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日期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最新动态

第八届近代中外关系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2-11-16 字体: 打印
发布时间:2022-11-16 打印
 
2022年10月29日—3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外关系史研究室和浙江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共同举办的“近代国际秩序的演变与中外互动:第八届近代中外关系史国际学术研讨会”顺利举行。本次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分别在北京、杭州两地设置线下分会场。来自中国内地、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70余位专家学者参与会议。
10月29日上午的大会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外关系史研究室主任张俊义研究员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党委书记金民卿研究员、浙江大学历史学院(筹)常务副院长孙英刚教授、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会长王建朗研究员分别致辞。
金民卿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当今世界遭遇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我们应当意识到,这是近代以来国际秩序长期演变的结果,因此我们要深入理解当今世界百年变局的发生逻辑和时代特征,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格局中把握历史发展大势,走在人类发展进步的正确方向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不能不深入研究近代以来的国际秩序的演变和中外关系的互动。回顾鸦片战争以来百余年的历史,可以看到,中国从国际秩序的被动接受者逐步转变为国际秩序的积极建构者,故而我们今天探索近代中外关系史,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现实意义。孙英刚教授在讲话中表示,浙江大学历史学院已经走过将近百年的历程,始终秉持着科学时代的人文主义精神,努力推动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中国近代史学科在近年来更是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作为近代中外关系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最初发起人,王建朗研究员对各位与会的资深学者和青年学者的热情参与表示感谢。他谈到,近年来世界秩序发生的变动当属二战结束以来最为剧烈的一次,身处这样一个大变局的时代,我们需要认真冷静地思考,如何以史为鉴、趋利避害,这是我们从事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的学者责任所系。为此,我们应当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基础之上,进行科学、理性的研究,尽到作为学者的社会责任。
开幕式之后的大会报告环节由浙江大学历史学院陈红民教授主持。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朱浤源研究员,日本大东文化大学教授、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鹿锡俊、韩国釜山大学韩国民族文化研究所裴京汉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左双文教授分别作了报告。朱浤源研究员教授分享了他率领团队花费十余年时间围绕中国远征军和缅甸战役所进行的资料翻译、学术研究及实地考察工作;鹿锡俊教授多年来致力于探究全面抗战爆发前后的中日关系,此次报告的论文剖析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前后日本与南京国民政府对所谓“防共”话语的争夺与运用;裴京汉教授介绍了巴黎和会前后韩国独立运动代表人物申圭植在中国进行的请愿活动,分析了广东军政府、北京政府及中国知识阶层对请愿活动的反应;左双文教授的报告探讨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国际秩序的剧烈震荡及中国的因应,尤其着重阐述了从日本全面侵华到二战爆发期间中国的战略决策及其影响。四位学者的报告后,王建朗研究员和复旦大学历史学系金光耀教授作为点评人,分别就陶德曼调停在当时国民政府对日决策中的地位、华盛顿会议时期韩国独立运动志士的活动等问题,与报告人进行了进一步的交流。
在接下来为期一天半的分组讨论中,与会学者就清代中后期的中外交涉与商贸关系、晚清时期朝贡体系的瓦解与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中国内政外交的联动机制、北京政府时期中外关系与反帝废约运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对外关系、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外交工作及中外文化和技术交流、国际性组织对中国的介入与影响、日本近代以来对中国的扩张与侵略、战后国际关系及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国外交等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本次会议的一大特色是涌现出一批有志于从事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的青年学者、博硕士学生。大会组委会共收到征文70余篇,经过组委会的认真评阅与讨论,从中选出29篇正式参会论文,占本次会议参会论文总数的近一半,展现出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领域的勃勃生机。组委会特别邀请近代中外关系史领域的数位知名专家学者及学术刊物的资深编辑作为评议人。在每场报告的评议环节和讨论环节中,评议人们和其他专家学者对各位与会者提交的论文进行了专业而精彩的点评,相信这对于青年学者修改完善论文将大有裨益。
经过两天内容充实的学术讨论,大会于30日下午顺利闭幕。闭幕式由浙江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肖如平教授主持,王建朗研究员、朱浤源研究员、金光耀教授作为引言人发言,他们纷纷表示两年一度的近代中外关系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是海内外学人重要的交流平台,对于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的深化和拓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期望今后的会议越办越好。自由讨论环节,多位与会学者分享了参加此次会议的感受,表达了对下一次会议的热烈期盼。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京 ICP 备 0505519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