的办学历史和比较深厚的学术积淀,1941年国立贵阳师范学院成立时即创办了史地系,这里曾有项英杰、周春元、王燕玉、吴雁南等先生为代表的一批历史学名家领衔学术研究,区域史、西南民族史和民间文献整理研究是贵州师范大学历史系的重要研究方向。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欧阳校长希望能够与各地的专家学者、各兄弟院校建立更加切实有效的学术交流、沟通平台。

(贵州师范大学副校长欧阳恩良教授致辞)

金民卿书记首先向莅临本次会议的专家学者表示欢迎,向会议主办方、承办方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又向与会专家学者介绍了近代史研究所70多年来的优良学术传统,以及包括近代思想史在内的各学科的深厚积淀。金民卿书记在致辞中指出,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为人类进步做出过巨大贡献。但进入近代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遭受前所未有的劫难。如何在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中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鲜明主题,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夙愿和伟大梦想。近代中国思想发展也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的。近代中国处于世界大变局之中,世界历史进程及其引发的世界思潮的变化,深刻地影响着近代中国的历史与思想。外力驱动之下,中国社会内生性的社会政治、思想文化变革渐次展开,由自发逐步走向自觉,由改良逐步走向革命,由引入、学习逐步走向融合创新,由自卑屈从模仿逐步走向自主自信自强。俄国十月革命后,知识分子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吸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启蒙得以真正实现,从精神被动走向精神主动,融入世界革命大格局的关键步骤。此后,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历史翻开新篇章,中国思想也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呈现新的发展逻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逐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自觉,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以毛泽东思想为集中代表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彻底胜利,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实现民族复兴,一直是中国思想发展的主流。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两个大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新飞跃。最后,金民卿书记强调,坚持正确学术立场、坚持正确历史观,尤其是坚持唯物史观,对于史学研究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一定要协调好历史研究与服务现实的关系,在追寻历史真相的基础上,做到历史与当代的统一,发挥历史学知古鉴今、资政育人的功能。

 

 

 

 

(近代史研究所党委书记金民卿研究员致辞)

耿云志先生在致辞中指出,思想史在历史研究中具有特别突出的位置。他指出,历史是由多种力量的合力造成,是由怀有各种不同思想的人们,按其不同的主张进行活动,互相较力的结果。要揭示历史运动深层次的各种机制,不能不研究人们的思想。近代中国充满着内外交织的各种矛盾,外部的威胁,内部的危机,格外逼人,思想对于历史进程的影响尤为明显,研究中国近代思想对于理解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意义尤突出。中国近代历史有一个重要的历史现象:即,中国社会的实际代谢过程(亦即社会转型过程)相对迟缓,而思想的代谢过程却来得格外神速。时局紧迫,急于寻求救亡之道的人们努力寻求救亡之策,于是在西方原是差不多三百年的历史中渐次出现的各种思想学说,在近代中国却集中在几年,或十几年的时间里狂泻而来,人们大感应接不暇。一种思想还没来得及成熟,又一种新的思想便发出挑战。人们不及深入研究,审慎抉择,便匆忙引介、传播,引介者、传播者、听闻者,都难免有些消化不良。这就使得中国近代思想充满矛盾,色彩斑斓,群英汇聚,异说蜂起。同时,思想家和思想者们的历史角色常及身而数变。原曾经率先接受新思想者,后来却变成落伍者甚至是守旧者。这些都使中国近代思想格外迷人,格外值得深入探索。他回顾并肯定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自首届以来一贯秉持的优良学术传统,寄望老一辈学人和青年学人能够携手并进、薪火相传,在中国近代思想史领域取得更多优秀的成果。

(学部委员耿云志研究员致辞)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郑大华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李帆教授、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张太原教授、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王进教授、严奇岩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左玉河研究员、华中师范大学近代史研究所何卓恩教授、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暨《史学月刊》编辑部翁有为教授分别作主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杜继东研究员、郑大华研究员先后主持了主题报告。

郑大华研究员讨论梁启超对“种族”“民族”等概念的使用,以及梁氏最早使用“中国民族”、“中华民族”等概念的时间、具体涵义的变化。李帆教授以民国历史教科书为线索,详细剖析中华民族观念如何由上至下传递,并引领民众形成认同意识的历史面相。张太原教授梳理蒋廷黻、胡适、费正清学术交谊,对比相关论著,认为费正清的冲击—反应说明显受到蒋廷黻、胡适的影响。王进教授详细探讨梁启超在《论宗教家与哲学家之长短得失》一文的成文背景,并挖掘了其中为人所忽略的思想洞见。

左玉河研究员从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关于三民主义话语权之阐释与争夺的视角,探讨中共从新三民主义理论阐释转向新民主主义理论构建的内外机缘,揭示新三民主义理论构建的历史动因与内在逻辑。何卓恩教授以议会设置请愿运动为视角,探讨日本殖民时期的台湾同胞以自治主义反抗殖民侵略的斗争过程及斗争策略。翁有为教授详细论述李大钊“中心势力”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时代价值。严奇岩教授以云贵地区竹枝词内容的变化,具体呈现了近代社会精英民族观的转变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造过程。

小组研讨分A、B、C三组展开,参会学者踊跃发言,气氛热烈。A组五场有24位学者报告了论文,论文偏重学术思想,相关论文较为集中的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传统学术思想观念及其学术形态在近代的发展、流变。(2)传统学术人物形象与传统学术谱系在近代的重新塑造。(3)重要学术思想家此前较为人所忽略的一些学术活动及其思想面相。(4)五四前后思想界相关人物、流派之间的权力纷争和思想交锋。

B组五场有25位学者报告了论文,论文更加偏重政治、社会、经济思想方面,相关论文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大众化的社会文化观念的产生与传播机制及其特征。(2)外来的政治、社会、经济思想资源的接受、认知及其下渗的过程。(3)具体政治、社会、文化行动背后的思想动机。(4)具有标志性的政治、社会、文化事件所引起的思想波动。

C组五场有25为学者报告了论文,论文方向相对多元,其中对政治思想相关问题的探讨较多,相关论文大体侧重以下几个方面问题的讨论:(1)作为政治行动方针的各种“主义”的源流,以及围绕“主义”产生的争论。(2)政党、党人、军阀政治策略背后的指导思想。(3)民主、共和、平等、自由、革命、解放等核心政治理念的发展变化。

本次学术研讨会的论文,从研究风格和研究方法上看,大体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1)尝试通过广泛发掘、应用新材料,呈现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诸多细节。(2)尝试通过对既有材料的细致梳理和重新解读,更加准确把握近代重要思想家的思想特征与思想异同。(3)尝试将视野从“近代中国”这一时空中扩展开来,或以中西、或以古今为线索,呈现近代中国思想渊源流变更加完整的过程。(4)避免泛谈外来思想学说的影响,尝试分析世界大变局下外来思想观念,尤其是马列主义学说传入、接受、并最终实现中国化的具体步骤。

 

(小组研讨)

圆桌会议环节,在郑大华研究员的倡议下,与会专家学者就中国近代思想史学科未来的发展、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办会历程、本次会议的参会感想、将来的办会建议等展开热烈讨论。清华大学黄振萍副教授指出,中国近代思想难以穷尽的丰富史料及其古今中西交汇的特点,既是中国近代思想史的魅力所在,亦是研究者面临的重要困难。中国社会科学院王法周副研究员指出,在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逐渐趋于深入、细化的当下,对于重要思想家经典文本的反复研读仍有必要。中山大学於梅舫教授指出,准确把握思想言论的具体语境,是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重要任务,在中国近代思想史相关文献的阅读中,要尝试找到与“熟人”对话的感觉。南京大学李恭忠教授指出,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既要有贯通古今中西的远大志向,也要有从具体问题入手稳扎稳打的毅力和耐心;既要反复研读经典文本,也要能够利用数据库等手段尽可能全面地掌握史料。北京师范大学李帆教授指出,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需要深入文本,准确体悟言论背后的思想意图,思想二字从“心”,在注重“证”之外,思想史研究亦要重“悟”。杭州师范大学周东华教授指出,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既要有全局性的把握,同时也要关注地方上思想的独特性。鲁东大学俞祖华教授指出,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既要重视重要思想家的思想,也不能忽略那些思想史上的小人物。《广东社会科学》主编李振武研究员介绍了《广东社会科学》的相关情况,强调该刊注重发现学术新人,并鼓励青年学者积极投稿。

(圆桌论坛)

闭幕式由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汪勇教授主持。贵州省史学会会长杨斌教授代表贵州省史学会致辞,他肯定与会专家学者所展现的优良学风,认为这样的研讨将推动贵州史学的发展,并期望和参会的专家学者一道共同促进贵州史学的发展。邹小站研究员做总结发言,他感谢与会专家学者及承办单位工作人员为此次会议付出的辛勤努力,表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近代思想研究中心将力争在今后为专家学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学术交流、切磋平台。至此,“世界大变局下的近代中国思想——第八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圆满结束。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京 ICP 备 0505519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