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日期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最新动态

周溯源 |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重大理论创新

作者:周溯源、周至 发布时间:2025-02-07 字体: 打印
作者:周溯源、周至
发布时间:2025-02-07 打印
 

 

关于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作用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问题。马克思有创新论述。完整理解这些论述的含义,正确实践这些论述的要求,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是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做的功课。

 

一、“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在征服和改造大自然的活动中,人类的智慧和能力是以科学技术来体现的,对社会起决定性作用的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是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前提的。英国是近代世界科学技术的中心之一,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有着悠久的科学传统。16世纪以来,英国历史上曾出现许多伟大的科学家,牛顿、达尔文、法拉第、卡文迪什、汤姆逊、麦克斯韦等在经典力学、进化论、电磁学和微积分等方面的杰出成就,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英国通过第一次工业革命率先实现了从农业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工业革命始于纺织业,瓦特对蒸汽机的发明与改良解决了关键的动力问题,蒸汽机被广泛应用于纺织业并扩展到采矿、机械、交通、冶金等部门,机器代替手工劳动,显著提高了生产力,推动工业革命走向高潮。19世纪在英国生活并从事科学研究的马克思,无疑看到了这些,也给他以启发。马克思根据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的发展,看到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得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发展除了劳动的社会性质和社会内部的分工起作用外,也来源于智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各个生产部门的发展,“部分地又可以和精神生产领域内的进步,特别是和自然科学及其应用方面的进步联系在一起。”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科学理论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它是潜在的生产力,只有物化为一定的技术手段并经过特定的工艺方式并入生产过程才能变成直接生产力。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指出:“在资本的进一步发展中,我们看到:一方面,资本是以生产力的一定的现有的历史发展为前提的——在这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马克思还深刻指出:“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的社会知识、学问,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直接生产力,从而社会生活过程的条件本身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受到一般智力的控制并按照这种智力得到改造。”在马克思看来,社会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马克思的论述,表达了对科学技术作用的高度肯定。然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还呈现出对生产过程的较大依赖性,远不是像今天这样深刻而迅速地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生产力发展,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变革作用尚不突出。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点,代表了当时对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认识上的最高水平。但是,此时科学技术只是被当作一般生产力,不是第一生产力。

 

二、毛泽东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原理的继承和发展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得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继承和发展。

第一,表现在信仰唯物史观上,相信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是社会形态及社会性质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中国共产党人的一切工作,最终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第二,表现在看待武器与人的关系上。在抗日战争初期,毛泽东发表了重要论著《论持久战》,他在该文中指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毛泽东并没有否认物的重要性,指出了物是重要因素,但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人,人的因素排第一位。这个观点一方面反映了当时的客观情况,另一方面坚定了人民的信心,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技术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保持顽强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念。毛泽东思想之所以被誉为“精神原子弹”,是因为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军队,具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具有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的意志和能力。敢于拼刺刀,敢于舍身炸碉堡,敢于用胸口堵敌人的机枪眼,敢于拉响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时很弱小,科技人才少,外援也不多,于是强调发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原则,积极发展自己的科技。吴运铎就是当年的科技骨干,他为我们军队自制武器受伤致残,但他身残志坚,取得多项成果。

第三,既重视人的因素,强调精神作用,也不忽视武器和科技的作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即使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也不放过一切机会,从敌人手中夺得先进武器,壮大自己的实力。当年有首歌,嘲笑蒋介石是我们军队的“运输大队长”,说的是敌军打败仗之后其先进武器被我们缴获,变为我们所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朝鲜战场上,面对武装到牙齿的美军及联合国军队,中国政府不惜用大笔贷款从苏联购买了一批又一批新式武器,武装中国人民志愿军。中国人民志愿军开始没有制空权,到后期也有战斗机升空作战。空军英雄王海和他所在的大队,在空战中击落多架敌机。中朝人民和军队依靠精神力量和军事实力,用三年时间战胜了不可一世的强大对手。

在经济建设方面,科技的竞争无时不在。谁拥有了先进科技,谁就拥有了一流实力,就能领先世界,占领市场。18-19世纪的詹姆斯·瓦特,是英国发明家、企业家,他生产出的蒸汽机经改进后成为“万能的原动机”,开辟了人类利用能源新时代,进入到“蒸汽时代”。18世纪60年代,英国织布工詹姆士·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纺纱机“珍妮机”。“珍妮机”一次可以纺出多根棉线。这一时期,英国科学家陆续发明了一系列机器,使英国一跃成为经济强国,迅速占领世界市场。

18世纪,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发明了电。有了电,人类可以使用机械和照明,科学文明因之产生了质的飞跃。19—20世纪,美国人发明了平针缝纫机、真空吸尘器、电话、电灯泡、空调、飞机、太阳能电池、激光、计算机等,使美国成为继英国之后的世界强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结束后,美国从世界各地罗致了24万多名科技人才,为其所用,为战后美国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为其经济实力保持世界领先地位提供了人才保证。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甩掉“中国贫油”的帽子,石油工人王进喜提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口号,体现了大庆油田的“铁人”精神,也是整个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初期的精神的典型写照。毛泽东向全国发出号召:“工业学大庆”!在科技落后的情况下,中国人民也创造了大量奇迹。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造出了“两弹一星”,造出了南京长江大桥,林县人民造出了“人工天河”红旗渠等。

新中国在强调人的因素的同时,并不排斥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并非拒绝开放,而是西方反华势力有意孤立我们,打压我们,封锁我们。但是,我们中国人民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决不“等靠要”,决不甘于落后,而是卧薪尝胆,砥砺奋进。在实力落后的情况下,我们强调人的因素,强调人的精神,强调人的志气。有先进科技我们要搞建设,没有先进科技也要搞建设,要通过自己的力量发展科技,创新科技。毛泽东豪迈地宣布:“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我们绝不惧怕西方的封锁,“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毛主席的这段话,就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夕,面对美国的封锁,在《别了,司徒雷登》这篇光辉文章中写下的。

1964年,周恩来宣布:我们要建设一个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国防、现代科技的四个现代化国家。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顶住西方压力,砥砺前行,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用几百年时间走完的路,不断缩小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如今的不少项目,已由跟跑世界到并跑世界,有的还领跑世界。这些成就的取得,很大程度上靠的是人的精神作用,靠的是人的因素。如果西方不搞文明对抗,不对我们打压封锁,我们的速度当然会更快些,成就会更大些。但是,由于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主义的前进方向,不可能不与西方发生矛盾。有矛盾、有分歧并不可怕,吓不倒我们,难不住我们。既然矛盾无法避免,那我们就在矛盾中合作,在竞争中前进吧!毛泽东关于科学技术的认知和发展科学技术的论述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了。

总之,新中国几十年的实践证明,中国与西方是可以求同存异,可以取长补短,可以互助合作,也可以互利双赢,合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新论断

 

面对20世纪后半期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邓小平冷静观察,睿智思考,深刻指出,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与时俱进发展马克思主义,就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科学总结最近几十年的世界发展规律,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这一论断揭示出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主导地位,使人们明确了现代生产力的构成和各构成因素间的相互关系: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依靠科学技术才能有力推动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有一个形成与发展过程。邓小平历来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早在1975年9月26日,在听取中国科学院工作汇报时,针对当时情况,他果断指出:“科学技术叫生产力,科技人员就是劳动者!”

在1978年3月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

1985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讲道:七年前我在科学大会上的讲话中主要讲了两句话:“一句叫做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一句叫做中国的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当时,所以要讲这两条,是因为有争论。七年过去了,争论已经解决了。结论是谁做的?是实践做的,群众做的。”“我很高兴,现在连山沟里的农民都知道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他们从亲身的实践中,懂得了科学技术能够使生产发展起来,使生活富裕起来。农民把科技人员看成是帮助自己摆脱贫困的亲兄弟,称他们是财神爷。”

1988年9月5日,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进一步鲜明地指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新论断可谓石破天惊,如雷贯耳!

1988年9月12日,邓小平在听取中央有关领导同志工作汇报时再次指出:“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要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嘛。”

1992年初,在视察南方时的谈话中,邓小平又一次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

显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提出的重要论断,是重大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大发展。

 

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主要表现

 

有关专家根据当代科学技术与生产力之间的作用机制,将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各要素的关系用下列公式表示:

生产力=科学技术X(劳动力十劳动工具十劳动对象十生产管理)这个公式表明,科学技术不仅是现实的直接生产力,而且在生产力诸要素中具有首要地位,是生产力的倍增器。邓小平的理论创新有充分的依据。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可以根据其表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再次深刻地揭示了历史的进化规律。回首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年的文明史,不难发现,人类从猿进化到人,再依次从原始社会进化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靠的是生产力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从旧石器到新石器,从新石器到青铜器,从青铜器到铁器,从自然动力到蒸汽机人造动力,从蒸汽机时代、电力时代、机械化时代、自动化时代、信息化时代到今天的智能时代,无不证明生产力在社会形态进步方面的决定性作用,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各种因素中的突出作用。唯物史观之所以是科学,就在于它科学地揭示了这个客观规律。

第二,高新科技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进入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国家利用相对和平的环境与开放的经济、技术、市场,把发展科学技术作为重大战略之一,顺应科技革命和国际分工的要求,调整经济政策和产业结构,使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新成果、新技术不断涌现,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的周期不断缩短。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清醒地指出:“当代的自然科学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应用于生产,使社会物质生产的各个领域面貌一新。特别是由于电子计算机、控制论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正在迅速提高生产自动化的程度。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而一场新的科技革命正在世界日益发展,竞长争高,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带来了新的经济繁荣。

第三,当代产品中的科技含量高度密集,提高了产品的商业价值。有资料表明,如果以单位重量价格比来计算产品的技术密集度,钢材为1,小轿车为5,彩电为30,计算机则为1000。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1972年发射的地球资源卫星,投资总额为2.7亿美元,而第一年就回收了 14 亿美元。

由于有了互联网转播,姚明在美国NBA时参加篮球竞赛,收入也大大提高。承办球赛是一种商业活动,球赛也就变成了商品。以前姚明参加一场球赛收入只有2500美元,因为观众不过10万人左右,球赛也没有多少附加值。有了转播以后,看球赛的观众不知翻了多少倍,转播时可以插播大量商业广告,于是姚明参加一场球赛的收入增加到几十万美元再到百万美元,最高时达到400倍以上。

第四,科学技术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威力日益强大。在战争方面,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古代战争中,用的是冷兵器,武器差别不大,人的因素占有明显地位。进人近代社会后,情况显著变化了。有了先进武器,可以长驱直入,以少胜多。中国的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义和团爱国运动等,都是败给了拥有先进武器的军队,虽然中国军队数量远远多于敌人。当然,以落后的武器装备与先进武器装备的敌人作战,人的因素发挥得好,加上运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或许能够战胜敌人,那是属于创造了奇迹。然而,如今先进科技带来的先进武器,威力惊人。远程导弹可以击中数千公里之外的目标,精确制导的无人机可以对攻击目标实行定点清除,一颗核弹可以在瞬间毁灭一座城市。当然,毛泽东对核武器也有评论,认为原子弹也是纸老虎。最终决定胜负的,还是战争的性质、人心的向背、人民的力量。

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在救死扶伤、医疗保健方面尤为突出。现代医疗技术可以使盲者复明,使聋者复聪,使断肢再造,使植物人苏醒,使残疾人不残废,可以心脏搭桥,个别特殊者甚至可以“死而复生”。由于发明了青霉素、链霉素,肺病可以治;由于有了人工胰岛素,糖尿病可以治,等等。在减轻和避免痛苦、创造安宁与幸福方面,医疗技术的作用不可限量。

科学技术的作用是相对于人力的作用而言的。人力办不了的事情,科学技术可以办到。科学技术可以使人类像鱼儿一样在水中游动,像鸟儿一样在空中飞翔,甚至可以飞入太空,登上月球以及其他星球。

新的科学技术往往以超出常人想象的方式创新,颠覆人的认知。例如,电子邮件、微信、语音视频、影像视频、微信包等。发一个电子邮件,两三分钟即可完成,比传统方式快很多倍。如果是与一天送达的信件相比,则快七百多倍;如果是与两天送达的信件相比,则快一千多倍;如果是与国际长途信件相比,则快万倍以上!而今天的手机电话,可以及时发微信、打电话,更直接、更快捷。发一个微信包,可以包含几千部电影、几千部书籍、几千首歌曲、几千部戏剧……相当于一座小型图书馆。轻轻用手指一点,就给朋友送去海量信息。互联网,做到了万物互联,可以网上购物,可以网上旅游,可以无人驾驶,ChatGPT可以代人写文章,还有很多新技术正在接踵而至。

互联网、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必然带来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管理方式等一系列的改变。如今发个通知,一个微信就可以解决。可以线上开会,无需来回奔波到规定的会堂集中。歌颂真善美,批评假丑恶,开展舆论监督,不需要依赖纸质媒体,随时可以在手机上进行操作。可以在手机上看书、听书、学习、办公、欣赏文体节目……一机在手,不会感到孤单与寂寞。

科学技术带来的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使劳动强度降低,工作轻松有趣,工时缩短、闲暇增多。科学技术带来的效率,不仅是体能的和数、倍数、指数,而是能够办体力办不好、办不了的事。依靠科学技术,人类不断拓展生活的空间,延长生命的时间,丰富生活的内容,提高生活的质量,增加幸福指数。

 

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带来的改革、开放

 

(一)树立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推出了一系列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措施

 1977年5月24日,邓小平同中央同志谈话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在20世纪70年代,“科研人员美国有一百二十万,苏联九十万,我们只有二十多万,还包括老弱病残,真正顶用的不很多。”邓小平指出:“要从科技系统中挑选出几千名尖子人才。这些人挑选出来后,就为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专心致志地做研究工作,生活有困难的,可以给津贴补助。”邓小平的讲话,促使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拨乱反正,人民教师再也不是“臭老九”了,认真钻研业务的人不能批评为走“白专道路”,学术名家不能批评为“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更不能“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国家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妥善处理了1957年反右派斗争中的历史遗留问题,使当年蒙受冤屈、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一大批人员及其家属和子女得到了妥当的改正和安置,由此激发了他们的热情和积极性,并为国家发展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

人才的价值凸显出来后,各家企业、各地高校,积极罗织人才,用高薪挖人才,用各种待遇引进人才,想方设法为人才发挥作用而优化环境,以致出现“孔雀东南飞”“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现象。为了充分使用社会资源,抢到本单位需要的专业人才,有的单位改革用人政策,可以不带户口、不转档案,“但求为我所用,不必为我所有”,简化了用人手续。

在人才领域,分出级别,树立标杆,引导激励学者。在科研、教学、医生、新闻、编辑等不同行业系统,分别设置初级、中级、高级职称,不同职称享受相应的待遇。在科研行业,造诣深厚、贡献突出者,可评为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在高校系统,设有长江学者、资深教授等,在国家政府层面,对成绩优秀者奖励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开展培养“万千百人才”,有万人计划、千人计划、领军人才计划等。地方上设立相应名目,表彰鼓励地方杰出人才,有尼山学者、芙蓉学者、黄河学者、荆楚学者、珞珈学者,等等。为了保护创造,国家出台了知识产权制度,保护合法收入,激励创新。

 (二)促进了教育的改革

 1977年5月24日,邓小平在同中央两位同志的谈话中指出:“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从小学抓起,一直到中学、大学。我希望从现在开始做起,五年小见成效,十年中见成效,十五年二十年大见成效。办教育要两条腿走路,既注意普及,又注意提高。要办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要经过严格考试,把最优秀的人集中在重点中学和大学。学校教育,抓社会教育。对那些因种种原因失去高等教育机会者,设立成人教育、夜大学、函授大学弥补之。在高等教育里,在本科生教育之上,设立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教育、访问学者,鼓励深造。这一切都是为了多出成才,快出人才,让更多人争取成为英才、通才、大才!

 (三)促进了对外开放

 科学技术本身并无阶级属性,只有先进与落后之分。科学技术是人类创造的共同财富。既然我们与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存在差距,我们要赶上去,要发展自己的实力并对人类作出较大贡献,就必须对外开放,虚心向先进者学习。于是,我们不以“阶级斗争为纲”,暂时搁置意识形态分歧,进一步打开国门,主动与西方交流,出国调研学习。办学放开,留学放开。允许民间办学,允许出国留学、自费留学,鼓励出国深造,然后回国服务。积极引进外资,引进人才,引进设备。鼓励合资办企业,在合作中学习别人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获得先进设备,等等。这些开放措施,得益于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推动,得益于这一论断的逻辑发展。

总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重大理论创新,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原理的发展。最近30多年的实践证明,这个论断是英明的,推进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加快了中国“富起来、强起来”的步伐,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一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邓小平理论,高度重视科学技术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正在通过发展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努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者分别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研究员;清华大学求真书院办公室主任、工程师)

 

来源:《理论学习与探索》2024年第6期,注释从略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京 ICP 备 0505519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