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日期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最新动态

弘扬革命精神、赓续史学文脉——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人赴延安开展调研活动

作者:王豪 等 发布时间:2024-07-10 字体: 打印
作者:王豪 等
发布时间:2024-07-10 打印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1935年10月至1948年3月,中共中央在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领导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取得了举世闻名的历史成就,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同时,延安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前身——延安马列学院历史研究室的诞生地,是著名历史学家、近代史研究所首任所长范文澜学习和工作过的地方。今年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而明年近代史研究所亦将迎来建所75周年,为弘扬革命精神、赓续史学文脉,近代史研究所于2024年6月27—30日组织青年学者前往延安调研。参与本次调研的还有近代史研究所第一党支部。此次延安调研活动,内容丰富多样,以走进历史现场的方式,让青年学者在实地考察中深刻理解革命精神的底蕴和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治史精神的根脉。
 
 
 
6月27日晚,青年调研团队从北京乘坐火车前往延安,在28日上午甫抵延安即奔赴宝塔山。延安宝塔(即岭山寺塔)始建于唐代,是延安重要的历史建筑,同时也是延安革命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革命圣地的标志,宝塔山在革命时期曾引领无数人奔赴延安,投身革命事业,是象征革命精神永不熄灭的火炬。青年学者们拾阶而上,登上巍巍宝塔山,在宝塔之下重温了入党誓词,更加明确且坚定了入党的初心和使命。
 
 
随后,青年调研团队前往延安革命纪念馆、王家坪革命旧址等处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建于1950年,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成的革命纪念馆之一,馆藏文物三万多件,历史照片一万多张。通过一幅幅照片、一件件文物,青年同志仿佛走进了那段峥嵘的革命岁月,对于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发展与统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等历史进程中的诸多细节有了更加直观的体会。王家坪革命旧址曾是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驻地,是延安时期党中央、中央军委领导全民族抗战和解放战争的军事决策指挥中心之一。调研团队在这里参观了曾举办庆祝抗战胜利大会的中央军委礼堂及毛泽东、周恩来故居等历史建筑,深入了解了党中央、中央军委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所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等。
 
 
28日下午,青年调研团队继续参观延安各处革命旧址。在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暨鲁迅艺术文学院旧址,了解在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上所确立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体会毛泽东同志为鲁迅艺术文学院所题写的“紧张、严肃、刻苦、虚心”这一校训的丰富内涵。在杨家岭革命旧址,大家先后参观了中央大礼堂、毛泽东故居、周恩来故居等历史建筑。正是在杨家岭物质困难、条件艰苦的环境中,毛泽东笔耕不辍,先后写就了《青年运动的方向》《整顿党的作风》《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文章。调研团队的青年学者深刻意识到,在当下良好的科研环境中,更应该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做好科研工作。是日,一行人还参观了学习书院。在这里,了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延安人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转型发展、追赶超越,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建设等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就。
 
 
 6月29日上午,青年调研团队前往凤凰山麓革命旧址。凤凰山麓革命旧址是原中共中央及中央军委驻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在此居住过。毛泽东在凤凰山居住期间,撰写了《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等诸多重要作品,其中收入《毛泽东选集》(1-4卷)的就有16种。通过参观革命旧址和浏览历史文献,青年学者深刻感受到老一辈革命家带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砥砺前行的艰辛历程。
 
 
延安精神是革命先烈们用鲜血和汗水浇灌而成的。为深切缅怀革命志士,青年调研团队专门乘车前往“四八”烈士陵园。烈士陵园位于延安城北的李家洼,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一座高规格烈士陵园、全国首批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首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陵园内现安葬烈士28位,其中“四八”烈士13位,在延安牺牲和病逝的烈士15位。青年学者还瞻仰了张思德同志纪念碑,在碑前集体诵读了毛泽东所撰的《为人民服务》一文,追忆了这位29岁烈士无私奉献的一生。
 
 
 
随后,青年学者乘车前往枣园革命旧址。1943年10月至1947年3月,枣园作为中共中央书记处的驻地,除驻有中共中央书记处、行政办公室等机关外,还有众多中央领导人的住所。中国共产党在枣园的光辉岁月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本身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午后,青年调研团队乘车赶赴延川县梁家河村。1969至1975年,习近平总书记曾作为知青在梁家河插队7年,不仅开井引水、打造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还在知青点办粮食加工厂和供销社,满足了村民的日常生活需求,真正做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参访完梁家河村史馆和知青旧居后,青年调研团队在炎炎烈日、阵阵蝉鸣下,围坐在村里黄土窑洞前,召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露天座谈会。调研团队成员结合个人的日常工作和科研方向,深入交流了承续革命传统的现实意义。青年学者从各自的专业领域出发,分享了有关日本战俘学校、《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各种版本、左翼文化、生态环境与革命精神等多方面的一些心得。在座谈会总结中,高国荣副所长指出,此次延安调研具有三大意义:首先,通过红色调研,我们坚定了理想信念,深刻了解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进程,继承和弘扬延安精神,更加坚定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信心决心,推动我们更加积极作为;其次,本次调研也是一次学术调研,青年学者从自己的研究领域出发,对许多学术问题进行了讨论,发现了不少值得深入研究的学术问题;第三,此次活动也是近代史研究所同仁增进友谊之旅,加深了彼此了解,便于今后更加团结高效地开展协作。
 
 
 
 
30日上午,青年调研团队先后参观了中共中央西北局纪念馆和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中共中央西北局于1941年5月在延安成立,是中共中央在西北地区的派出机构,也是西北地区党、政、军、群的最高领导机关,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一行人认真聆听讲解,仔细观看照片、实物、档案文献等珍贵史料。青年学者不仅全面了解了中共中央西北局发展壮大的峥嵘历程,明晰了西北局在实行民主政治、发展根据地经济、繁荣文化教育、落实统战工作等方面的历史贡献,更深刻领悟到革命先辈克服艰难险阻,为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为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无私奉献、不懈奋斗的伟大革命精神。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正式成立,成为“民主中国的模型”。在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青年学人参观了陕甘宁边区政府简史展、延安时期党的调查工作简史展,以及陕甘宁边区财政厅、办公厅、民政厅、建设厅、教育厅等旧址。展区内大量图片、文字、实物生动再现了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发展的光辉历程。青年同志既充分认识到边区政府协调党政关系、发展民主政治、推进人民监督、加强作风建设等举措的历史意义,又切身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革命信念和一心为民的崇高品格,进一步坚定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
 
 
30日下午,青年调研团队转赴南泥湾,先后参观了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和延安炮兵学校旧址。南泥湾位于延安市东南部,昔日曾荒无人烟、杂草丛生。1941年3月,面对国民党的封锁和自然灾害的侵袭,王震率八路军第120师第359旅官兵开进南泥湾垦荒,一路栉风沐雨,风餐露宿,战胜重重困难,用自己的双手将“烂泥湾”变成了“稻田翻绿浪、窑洞满山腰”的陕北好江南。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集中展示了军民大生产的场景风貌,青年学人仔细观看展区内陈列的历史图片、生产农具和劳动成果,并齐声高唱享誉祖国大江南北的歌曲《南泥湾》。大家深受触动并一致认为,南泥湾的大生产运动是一部轰轰烈烈的英雄史诗,是变被动为主动、变困难为机遇的创业历程,这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艰苦奋斗精神令人动容。南泥湾军民所创造的不仅是大量的物质财富,更锻造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
 
 
延安炮兵学校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炮兵学校,被誉为“人民炮兵的摇篮”。在旧址的窑洞展厅内,大家分别参观了“延安炮兵学校的创办”“延安炮兵学校的教学”“延安炮兵学校的传承”三个单元的展出,切身感受到炮校官兵在艰苦条件下克服困难、努力健全学校组织、提高政治素养、加强军事训练、塑造严谨作风的革命风范。青年同志们纷纷表示,延安炮兵学校的历史,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军民前仆后继、不折不挠、顽强拼搏的战斗精神。重温该校的发展历史,对传承党的优良传统、加强人民军队建设、实现强军强国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延安调研结束之际,青年调研团队全体成员在南泥湾党徽广场合影留念。广场上的党徽光彩夺目,象征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革命精神的延续。西北革命根据地是党中央、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更是党在全国范围内取得革命胜利的出发点。近代史研究所青年调研团队此行不仅对党在延安的历史有了充分的了解,更深刻领悟到延安精神的内涵与意义。作为新时代的科研工作者,我们将赓续红色基因,继承革命传统,弘扬延安精神,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智慧与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京 ICP 备 0505519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