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日期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最新动态

第九届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论坛召开

作者:高莹莹 发布时间:2024-10-29 字体: 打印
作者:高莹莹
发布时间:2024-10-29 打印

 

2024年10月19—20日,第九届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论坛在西宁召开。本次论坛由《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与西南大学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中心主办,青海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承办,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抗日战争纪念网协办。来自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51位专家学者与会。

论坛开幕式由青海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党总支书记鄢晓彬主持。青海师范大学副校长牟昱苍、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抗日战争研究》副主编高莹莹、青海师范大学藏区历史与多民族繁荣发展研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杜常顺分别致辞。三位学者在致辞中皆强调,研究抗战大后方不仅事关全面抗战的后方支撑,也关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成败,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唐智轩受邀在开幕式上向参会学者介绍了抗日战争纪念网的相关情况。

 

 

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论坛始于2016年,最初由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组织筹办。《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从第二届开始以协办或主办的方式参与其中,一路见证了该论坛的发展。

此次论坛,共收到投稿论文63篇,经编辑部组织评审,选出30篇论文参会。为期两天的论坛,内容丰富,气氛热烈。参会学者充分互动,畅所欲言。

论坛特邀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李学通研究员与青海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袁亚丽教授作主题演讲,演讲题目分别是《科技史视野下的抗战大后方》和《抗战时期青海农业问题研究》。

入选论文按主题分成6场,每场4—6篇,集中于中国共产党在大后方的活动与国民政府在大后方的治理两个方向,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社会文化等方面。在分组讨论环节,首先报告人用5分钟时间阐述选题的缘由、资料、观点、困惑等,接着由两位评议人分别用15分钟时间,就论文内容及报告情况进行主评,最后由主持人组织全体与会者自由讨论。

抗战大后方是与根据地、沦陷区相对应的战时中国的三大政治版图之一。本次论坛的研究成果,反映了目前学界在大后方研究领域的最新动向,具体表现为:1.科技史成为新的学术增长点;2.经济史研究热度不减;3.尝试打破大后方、根据地与沦陷区之间的壁垒。4.把大后方放在中华民族复兴史的进程中去观察和阐释,关注少数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为促进抗战大后方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论坛最后安排圆桌讨论,邀请李学通、赵国壮、刘萍、卞修跃、吴敏超、马晓娟、冯淼就此次论坛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不足,以及抗战大后方研究可深化的方向进行了交流。

李学通表示,目前经常会出现史学研究与历史真相之间存在巨大差异的现象,这要求史学工作者不但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还要拥有自省的能力,在遇到不可理喻或不合情理的历史现象时,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具有尚未了解全部真相的自觉,从而更深入地去挖掘史料。研究具体的人物和事件,要放在大的历史背景下去把握,了解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基本脉络,否则容易出现尽管下了大功夫,却因没有走在正确的方向上而提出伪命题的危险。

赵国壮回顾了近十年抗战大后方研究的三个特点,具体包括:1.新题目、新发展。其中以科技史、文化遗产、通俗历史为代表;2.老题目、新视角。从亚太战争、二战整体视角及“后抗战史”视角来审视抗战大后方研究,多用比较的视野去观察中国的抗日战争研究。3.跨区域研究的加强,包括根据地、沦陷区、大后方协同研究,现实中的西部高校联盟。他还倡导对大后方通俗文化的研究。

刘萍表示,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论坛已经召开了九届,创办一个品牌不容易,所以应珍惜目前取得的成就,把论坛打造成精品。她指出,抗战大后方研究现在选题越做越专业,接下来应该加强综合性研究,以在学界形成一些共识。

卞修跃称,抗战大后方研究经过多年的积累,在论题设定、资料发掘、方法更新、视野扩展、视角变换、现实关怀等方面都有了明显进步,为抗日战争史学科的深入发展做出了贡献。他高度肯定了入选论文的选题,但也指出了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1.有些文章的题目推敲不够,与文章内容存在一定的偏离。2.文章的论证要尊重基本的逻辑原则,不能用个别案例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3.论文书写过程中要注意时间线索。因果性首先是从事件发生的先后次序中产生的,时间线索不明细,会导致历史叙事中的逻辑关系不成立。4.一些基本概念的使用要慎重。

吴敏超表示,抗战大后方研究包括两个关键词:“抗战”和“大后方”,由于大后方相对较少受到战火的直接影响,所以要处理好战争的宏大叙事与大后方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研究的关系。大后方主要包括西南、西北两个区域,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在做相关研究时将各种“在地”的要素融合考虑,把大后方的历史呈现得更加丰富、深入。她认为,全民族各阶层的战时动员、西部边疆地区加强与内地的联系以及中共中央南方局在大后方的活动与影响,可能成为此后抗战大后方研究继续深化的几个方向。

马晓娟高度肯定了入选论文的选题价值,称抗战大后方研究队伍的视野非常开阔,出现了不少具有跨学科性质的研究,专题性和前沿性特征都非常明显。她认为,抗战大后方研究具有非常明显的地域特色,虽然目前的研究已经在档案资料的发掘方面非常深入,但还可以继续深挖地方馆藏史料。

冯淼结合自己的研究经历分享了此次参加抗战大后方研究论坛的感想。她认为,抗战大后方研究可以关注人、物质和技术进入大后方之后的变化与流动,关注其进入到另一地域的落地过程与产生的影响。

圆桌论坛由《抗日战争研究》副主编高莹莹主持。她在总结发言中表示,近年对大后方的研究热度有些减弱,对大后方的描述也一度出现格式化、套路化的现象。研究抗战大后方,需要正确认识其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聚焦其对正面战场的支撑作用、对人民生活的影响等问题。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视野各不相同,学界应从这两个角度推动抗战大后方的研究,不应只限于其地理范围,还要注意到与根据地、沦陷区之间的互动。她强调,在抗战大背景之下的不同环境中,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同的面相,学界应扎实推进抗战大后方的经济史研究,下大功夫对经济数据进行梳理,注意挖掘一些表象背后的历史,对史料要仔细加以鉴别。

最后,青海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院长丁柏峰教授作闭幕致辞。他表示,此次论坛取得了值得关注的成果,也为大后方研究的继续深化指明了方向。抗战大后方的抗战事业意义重大,特别是在西北、西南地区极大促进了各民族的国家认同感,倡议学界开展交通史研究,以期在抗战大后方研究中开辟更广阔领域,取得更为卓著的成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京 ICP 备 0505519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