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日期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最新动态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史观与史实” ——夏春涛所长在浙江大学历史学院的学术讲座纪要

作者:王 豪 发布时间:2024-08-28 字体: 打印
作者:王 豪
发布时间:2024-08-28 打印
 
 
 
2024年8月17日,应浙江大学历史学院之邀,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夏春涛研究员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作题为“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史观与史实”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浙江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张凯教授主持。浙江大学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的二十多位师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夏春涛研究员首先回顾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发展趋势。他指出,中国近代史自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时109年。关于这一段历史,学界的研究相当丰富,中国近代史研究这块领地,不是荒地,而是熟地,需要精耕细作才能有好的收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近代史研究起初流行革命史范式,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范式逐渐兴起。与社会发展相同步,中国近代史研究逐步推进,研究视野不断扩大,研究方法日趋多元,研究内容日益丰富。近几十年近代史研究出现两大趋势:一是重视社会史、现代化史、学术史等研究,政治史研究被淡化、边缘化。与社会史、现代化史、学术史等相比,政治史研究后劲不足;二是重视民国史研究,晚清史研究被淡化、边缘化。相较晚清71年的历史,民国38年的历史更为研究者所关注。针对目前中国近代史研究趋势中存在的问题,夏春涛研究员提出,政治史研究应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主线,任何研究最终都要落实到政治史上,而且近代政治史也还有不少值得研究之处。他指出,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晚清和民国两部分应贯通起来,画地为牢,自我设限,是不可取的。
 
 
夏春涛研究员分析当前中国近代史研究面临的挑战。他指出,改革开放以前,中国近代史领域是影射史学的重灾区。改革开放后,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唯物史观,极左思潮逐步被清理,公式化、教条化、脸谱化的研究得到有效的纠正。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经济变化,使得社会思潮日趋多元、多变,人们对于历史的看法日益多样。在这样的背景下,近代史研究又出现新偏向,阶级分析方法被淡化甚至抛弃,唯物史观被边缘化,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时掀起波澜,历史研究越来越专门化、碎片化,学者离开自己研究领域的一亩三分地,就没有了学术话语权。夏春涛研究员强调,应对上述挑战,中国近代史研究必须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树立大历史观,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要打通古今中外,打破学科壁垒,展开融合研究,做有思想的学问。他指出,今天的中国是昨日中国的延续和发展,研究中国近代史就是要回答中国的道路选择问题,回答中国为什么走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要将革命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结合起来,总结中国革命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得失经验。要坚定站在人民的立场,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主题。要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
 
 
 
近代中国社会性质问题与中国近代的革命道路、发展道路紧密相关,不理解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就不能理解近代中国的革命,就不能理解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必然性。夏春涛研究员强调,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判断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的五种社会形态学说,这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根据中国具体实际所做出的新的理论概括,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造。基于对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判断,中国共产党提出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即先进行新民主主义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然后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自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一百多年来,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都是按照这一逻辑展开的。正因为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及其所面临的各种内外矛盾,中国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赢得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消灭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为现代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的长期稳定,独立自主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革,根本上讲是要建立新的政权、新的制度,为中国的现代化扫除障碍,开辟道路。现代化也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比较重要的范式。关于现代化问题,夏春涛研究员指出,所谓现代化从经济层面讲,主要就是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因此农村、农民、农业的“三农”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近代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相较西方的工业社会、工业文明,整整落后了一代。“三农”问题,在近代中国尤其重要,可以说,决定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走向。这其中,如何评价近代的农民,尤其是如何评价太平天国,是一个敏感,但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夏春涛研究员强调,要理性看待太平天国运动,客观、公正地评价这一段历史。尽管太平天国有其历史局限性,但正如老一辈史家所指出的那样,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起义的最高峰,揭开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其正面意义不容否定。我们既不能过分高估和过度赞美太平天国的革命理论,但也不能过分贬低太平天国运动,将太平天国妖魔化更不可取。对于曾国藩、李秀成等相关历史人物,应立足于历史事实,实事求是评价其功过得失,要避免脸谱化、公式化,以及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维。
 
 
 
史料与理论,是历史研究中的重大问题,如何处理好史论关系,历来是学界讨论的重大问题。夏春涛研究员认为,前者涉及考证,后者关乎历史理论。历史研究的水准和境界,主要取决于这两者的结合。历史研究首先必须解决“是什么”的问题,然后再回答“为什么”的问题。解决“是什么”的问题,需要尽量充分地占有史料,需要夯实旧学根柢,要充分发扬范文澜先生所提出的“二冷”精神,认认真真、规规矩矩的爬梳史料。在解决“是什么”的问题的基础上,历史学还需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只有回答好“为什么”的问题,历史学才能真正与时俱进,为现实提供借鉴。而要回答好“为什么”的问题,就要充分学习理论,尤其是历史理论。首先要学习和运用唯物史观,特别是党的领袖的相关重要论述,不能舍本求末;其次还需借鉴其它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理论,打破学科壁垒。历史学者应当多思考“为什么”的问题,总结历史经验,揭示历史规律,努力构建历史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
 
 
 讲座最后,夏春涛研究员就历史学研究如何进行理论思考,如何与现实建立联系,学术论文的写作与发表,如何评价曾国藩等问题,与参会师生进行了深入交流,讲座在热烈的讨论中圆满结束。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京 ICP 备 0505519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