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日期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最新动态

邹小站 | 八卷本《中国近代思想通史》的学术特色和贡献

发布时间:2023-01-17 字体: 打印
发布时间:2023-01-17 打印
 
  2023年1月12日,在2022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成果发布会上,邹小站研究员代表《中国近代思想通史》课题组,介绍了耿云志先生主编的八卷本《中国近代思想通史》的成书过程、主要特色与学术贡献。
 
 
 
 
 
尊敬的培勇院长、尊敬的各位朋友:
 
 
 
  我受《中国近代思想通史》课题组委托,参加今天的发布会,介绍本书的主要情况。
 
  《中国近代思想通史》是学部委员耿云志研究员主持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中国近代思想通史”的结项成果。
 
  自1992年近代史研究所建立近代思想史研究室以来,耿云志先生带领的学术团体就以撰写一部高水准的“中国近代思想通史”作为重要目标,并为此准备条件,先后出版《西方民主在近代中国》和九卷本《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等一系列在学界产生重大影响的成果。
 
  在上述基础上,2008年“中国近代思想通史”成功申报院重大课题。2018年秋,在中国历史研究院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该项目又获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学术项目资助。经十余年努力,2020年底,课题组完成书稿并顺利结项。2022年7月,在国家出版基金的资助下,本书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本书以鸦片战争前后到1949年的中国思想为研究对象,并依据历史进程与思想自身的分期,分全书为八卷:1840年前后至1860年代初为第一卷,1860年代初至1894年甲午战争前为第二卷,1894年甲午战争至1905年为第三卷,1905年前后至1915年前后为第四卷,1915年前后至1923年前后为第五卷,1924年前后至1930年前后为第六卷,1931年至1937年为第七卷,1937年至1949年为八卷。
 
  本书各卷都努力贯彻主编的思想,将世界化与个性主义作为近代中国思想发展的基本趋向与中心线索。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本书主编就提出近代思想文化发展的基本趋向是世界化与个人的解放。所谓世界化,就是积极参加到世界各国家各民族互动的平台,一面吸纳世界各国家各民族文化之所长,并结合本民族的历史传统与现实条件,实现外来文化的中国化、时代化,一面利用外来思想文化,并发掘本土优秀传统,创造适应时代发展与人民需要的新文化,以贡献于世界。所谓个性主义,就是认为人是一切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只有把每个人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解放出来,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才能更加丰富起来,从而提升每个人的生存质量。这正应该是人类的共同追求,尤其是过去被压迫的广大劳动人民的追求,因而也是一切革命与改革的根本目的。参与本书写作的各主要作者,都认同这一点,在写作中得到贯彻。这就使这部多卷本的大书,虽出自多人之手,但仍是一部很连贯的,有整体性的著作,也使该书在诸多中国近代思想史著作中彰显出独特的思想魅力。
 
  在研究思路与写法上,本书从分析近代中国社会入手,紧紧围绕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与历史任务,系统地讨论近代中国思想人物应对挑战,探索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种种方案,将各家各派思想人物的思想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门类思想有机融合起来。这样,思想就是在历史进程中发生又对历史进程发生影响的鲜活的思想,而非游离于历史进程之外的游魂;是围绕时代中心任务的有机的、整体的思想,而非各重要思想家的思想或各门类思想的简单拼凑。同时,本书站在历史与时代的高度,秉持严谨的学术立场,以充分吸收各家思想之智慧为出发点,力图全面研究各家各派思想主张的真实内容,把握其产生的社会、思想背景,分析其对历史进程发生的影响与作用,努力破除过往一些研究中存在概念化和脸谱化的倾向。
 
  受时代条件之赐,得益于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本书在占有材料方面,超越了以往的同类著作。由于有丰富的材料,在论述一种思想,一个思潮的产生、发展、传播极其社会影响时,便可做到根据充分,理路清晰,具有说服力。
 
  对于近代思想史上一些有重要意义的问题,本书都在占有充分材料的基础上,独立研究,深入探讨,提出了一系列有说服力的新论断。比如,第一卷对明清易代之际的社会文化批判思潮、乾嘉学者以自然人性抗议官方与社会中广泛流行的天理,以其政治宽容论对抗皇权专制等问题的研究;第二卷对中国被迫从自我锢蔽中走出,渐渐认识世界,认识自身地位,寻求富强之道的艰辛历程,以及此一时期中国统治者是如何地自我锢蔽,中国有志改革的读书人是如何地强聒不舍,不避风险,前后相继,献救国强国之策的讨论;第三卷对康有为思想变化轨迹的梳理和解析,以及此时中国思想界所受日本思想影响的讨论;第四卷对清末民初的政治改造优先论与国家主义倾向,民初的国权主义、强有力政府论、干涉主义以及随后思想界对这些思想倾向的反思的分析;第五卷对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思想界在巨大震荡中新陈代谢的过程的揭示,对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比较温和的路线与比较激进的路线之间的差别与矛盾的分析,对此一时期中西文化论争本质的辨析,对中国共产党诞生时期的思想的探讨;第六卷对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讨论以及孙中山去世后国民党各派的三民主义论述的分析;第七卷对当时中国知识界“苏俄热”以及中国思想界对苏俄式社会主义的认识的讨论;第八卷对抗战时期儒家思想新开展的局面的形成及其思想内涵的分析,对抗战胜利后社会中间力量的建国方案的解析等等,都是如此。
 
  总体而言,本书是一部思想者写作的思想史,搭建起了中国近代思想通史研究的基本框架。我们相信它的出版将有力推动中国近代思想史学科的发展,推动学界进一步研究相关问题。
 
  本书能最终顺利出版,离不开主编耿云志先生的坚持与督促,离不开课题组各位成员的不懈努力。作为作者,我们感谢院科研局、中国历史研究院相关领导的帮助与支持,感谢近代史研究所领导及各位同人的支持,感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各位领导以及本书各位编辑同志的辛勤工作,也感谢各位学界同道的关注与帮助。
 
 
 
 
 
●  1840年前后至1860年代初为第一卷(作者  王法周、刘晨)
 
●  1860年代初至1894年甲午战争前为第二卷(作者  熊月之)
 
●  1894年甲午战争至1905年为第三卷(作者  郑匡民)
 
●  1905年前后至1915年前后为第四卷(作者  邹小站、王波)
 
●  1915年前后至1923年前后为第五卷(作者  耿云志)
 
●  1924年前后至1930年前后为第六卷(作者  邹小站、彭姗姗、陈于武、李红喜、宋广波、王波)
 
●  1931年至1937年为第七卷(作者  郑大华、俞祖华、李锐)
 
●  1937年至1949年为第八卷(作者  左玉河)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京 ICP 备 0505519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