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日期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最新动态

活动报道丨顾颉刚先生的古史地域观念与中国历史地理的一个重要原点

作者:孙绪谦 发布时间:2023-05-19 字体: 打印
作者:孙绪谦
发布时间:2023-05-19 打印

2023年5月8日,是历史学家顾颉刚130岁冥诞。当日下午,由近代史所几位研究胡适和学术史的同人筹划的“纪念顾颉刚先生诞辰130周年专题演讲之二”在中国历史研究院阅微厅举行。演讲人为北大历史系辛德勇教授,讲题为“顾颉刚先生的古史地域观念与中国历史地理的一个重要原点”。演讲会由《近代史研究》编辑部主任胡永恒主持。
 
 
 
 
 
 辛德勇教授首先向顾颉刚先生致敬,高度评价了顾颉刚先生的开创性功绩。他认为,顾颉刚大胆地推倒了传统的三皇五帝谱系,努力使中华文明的早期历史建立在一个科学、可靠的基础之上,“堪比开天辟地,居功甚伟”。
 
 
 
 从历史地理专业角度出发,辛德勇教授解读了顾颉刚先生的古史地域观念。他认为,顾颉刚先生提出的“古史中地域的扩张”学说,是今天从事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的一个重要“原点”,也是最基本的出发点。
 
 
 
 顾颉刚先生提出的“古史中地域的扩张”学说,首见于1934年《禹贡》(半月刊)发表的《古史中地域的扩张》一文。其主要观点是,第一个方面,秦汉以前各个中原政权实际控制的地域,即从所谓夏朝时期开始,一直延续到秦代,是一个由小到大逐渐递增拓展的过程,而不是自古以来就控制着像秦汉时期那样的广袤地域;第二个方面,传世古史体系当中中原政权所控制的地域呈现出背离实际地理状况的虚幻“扩张”。
 
 
 
 古史地域扩张的观点,是探讨上古地理状况的重要议题。顾颉刚先生以研讨上古地理为契机,发起组建了禹贡学会,创办了学会学术刊物《禹贡》(半月刊)。禹贡学会和《禹贡》(半月刊)聚集了侯仁之、史念海、谭其骧等一批研究中国边疆沿革的青年学者,为在中国建立具有现代学科意义的历史地理学积蓄了人才,奠定了出发的基础,从此才真正有了中国历史地理学这一门学科。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作为地理区域的中国。中国作为一个地理区域,在人类活动因素这一方面,并不是自古以来就一成不变的,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渐演化的,其中绝大多数地理要素在其形成和演化的过程中,往往都会涉及它的生成地点和传播扩散的路径、范围以及边缘界限等问题。中国上古历史的核心地域,自然也成了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出发的“原点”;顾颉刚先生古史地域扩张学说的第一方面内容告诉我们,既然从所谓夏朝开始一直延续到秦朝中原政权实际控制的地域是由小到大逐渐扩展而成的,所谓夏王朝起源和早期发展阶段所居处的地域,则成为认识上古地理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辛德勇教授以尧都地址的考释和“四岳”到“五岳”两个案例,在顾颉刚的延长线上,深入讲解了夏王朝的核心区域研究问题。
 
 
 
 结合碑刻铭文与文献记载,辛德勇教授认为,尧都在今山东定陶县,而不是晋南襄汾陶寺。在评判尧都地址上,应当以《史记·五帝本纪》等传世史料为基本依据,而史籍中保存的最可靠记载,最早见于东汉时期。辛德勇教授依托东汉桓帝《济阴太守孟郁修尧庙碑》记载“闻帝尧陵在成阳”而展开论述,成阳附近的定陶县应为尧都。辛德勇教授又以刘邦即位于氾水之阳为例,继续论证其观点。氾水之阳,于定陶县附近,刘邦即位于此,有承继帝尧,彰显血统神圣性与统治必然性的考量。因此,尧都应为定陶县附近。
 
 
 
 “四岳”到“五岳”,源自顾颉刚先生的《四岳变五岳》一文。起初,古人只有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并称东、西、南、北四岳,对应春夏秋冬四季,以昭天人感应。而西岳华山、南岳衡山位置变化较大,本在今嵩山与今霍山附近。四座山峰正好分布在黄淮平原的四方边缘。这体现出产生四岳观念的早期先民,应该是分布在这四岳环绕的大平原中,而以四岳为标志的丘陵山地则是这些平原居民所处世界的边地,于是先民们便在东、南、西、北四方分别选择一座高峰作为边地的标识。随着先民活动范围扩大与地域扩张,四岳逐渐演变成为今天的五岳。
 
 
 
 结合尧都与四岳位置,大致判断夏王朝的核心地域为黄淮平原,而今日中国之版图则是在夏王朝核心区域的基础上逐渐扩张演变而来。这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原点,是“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方法的重要实践,也是顾颉刚先生的重要贡献。
 
 
 
 
 
 问答环节,围绕着夏王朝核心区域与顾颉刚先生治学方法,展开深入讨论。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5月19日 院内专刊第2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京 ICP 备 0505519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