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日期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最新动态

活动报道丨主笔言论与报纸立场:李子归博士谈《字林西报》与中英关系

作者:李珊 发布时间:2023-05-17 字体: 打印
作者:李珊
发布时间:2023-05-17 打印
 
 
 2023年5月10日下午,近代史研究所新闻史研究群2023年第2场学术报告会在中国历史研究院2号楼阅微厅举行。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后李子归以“主笔言论与报纸立场——立德禄与《字林西报》”为题做了学术报告。本次报告会由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毅主持,薛轶群副研究员、李珊副研究员以及历史理论研究所张建斌副研究员担任与谈人。
 
 
 
 
 
 
 李子归博士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博士论文以近代中国存续时间最长的英文报纸《北华捷报》(The North-China Herald )为研究对象。《北华捷报》1850年在上海创刊,初为周报,1864年增出日报版,即广为人知的《字林西报》(The North-China Daily News )。新闻史研究先驱戈公振曾称,该报“在上海为工部局之喉舌,在社会上颇占势力”,经过数十年发展俨然成为“英人在东方之唯一言论机关”。此次学术报告,李子归着重选取了曾任《字林西报》主笔的立德禄(Robert William Little)在19世纪80年代末的部分新闻报道与评论,考察主笔的立场与该报发表的言论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字林西报》对中英外交和商贸关系的影响。
 
 
 
 报告中,李子归博士首先介绍了《字林西报》及其所属的字林集团(North-China Daily News&Herald Group)的基本情况。创刊之初,《字林西报》的消息主要来自在海关、租界工部局任职的外侨,以及驻华外交官、地方督抚所雇洋员等,而后又通过与新闻通讯社的合作接入世界讯息网络中。1870年,路透社在上海设立办事处,最初主要与英人商会合作,为英商提供商贸讯息。1878年开始,路透社与字林集团合作,后者一度垄断了路透社在华的新闻播发权。李子归博士认为,《字林西报》的发展壮大,反映了19世纪下半叶全球化进程中远东地区跨语言、跨国别的信息流通网络的形成。
 
 
 
 报告的第二部分,李子归博士进一步介绍了《字林西报》的内部架构,并以1889年至1906年担任《字林西报》主笔的立德禄为个案,透过爬梳立德禄与家人的通信等材料,向大家呈现了《字林西报》编辑部的日常运营情形与繁忙的主笔工作。她特别指出,立德禄个人言辞犀利、观点鲜明,这与《字林西报》秉持的谨慎、保守的言论风格之间存在一定的张力。
 
 
 
 作为英国人在华经营的报纸及英国驻华使署和最高法院等机构文告的发布者,《字林西报》的言论在多大程度上代表英国的立场,是学术界广泛关注的问题。李子归博士通过分析《字林西报》对“固陵号”轮船在长江中上游地区的试航的报道,探究了该报言论与英国对华政策之间的关系。“固陵号”是立德禄之兄立德乐(Archibald John Little)为打通长江中上游航路而订购的轮船,1888年间“固陵号”两次溯江而上,试图抵达重庆,均受到英国驻华公使及驻宜昌领事的阻拦。李子归通过梳理这一时期《字林西报》的相关报道及立德禄的家书发现,该报将固陵号计划受阻的原因归咎於英国公使华尔身(Sir John Walsham)个人能力不足,并对公使进行了激烈的人身攻击。事实上,英国官方阻拦固陵号上溯长江另有原因,而立德禄既未能与其兄长的商业计划配合,也没能及时获取中英就长江上游开埠问题交涉的内情,这反映出《字林西报》在获取信息、跟进事态方面的局限性。此外,李子归还注意到,在《字林西报》积极关注“固陵号”长江航行的同时,忽略了英印政府与清政府之间围绕哲孟雄问题的交涉。与“固陵号”相比,这实际上才是当时中英关系中更为重要的事件。由此可见,在一些关涉重大的政治、外交事件发生时,《字林西报》实际上处于信息传播链的下游。
 
 
 
 李子归博士总结认为,尽管十九世纪下半叶,《字林西报》依托通商口岸的商业组织、涉外机构等构建起了信息网络,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完美地嵌入了英帝国在远东的统治秩序中。该报在英国对华交涉中扮演的角色,以及维护寓华英侨的商业利益方面发挥的功能,值得更加细致地评估。
 
 
 
 
 
 
 随后,三位与谈人与李子归博士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薛轶群提出,立德禄在家信中流露的情感和看法,与其在《字林西报》社论中表达的观点和立场可能会存在差异,而这种差异本身是值得进一步探究的。他还认为,在研究中应当注意英国外交部、驻外公使及领事与在华英侨所处的不同立场,及由此带来的不同结果。另外,《字林西报》的讯息获得能力可能受到具体语境和事件的影响较大,例如在阿礼国修约的报道上就呈现出嗅觉敏锐、跟进及时的特点。张建斌则提到近代中国报刊的公共属性的问题。他表示,从自己阅读档案的印象来看,晚清时期诸多中英文报纸都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清廷或地方官府的资助,在此背景下如何认知近代中国报刊的作用和局限性,无疑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李珊认为,李子归博士的研究既关注《字林西报》本身的运作,又将视角扩展到报纸之外,通过主笔的人际关系、中英关系的把握,丰富了我们对《字林西报》的认知。
 
 
 
 最后,大家还就近代英文报刊与中文文献的结合运用、《字林西报》与上海英商商会的关系、《字林西报》如何处理不同来源的信息之间的矛盾之处等问题,与李子归博士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京 ICP 备 0505519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