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日期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最新动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第24届青年学术论坛举办

发布时间:2022-11-15 字体: 打印
发布时间:2022-11-15 打印
   2022年11月3-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与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合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第24届青年学术论坛顺利举办。根据疫情防控需要,本届青年学术论坛设置了两个会场,分别位于北京中国历史研究院阳明厅和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党建活动室,会议在两地以线上线下相结合形式同步举行。本届青年学术论坛共有60余位学者参与,35位青年学者提交学术论文。
11月3日上午,第24届青年学术论坛举行开幕式。开幕式由近代史研究所综合处处长、《抗日战争研究》主编杜继东研究员主持,近代史研究所党委书记金民卿研究员和苏州大学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宫向阳研究员分别致辞。金民卿研究员在讲话中希望将青年学术论坛打造成四个方面的平台:第一、坚守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的平台。学术研究要坚守正确的历史观和正确的学术方向;第二、学术探索的平台。发扬近代史研究所几十年来形成的严谨学问,做有鲜明观点、有学术见解、有独立看法的真学问,让学术论坛在批评和自我批评中达到互鉴、互进的目的。第三、人才发展的平台。希望在座的青年学者通过参加这个学术论坛,完成从学生到学者的转变。第四、批判错误思潮的平台。通过学术论坛批评社会上、学界和我们自身的一些不正确的观点,澄清学术迷雾,促进学术的发展。宫向阳研究员介绍了苏州大学的悠久历史和蓬勃发展态势,指出苏州大学历史学科具有深厚底蕴、成果卓著、人才济济,希望借助共同举办此次学术论坛的契机,与近代史研究所的同人进行深入的学术交流与切磋,推动苏州大学历史学研究更好地发展。
开幕式之后是青年学术论坛的理论学习。理论学习由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廖刚主持,金民卿研究员作为主讲人为近代史研究所和苏州大学社会学院的青年学者作了题为《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的主题和灵魂》的学习辅导。
青年学术论坛第一场是“革命史”专场。梁馨蕾将研究的目光从传统的战争史拓展到构成战争的诸多要素之上,从多个角度探讨了全面抗战时期八路军的行军问题。彭鹏运用中日两方的档案和相关文献,考察了新四军与日军在华中地区的水上作战,指出新四军利用华中地区的复杂水网、发动群众、因地制宜地反制日军的“清乡”行动,并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通过水上作战有力打击了日军的战争物资运输。薛刚从中国南北苏区分布的差异着眼试图从时间序列和空间序列把握红军的组建与维系。他认为晚清以来北洋军的建立和边防军的强化使得新式军队多集中于津冀和云南等地,两地的军人群体在中国南北呈相反方向扩散。潘建华考察了解放战争时期中原新区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的来源、干部在新区工作中呈现的面貌,以及地方党组织整合新区干部队伍的成效与困境。王毅的论文聚焦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中国新闻界左翼记者群体,指出在国民党把持舆论、商业资本疯狂扩张、机械移植西方新闻学理论、民族危机日渐加剧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新闻界进步人士将目光转向蓬勃兴起的左翼文化,他们借助左翼社会科学理论,对摆脱中国新闻业困境进行理论探索并开展相关的新闻实践。
第二场主题是“晚清政治与经济”。卢树鑫考察了在同光之际清政府加强东南海防的背景下,台湾道、府将新竹县户、粮、税三房经管的州县平余提为官款作为公务应酬及开支的补充,指出此举引发州、县书吏与州县官及道、府等上级官员之间的利益纷争与博弈。关康的论文则关注了康熙时期清廷编设八旗滋生佐领的情况,分析了增设佐领政策出台的原因与影响。汪颖子则探讨了清末新政背景下的东北旗务改革的举措与成效,认为东北各地旗务处的设立不仅使得“平满汉畛域”的理念得以贯彻,也为民国初年北京政府旗务问题的解决奠定了基础。刘灿着重考察了军咨府(处)的实际运作情况、辛亥革命军事指挥职能的发挥实效等问题,认为该机构设立后掌兵亲贵无限制地权力扩张,导致清政府内部矛盾激化,既未能实现摄政王载沣亲贵参预军事、重建强势皇权的初衷,也未能在提高军事调度效率、推进军事体制建设方面发挥应有的效用。刘青峰从档案来源、笔迹、内容等方面对中国历史研究院图书档案馆藏“张文襄公亲笔家书”进行考订,判断此为张之洞之原件手迹或抄件,并与王树枏所编《张文襄公全集》删余“家书”一卷比勘,判定出全集本张之洞家书的真实性。
第三场专题讨论“晚清社会、思想与文化”。王豪依据庄存与临终奏折及其经学著作的创作时间,对庄存与从事经学著述缘于其不满于和珅擅权的看法提出商榷。李珊爬梳了光绪二、三年间上海道台冯焌光创办的中英文双语日报《新报》,认为该报的创办反映了同光之际洋务官员对新式报纸的认知深化,而爬梳该报内容可知办报者具有鲜明的沟通中外、倡言洋务的意识。张淑贤以苏州“贵潘”一族为例,探讨了晚清高门望族对于族内不良子弟的管理与惩戒问题,指出宗族内部在管理不良子弟时因维护其整体利益而导致惩戒不力,而地方官府则顾及望族的人际网络和社会威望而执法不严。王静着重考察了光绪十二年温州府闹考案中杨镜澄、黄庆澄二名闹考者功名由被革到开复的过程中地方和朝廷各级官员的配合与官绅的合作,由此探讨清季士人闹考事件的实质。马维熙关注了清末中国政府对吗啡泛滥问题的治理,指出清政府利用修订中外商约之机减少吗啡进口,借助国际禁烟会议打击吗啡走私,并在国内加强相关立法,但在内外多重因素的复杂作用之下治理效果仍较有限。
11月4日上午开始第四场“抗战史”专题讨论。徐鹤涛反思了有关学术界关于全面抗战爆发前农民税负轻重的论证,认为无论“重赋”说还是 “轻赋”说的主张者在运用材料和论证方式上均有局限。他提出,优化研究方法、系统整理辨析农业税数据或可获得对于抗战前农业税的准确认识。赵妍杰考察了中原大战的社会经济后果,指出战争以及随之而来的拉夫、摊派、匪患、晋钞贬值、交通瘫痪等战争连带结果严重地影响了普通民众的生活。张超梳理了全面抗战爆发前南京国民政府在统一国库方面推出的系列举措,揭示出九一八事变后为适应国家财政集中化的诉求而实行的各项国库制度革新为全面抗战爆发后《公库法》的颁行奠定了基础。王钊的论文围绕1935年至1937年中英金融借款交涉展开,认为尽管这一时期中英金融借款的尝试以搁浅告终,但英国逐步改变了对华借款的态度,这为战时中英多笔借款的达成打下了基础。傅亮报告了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对海关担保的内外债、赔款采取摊存备付办法的出台过程,并指出随着中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主要盟国之一,国家信用取代海关税款成为中国举借外债的担保品。
    随后进行的第五场“中外关系”专题讨论。徐翀梳理了近代上海法租界市政机构的建构及市政管理制度化的过程,指出法国驻沪总领事通过掌握租界警权和解散租地人大会在公董局的博弈中确立了绝对权威。魏兵兵则聚焦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上海公共租界中华人的参政实践,探讨了纳税华人会参与工部局董事会商讨与决策的得失。孙毓斐综合考察了1917年至1926年广东革命政府谋求德、日、美、英、苏俄等国经济援助的实践,探究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借用列强借款和投资屡遭失败的原因及苏联经济援助与联俄外交的关系。张传宇的论文关注19世纪中叶至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间中日两国在东亚及东南亚的贸易竞争,揭示了近代中日国际贸易竞争中华商贸易网络与日商贸易网络势力的消长。荆宇航辨析了民国时期外交文件中“俄属黑河”这一地名的指称及其由来,指出“外东北”地区的地名变迁不仅与晚清民国时期中俄关系的变动直接相关,也受到国人民族情感的影响。
    第六场专题讨论主题为“民国社会、思想与文化”。姜涛回顾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裁兵论在中国的演进,揭示了裁兵论在五四运动至五卅运动时期内涵及实质的变化。彭姗姗考察了江苏省教育会在五卅运动之后开展的公民教育运动,深入挖掘了江苏省教育会开展这一运动的宗旨、实践、动机及其局限性。郝昭荔探析了北伐告成初期阎锡山和白崇禧关系的离合,以此把握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南、北军人文化差异与政治理念的异同,以及地方实力派对国民党中央集权的不同应对。王波梳理了1930年前后中国的诸多政治派别、社会科学界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认为这场论战不仅深刻地影响了各派的政治学说,也对此后中国史学乃至整个人文社会科学产生了深远影响。韦昊昱关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新艺术史撰述,在梁启超等人倡导的新史学思潮的脉络中把握留德学人滕固的中国艺术史书写的意涵与价值。
    第七场是“近代中国与世界”专题,呈现了中国与外部世界在观念与知识层面的互动。池翔取径跨语际实践的方法分析了日语词汇“林業”传入中国语境后的语义流变,指出中国知识精英和官员对该词的借用、内化、修正,反映了型塑中国现代资源制度的知识建构过程。卢华探讨了朝鲜“三一运动”爆发后国民党人对于朝鲜问题的认知变化及中朝互为奥援的东亚革命论,揭示出国民党人既承认朝鲜民众革命的主体性和正当性又羁绊于传统宗藩关系的历史情结的复杂面相。任雯婧运用法文及日文档案梳理了1930年代末法国占领西沙群岛决策过程、占岛经过及各方反应,展现出法、日侵略者围绕西沙控制权展开的争夺与媾和的实相。李稳稳从跨文化交际的视野出发对美国博物学家约瑟夫·洛克在中国西部边疆考察时的生存策略进行了剖析,探析其有意识地进行的形象塑造与人际经营背后的深层文化因素。左承颖从知识生成和跨国合作入手回溯了中国植物科学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发现水杉”事件,发掘以往研究中被忽略的中国学人在整个过程中发挥的主体作用。
在两天七场专题讨论中,除青年学者的论文报告与互评外,与会的资深学者还在自由讨论环节中针对各篇论文作了诸多精彩点评。他们在发言中指出了不少青年学者在研究中容易遇到的共性的问题,例如报刊、日记材料的使用误区、不同类型论文的写法、借助日常经验理解史料等,令青年学者们获益匪浅。
第24届青年学术论坛闭幕式由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黄鸿山教授主持。在自由讨论环节中,青年学者表示参加青年学术论坛对于青年人的学术成长而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资深学者鼓励在座青年学者应当勇于思考和钻研更宏观的问题,希望青年学者们珍惜参加青年学术论坛的机会。最后,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金以林研究员做总结,他希望青年学者们在论坛中能够更坦诚地进行观点的交锋,以达到切磋学问、共同成长的目的,并寄语年轻人们传承近代史研究所的优良学风。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京 ICP 备 0505519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