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日期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最新动态

“中国共产党与陕北革命根据地”学术研讨会在延安成功举办

作者:陈佳奇 发布时间:2024-09-29 字体: 打印
作者:陈佳奇
发布时间:2024-09-29 打印
 
2024年9月21-2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革命史研究室、延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谢子长研究委员会合办的“中国共产党与陕北革命根据地”学术研讨会在革命圣地延安隆重召开。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军事科学院、南京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及《党史研究与教学》《苏区研究》编辑部的40余位专家学者参与研讨。
 
 
 
 研讨会开幕式由延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杜林渊教授主持。延安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陕西省监察委员会驻延安大学监察专员王占金,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纪委书记曲建君,谢子长研究委员会会长樊高林分别致开幕辞。
 
 
 
王占金首先对参会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延安大学的悠久校史与办学情况。他表示,延安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多年来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课程改革、科研创新、师资引进、对外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未来将持续努力办学,争取早日建成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
 
 
曲建君在致辞中指出,陕北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座丰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1935年2月,陕北革命根据地与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统一为陕甘革命根据地(又称西北革命根据地),成为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完整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在艰苦环境中保存革命力量、实现战略转移的重要落脚点,也是八路军主力奔赴抗日战场、推进全民族抗战取得伟大胜利的出发点。举办本次学术研讨会的目的,就是要将中共党史研究与陕北革命根据地史研究不断推向深入,进一步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动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创建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经验,揭示中国共产党坚持真理、善于在逆境中成长壮大、敢于在挫折中自我革新的历史智慧与非凡勇气。他强调,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长期以来高度重视革命根据地史的研究,以本次会议为新的起点,将有利于加强近代史研究所与各高校及科研单位的合作,充分发挥各自学科特色和资源优势,为推进新时代中共党史研究工作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樊高林系统回顾了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历程,并详细介绍了谢子长的生平经历和历史贡献。他指出,谢子长烈士的一生虽然短暂,却在西北党的历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应持续、深入推进对谢子长的研究工作,继承革命先烈遗志,发扬光荣革命传统。
 
 
 本次研讨会共设“大会主旨报告”“特邀专家报告”和“分组讨论”三个环节。主旨报告环节由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李国芳教授主持。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主任蒋建农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于化民研究员、陕西师范大学黄正林教授分别发言。
 
 
 
蒋建农研究员报告主题为《关于苏区斗争中坚持真理与组织观念矛盾问题的思考》。他系统、全面地回顾了陕北和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历程,结合刘志丹、谢子长的革命事迹,着重探讨了在苏区复杂的革命斗争环境下,寻求真理与坚持组织观念、党性与个性的关系。在面对强大敌人和艰难困境时,他们不被错误思想所干扰,坚持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广泛动员群众参与斗争,有效推动了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同时,在革命斗争中又能坚持党性原则,秉持组织观念,严守党的纪律,注重维护党内团结,实现了坚持真理与组织观念的有机统一,使“硕果仅存”的陕甘革命根据地得以存续和发展。
 
 
于化民研究员报告主题为《创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知的四大理念》。他认为,自觉认识和把握社会运动的客观规律,是中国共产党持续推进理论创新的内生动力。党逐步加深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开创了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了“和平与发展才是人间正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文明多元共存”、“走造福人类的绿色发展之路”四大理念。这不仅为破解世界发展难题贡献了新的思路与方案,也极大拓展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内涵的认知。
 
 
 黄正林教授报告主题为《中共陕北特委与陕北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他详细介绍了陕北特委的发展历史,强调陕北特委的隶属关系经历了复杂的变动过程。其中,地理、交通、经费等因素对陕北特委的革命活动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在第二次成立的以孔原为中央代表的北方区委领导下,陕北的革命局势发生显著变化。尽管中共陕西省委隶属于中共中央,中共陕北特委归属北方区领导,但两者实际上是相互配合、互相支持、协同一体的。新的陕北特委成立后,陕北革命的新局面就此打开。
 
 
特邀专家报告环节由黄正林教授主持。南京大学游海华教授、天津商业大学杨东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宋希斌教授、陕西师范大学魏德平副教授、延安大学赵红教授、延安大学贺永泰教授六位报告人,围绕遵义会议毛泽东地位的历史书写、八路军出师华北问题、影响中共陕西早期党组织活动的交通因素、延安时期陕甘根据地代表性领导人的确立及变更、井冈山革命经验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传播与影响、中共陕西省委在清涧起义中的领导作用等问题先后发言。《党史研究与教学》编辑部陈佳副主编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周斌副研究员分别就论文核心议题的深入分析、概念变迁的历史考察、篇章结构设计、论证过程中的总结与归纳、研究视角的拓展、语言表述的精炼准确等方面做出具体、精准的点评,为整组讨论交流增加了学术和思想深度。
 
 
 
随后,研讨会共组织四场分组讨论。A组第一场讨论由延安大学贺永泰教授主持,游海华教授和《延安文学》杂志社社长魏建国担任评议。魏建国、延安大学段颖惠副教授、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孟柯、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李娅蕾分别报告论文《新史料出发:再论陕北建党于1924年冬》《陕北早期党团组织的创立及党建研究(1921-1927)》《榆林中学在陕北革命历程中的地位与贡献》《有关五人“党务委员会”几则史实的考辨》。评议人围绕学术史的梳理、研究意义的发掘、论文叙述内容的展开、表格的使用、文字表达的准确性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
 
 
 A组第二场讨论由延安大学张雪梅教授主持,《苏区研究》编辑部副主编魏烈刚和陕西师范大学魏德平副教授担任评议。宜宾学院刘永胜副教授、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陈卓、军事科学院助理研究员李建雄、山西大学讲师梁晨晖分别报告论文《谢子长领导的靖远兵暴起义过程及其意义与影响探究》《大革命时期中共党组织对北方地方武装的改造——以清涧起义部队为例》《陕北革命根据地群众工作研究》《陕北苏区红二十七军的整编、改造与党军关系的历史考察(1932-1935)》。评议人分别从论文的写作规范、史料的解读与运用、增强文章论证的逻辑性与严密性等方面提出宝贵意见。
 
 
B组第一场讨论由延安大学赵红教授主持,宋希斌教授和陇东学院崔溶芷副教授担任评议。延安大学毛光远副教授、河南师范大学讲师杨宇勃、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毛婷婷、四川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周维勤分别报告论文《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牧羊业发展困境及其因应》《抗战时期边区党群关系与延安旧秧歌的革命化改造》《战火背后:解放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支前担架队研究》、《迷信何以破除:陕甘宁边区的巫神改造与“崔岳瑞运动”》。评议人在提出详尽修改建议的同时,提醒研究者要注意中国共产党政策下行过程中的党群互动,民众生存智慧、情感需求与政党政治理念之间的复杂关系,论文的结构布局和货币单位的使用规范等问题。
 
B组第二场讨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王士花研究员主持,杨东教授和毛光远副教授担任评议。延安干部学院王今诚副教授、延安大学讲师李生策、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牛泽林、延安大学讲师陈恺分别报告论文《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干部队伍建设研究》《扩大与调适:全面抗战前后陕甘宁边区基层党组织的转型》《通讯与战争:中共中央无线电政令传达机制探析(1937-1945)》《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陕北革命根据地史研究综述》。评议人分别就关注党的干部分类、党组织转型问题研究、在机制和政策研究中如何凸显人的活动、政令传达过程中的基层反馈、理论研究与史实分析相结合以及研究综述的写作方式等提出各自的看法。
 
 
闭幕式由延安大学王保存教授主持,魏德平副教授和毛光远副教授分别介绍了A、B两组的整体研讨情况。
 
最后,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革命史研究室副主任张会芳做闭幕总结。她指出,本次研讨会有三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参与广泛。与会学者不仅有多位党史研究领域的资深专家和知名学者,还有不少崭露头角的青年才俊,包括在读博士生和硕士生,这显示出新生研究力量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未来陕北革命根据地研究的学术前景令人期待和振奋。二是主题多元。与会学者结合自己长期的学术积累,围绕陕北早期党团组织、地方武装、群众工作、党军关系等问题展开讨论,还延伸到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干部队伍建设、基层党组织转型、党群关系、社会运动、经济发展、通讯与战争等重要议题。研究时段长,覆盖范围广,视野十分开阔。三是交流深入。不论报告人还是评议人,都不只是满足于史实层面的讨论,更多是深入挖掘问题的本质,以严谨的态度,从多元的角度解读史料。本次研讨会成功达到了交流成果、联络感情、促进陕北革命根据地史研究的预期目的。她表示,近代史研究所革命史研究室未来将进一步加强与各高校、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共同为促进革命根据地史深入研究、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贡献绵薄之力。
 
 
 
本次研讨会致力于深入探讨和系统研究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重大贡献及其对中国革命进程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众多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围绕陕北革命根据地的研究踊跃发表真知灼见。这不仅丰富了对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学术认知,更有助于深入阐释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与精神财富,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京 ICP 备 0505519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