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日期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最新动态

活动报道 | 近代史研究所成功举办第156期青年读书会

作者:罗 豪 发布时间:2024-04-01 字体: 打印
作者:罗 豪
发布时间:2024-04-01 打印
 
2024年3月13日上午,近代史研究所在中国历史研究院阅微厅举办第156期青年读书会活动。参会人员围绕“政党、战争与外交:1940年代的中国”的主题,展开论文报告和评议讨论。本次活动由本所三位博士后李喆、许浩、孙贝贝依次报告论文,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罗敏、《当代中国史研究》编辑易海涛、世界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时伟通,以及本所研究员吴敏超、《抗日战争研究》副主编高莹莹、助理研究员梁馨蕾担任评议人。会议由本所博士后罗豪主持。
 
第一位报告人李喆的《抗战末期新四军入浙行动新探》一文,利用、比照多元化史料,深入探析此次行动中各方势力的军事逻辑,进而重构了粟裕部入浙的相关史实,揭示出不同行动主体的特质及其影响。评议人吴敏超研究员肯定了此项研究的三个亮点:第一,国民党方面资料运用充分,战争两方叙述较为清晰,这也体现出报告人长于战史研究的优势。第二,作者研究过程中不拘泥于作战流程、战术变化,而是关注具体人物的成长经历,贯通了华中抗日根据地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粟裕研究。第三,选取浙东为研究空间范畴,有利于彰显抗战胜利前后各方博弈的剧烈性和复杂性。吴敏超研究员也提出若干修改建议:一是在区域抗战史研究中,应当具备更加宏观的视角,关照研究对象与其他地域之间的联系;二是利用史料要注重均衡性,应当分析中国共产党党内不同层级指挥权限和认识的差异。高莹莹副主编一方面从读者角度出发,认为本文写作线索清晰,阅读体验感良好;另一方面,从学术期刊编辑角度指出,文章梳理学术史时应将最新研究成果纳入,拟定标题方面需要继续下功夫,叙事过程中注意对背景做出必要交代,并强调文章立意的提升空间在于如何以小见大、如何利用沦陷区资料。
 
第二位报告人许浩的报告题目为《朱家骅与全面抗战时期国民党台湾党务(1940-1945)》。他以朱家骅对台湾党务的布置与因应为视角,综合运用《朱家骅档案》与国民党党务档案,将国民党对台湾党务工作置于党务系统中观察,着重展示派系争执对战时国民党台湾党务与战后复台工作的影响。罗敏教授对许浩的研究主题比较熟悉,认为该文在学术史梳理和资料运用方面颇为成熟。她同时也给出了修改意见:其一,文章立意要用广角镜看,从不同角度审视国民党的党务问题;其二,可以跳出派系斗争视角,从大面向、长时段考察国民党中央如何处理党务。评议人梁馨蕾助理研究员对国民党区域党务问题做过深度研究,同样对该议题较为熟稔。她指出文章具有四大优点:一是题目聚焦、边界性清晰,属于老题新作;二是资料发掘、使用更加完备,充分综合新旧史料;三是对档案细节和人物心态把握准确;四是作者并未局限于资料,对与朱相关的吴铁城、涉及当时台湾方面的组织均有交代和关照。梁馨蕾同时建议在立意方面做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在利用朱家骅档案时,需要考察台湾党务工作在朱家骅全部工作中的分量,避免过度放大某一阶段工作的意义。
 
第三位报告人孙贝贝以《敌乎?友乎?蒋介石对战后中苏关系的研判》为题,探讨蒋介石对苏联的复杂态度和应对策略。他认为,蒋介石反复考量中苏关系问题,进行了化敌为友的努力,但最终却无奈陷入以敌为友的困境。罗敏教授肯定本研究对日记资料的充分使用,指出文章还可从两部分予以精进。一则,蒋介石对苏联的敌对态度比较明确,文章“敌友”二分的分析框架有待完善;二则,文章应当从中苏关系视角做跨国史研究,国际关系因素对中苏关系影响极大,特别是美国的因素需要深入考察。易海涛老师强调,文章还需通过学术史梳理明晰问题意识,在论文写作中也要注意论从史出、言必有据;另外,研究需要找到重点问题,比如蒋在处理中苏关系时,需要区分哪些问题是他自身决定的,哪些问题是国际关系因素决定的,而且在做国际关系史的研究过程中,除了吃透文本,还要关注文本之外的内容。时伟通老师给出一些具体建议,包括行文措辞避免重复,在必要之处添加背景铺陈,使文章阅读起来更加自然流畅;另在选取概念框架时,需要与文章内容相契合。
 
 
 
本期读书会议题丰富、视角多元。与会人员从学术史梳理、史料运用、文本分析和写作叙述等角度,对民国政治史、军事史、中外关系史等多重领域的研究进行了充分讨论,青年学人表示获益匪浅。
 
 
 
(摄影:杨小琳)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京 ICP 备 0505519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