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日期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最新动态

活动报道 | 近代史所青年学者研读范文澜《中国近代史》

作者:王 钊 发布时间:2023-05-29 字体: 打印
作者:王 钊
发布时间:2023-05-29 打印
 
 
      本报讯 5月1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范文澜《中国近代史》研读会”在京举行。
 
      近代史研究所学者赵利栋首先介绍了范文澜《中国近代史》成书前的左派中国近代史论,包括蒋廷黻、陈恭禄的“近代化模式”和李鼎声(平心)、华岗等的“革命史模式”,随后总结了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体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和突破。他说,范老的《中国近代史》是从整个中国通史的角度看旧民主主义革命,从“普遍化”中讨论中国的“特殊性”。
 
  通过讨论1943年国共“中国之命运”大论战对范文澜《中国近代史》写作的影响,赵利栋认为,陈伯达对范文澜的学术影响比较大,其《评〈中国之命运〉》的那些观点也影响了范文澜关于太平天国的论述。他还以“太平天国运动”一章为例,介绍了范文澜对《中国近代史》的多次修订。据范文澜回忆,该书大的修订有四次,即1947年《中国通史》版、1949年北京第1版、1952年北京第7版和1955年第9版。赵利栋通过对比《中国近代史》的不同版本发现,范文澜的每次修订不仅有史实的纠误与订正,还在一些观点上进行了修正。
 
  与谈阶段,历史理论研究所研究员赵庆云认为,范文澜《中国近代史》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其关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中国近代史发展脉络、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等基本观点,集中了诸多革命者的智慧,构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近代史叙事框架和话语体系。这一话语体系的形成过程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密切关联、相辅而行。
 
  近代史所副研究员张海荣谈道,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学问。我们评价前辈著作的学术水平,首先要将其与同一时代的类似书籍进行比较,才能够给予比较客观的定位。阅读《中国近代史》,要学习其长处,尤其是其高屋建瓴的谋篇布局、贯通中西的知识架构和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熟练运用,体察其学术逻辑的严密性、历史叙述的纵深感和流畅优美的文字表达。近代史所副研究员李珊认为,范文澜的语言风格干脆利落、观点鲜明,秉持马克思主义史学和唯物史观,可以结合一些后人研究来阅读。
 
  近代史所助理研究员刘青峰表示,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体现的是一个学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接受。范文澜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近代史事件,解释中国近代社会性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过程。研读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不只是回顾历史,更重要的是总结定调,用于指导日后工作。《中国近代史》的撰写实际反映了范文澜内心深处对救国之道的探寻。
 
  近代史所助理研究员王静提出,受时代限制,范文澜写作《中国近代史》时所用的资料不如当今诸多研究成果丰富,但他尽其所能地做到了官私材料、中外材料比勘互证,论从史出,这一点非常值得学习。今人研究条件更为优越,应继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在全面掌握史料并辩证分析的基础上,将历史人物置于其所处的时代变局与发展趋势中,实事求是地进行客观评价。
 
  大家表示,通过此次研读会,对范文澜《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内容与史学观点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与认识,更深刻地体会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经典中所体现出的实事求是、细致探索、经世致用的史学精神,有助于青年学者今后更好地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工作。
 
 
来源:《社科院专刊》2023年5月26日总第645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京 ICP 备 0505519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