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第152期青年读书会在中国历史研究员阅微厅举行,邀请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温春来,作题为“近代央地财政关系变迁与西南矿业的衰败”的报告。本次活动由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学知识体系研究中心和青年读书会联合举办,本所经济室研究室侯中军研究员主持,云妍副研究员和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马金华教授担任与谈,所内外二十余位学者参加。
讲座伊始,温春来教授引用1983年版《清代的矿业》一书,指出“从17世纪80年代到18世纪70年代,中国矿业的增长率大大超过了此前的两千年。”太平天国起事后矿业陷入衰败,清王朝始终未能恢复旧观。温教授认为,导致清代矿业衰败的原因有很多,其中非常值得关注的是财政体制的变化,特别是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变化。
温春来教授指出,清代矿业的发达是由铜钱铸造和军器制造等国家层面的需求推动,而所需的铜、黔多产于云南和贵州,因此清代矿业的发达主要是西南矿业的发达。清王朝通过户部指拨各省分解云贵铜本、铅本,解决了开矿的资本问题。温教授认为,清王朝通过财权中央集中与中央全面决定机制,极大改善了前代的困境。虽然不乏僵化,但相对明代而言,其财政使用水平提升明显,国家能力因之也更上层楼。也就是说,清代矿业兴盛的前提是朝廷通过奏销、解款拨款等制度,掌控着各省的财政,监控着各省的详细开销,并根据需要将财政经费在各省之间灵活调配。温教授进一步指出,“国家能力”不仅仅是税收能力,而更应该包括支出能力。
温春来教授通过查阅档案、实录和文集等资料,判断太平天国起事后,各省不再积极拨解铜本,这一发现纠正了以往研究所认为的铜运经费拖欠始于于鸦片战争后的说法。温教授举光绪三年云南铜本拨解情形为例,说明了太平天国起事后各省严重拖欠云南铜本。为解决太平天国后云南开采铜矿资本与军费等问题,清王朝采取了“协滇新饷”、“常年兵饷”、滇捐、招商等新的筹款手段,但皆见效甚微。贵州铅本同样发生积欠情形,且没有了滇铜,黔铅需求大减,导致了黔铅矿业的衰落。
温春来教授总结认为,铜本、黔本的积欠缘于太平天国起事后央地关系的变化。第一,各省地方财政确实存在压力;第二,逃避、变通中央指令的更大空间。此时中央已难以掌握地方岁入情况,当朝廷的经费划拨命令在全国普遍遭受挑战,中央也不得不接受现实。对地方而言,只要全国大量出现不严遵朝廷之命的情形且大都未受惩办,那么,以后就可以效法,甚至在本可以严格遵命的情况下也找原因敷衍。
在与谈环节,马金华教授和云妍副研究员先后分享了心得体会。
马金华教授认为,温春来教授的报告有三个大的创新。第一,把清代央地财政的变迁与矿政的兴衰联系起来;第二,通过爬疏档案,核算了清代战略性矿产品的正税、附加税和隐形税,包括资本的解决、铜铅息的产生;第三,修正了王裕华和张泰苏等关于国家能力的理论。马金华教授结合讲座内容讨论了财政理论与历史学史料相匹配的问题,包括清代央地财政变迁的阶段、财权跟事权如何匹配、国家能力、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云妍副研究员表示,温春来教授的史料基础非常扎实,近年来的研究已经从文献层面上升到了理论层面的探讨。云妍结合自身的“开滦煤矿”研究,回顾了近代史领域关于矿政的叙事基本上属于现代化史观的内容,认为温春来教授的矿政研究带来了不一样的叙事。这一新的矿政叙事给大家带来了两点启示:第一是启发我们关注历史的延续性;第二是在历史研究中提出了“事例原则”。
讲座最后,与会学者围绕国家治理、清中期货币政策、矿政与东北亚格局的关系、矿政对地方社会的影响等问题,与温春来教授进行了交流探讨。本次讲座历时两个多小时圆满结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1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