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5日至17日,中国近代经济史论坛·2024在南京顺利召开,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杂志社主办,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承办。参加此次会议的专家学者有80余人,来自全国4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夏春涛研究员,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陆现彩教授先后致开幕辞。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张生教授主持开幕式。
夏春涛表示,南京大学是一所百年名校,南大历史学院是历史学研究的重镇,名师辈出,成果丰硕。这次中国近代经济史论坛参会论文选题广泛,内容丰富,视角独特,具有前沿性。相信本次论坛的召开将对深化中国近代史研究起到积极作用。夏春涛对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者提出三点建议。第一,应强化问题意识,深入、准确、全面地了解近代中国社会,从社会经济史角度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与研究。第二,要树立大历史观,不仅要重视专题史、个案史的研究,更应该进行长时段、贯通式的研究,应注意思考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从理论层面进行阐释。第三,重视利用人工智能。经济史研究的发展与计量工具的不断迭代更新息息相关,从大数据到人工智能,更多的数据、更优的算法、更强的算力一直在提升我们的科研本领。如何做好传统科研方式与新型研究工具之间的对接,如何降低使用人工智能的门槛,以及如何在获取与分析大量数据的同时,实现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平衡和统一,都是我们历史学者应该思考的问题。随着当代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必将迸发出无限活力,取得更大的发展。
陆现彩表示,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要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在中国近代经济史领域,学科交叉性强,研究范围广。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其选题、研究方法与研究目标都在随着时代不断变化,研究者应从故纸堆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南京大学自1902年建校伊始,就设有历史学科,历史学科与南京大学共同走过了两个甲子,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依托地缘优势,中国近代史成为南大历史学院的特色,研究范围涵盖太平天国史、中华民国史、抗日战争史、台湾史、新中国史等多个领域。在各位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南大历史学院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得到了广大同行的认可。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是历史学界的重要学术阵地,引领科研方向,推动学术繁荣,并与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渊源深厚。近代史所的老一辈史学家罗尔纲先生曾在南大历史系执教,培养了南大历史学科的带头人茅家琦先生。几十年来,南京大学历史学院的多位优秀毕业生,已成为近代史所各研究方向的学术骨干。希望各位专家学者通过此次论坛加强学术交流,增进学术友谊,为历史学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本次论坛的研讨时间为一天半,设有4场,共12组专题讨论。参会学者通过深入发掘中外文档案、日记、调查资料等新史料,以独特的研究视角切入,从多个角度探讨了中国近代经济史的重要议题。研究选题涵盖了清末、民国时期的经济政策,货币与度量衡制度的演变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农业、渔业、手工业等传统产业在近代化进程中的发展与变迁,以及外国列强在华贸易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冲击与影响。此外,学者们还聚焦民国时期民族企业的兴起与发展,深入探讨经济理论与经济思想的演变与实践,揭示思想与经济政策互动的历史逻辑。同时,抗战时期根据地工业与农业建设的研究也为理解战争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视角。
参会学者有硕博士生、青年教师等新鲜血液,以及目前活跃在史学界的中坚力量,也有已取得一定成就的资深学者,老中青三代济济一堂,共同展开研讨。本论坛尽量将相近主题的论文分为一组,每个小组都采取了“老带新”的方式,由资深学者担任主持人与评议人,他们凭借其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学术素养,对每篇论文提出了深入、中肯的修改建议。这些意见不仅仅是对论文细节的调整,更涉及理论框架、研究方法以及数据分析等多方面的深刻剖析。可以说,本次论坛的讨论不仅是对论文内容的批判与改进,更是一次深刻的学术交流与碰撞,充分展现了学术讨论的独特魅力。通过深入讨论,不仅拓宽了每位与会者的学术视野,也为学术界带来了许多新的启发和思考,极大地促进了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的深化与发展。
最后,由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梁晨教授主持闭幕式。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张生教授、《近代史研究》主编葛夫平研究员先后致闭幕词。
张生对此次参会的论文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无论是在史料的运用、方法的应用、视野的开阔程度上,都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与欧美、日本学界的研究并无明显差距。通过此次论坛可以看出,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已经呈现出新的特点。第一,从过去追求新资料的发掘,到现在更重视如何剪裁与使用资料。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围绕文章的中心论点使用史料、消化史料,展现了新一代中国历史学人深厚的学术功力。第二,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已与国际上的史学研究形成了强烈的互动,不仅吸收了海外学界的研究长处,还初步形成了自身的研究路径和特色。第三,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领域不断开拓,选题涉及各个领域,甚至有不少跨学科的研究。
葛夫平阐述了举办此次论坛的初衷:学术期刊对学科建设具有服务和引领的功能,二者是一种共生关系,协同发展。《近代史研究》作为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专业刊物,一直致力于推进近代史学科建设。经济史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不仅是理解中国近代政治改革、社会变迁和思想演变的关键,也是认识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重要视角。本次论坛参会学者涵盖老中青三代,为学术传承与发展起到了接续作用。论文质量较高,专家评论精彩,讨论深入,对推进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具有积极作用。最后,葛夫平向青年学者提出几点建议:第一,应重视跨学科跨领域研究。经济史本身就是一门介于历史学、经济学、统计学的交叉学科,研究中应结合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并重视非经济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揭示经济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第二,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发现其中潜在的规律和趋势,更准确地把握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历程。第三,注意案例研究与比较分析。通过对典型事件、企业或地区的深入研究,揭示其成败原因;同时,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第四,关注现实问题,为当前经济面临的问题提供解决思路,例如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发展不平衡和环境污染等,提高研究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为国家与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近代史研究杂志社已举办多届青年论坛和前沿论坛,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中国近代经济史论坛·2024是近代史研究杂志社举办的首次学科论坛,对推动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为学术界提供了一个开放、互动的学术平台,必将推动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通过深入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史,我们能够总结其中的历史经验与教训,为当代中国经济发展提供重要借鉴,同时也有助于更好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与模式,为民族复兴与强国建设提供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