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日期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最新动态

近代史研究所开展“银”“青”干部“学回信精神·助改革发展”专题座谈会纪实

作者:崔军 发布时间:2025-07-15 字体: 打印
作者:崔军
发布时间:2025-07-15 打印
 
银青筑梦同行,赋能聚力新征程。为深入学习、笃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致“银龄行动”老年志愿者代表和上海市杨浦区“老杨树宣讲汇”全体同志的重要回信精神以及致我院贺信精神,不断筑牢离退休干部发挥“传帮带”优势作用的坚固基石,积极引导老同志向在职青年干部传递“银发之声”,汇聚形成“担使命、助改革、促发展”的强大合力,2025年7月10日上午,近代史研究所在中国历史研究院丘明厅会议室召开“银”“青”干部“学回信精神·助改革发展”专题座谈会。所党委书记于俊霄主持,党委副书记、所长夏春涛出席并致辞。
 
 
 
所党委责成离退休人员管理办公室(简称:老干办)筹备座谈会。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离退休干部局通知精神,按照本所实际,充分尊重老同志意见,应邀参加座谈会的退休老领导、老专家代表有:学部委员、原所长张海鹏研究员,原党委书记、副所长周溯源研究员,《近代史研究》原主编曾业英研究员,赵云田、刘俐娜研究员,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宣传委员孙彩霞编审。在职人员代表应邀参加座谈会的有:纪委书记、副所长曲建君,晚清史研究室主任贾小叶研究员、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室主任侯中军研究员、近代经济史研究室副主任(主持工作)云妍副研究员。部分研究室、编辑部、职能部门人员参会。
 
 
 
座谈会伊始,于俊霄首先代表所领导班子向各位老领导、老专家、前辈冒雨返所出席座谈会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敬意与感谢。她表示,根据有关通知精神,开展离退休干部“学回信精神·助改革发展”专题调研,此次筹备座谈会邀请“青”,创新开展“银青面对面”传帮带座谈,在于激发年轻同志干事创业热情。今年是近代史研究所成立75周年,在夏春涛所长亲自主持下,正在整理编写近代史研究所所史和大事记,其目的是传承我们近代史研究所好的传统和作风;今天“银”“青”共聚一堂,也是希望通过各位前辈围绕“学回信精神·助改革发展”主题,以亲身经历讲改革历程、谈学习体会、提发展建议,让大家在感悟新思想中凝聚改革共识,在回顾新成就中提振发展信心,在展望新征程中激发奋进力量,“银”“青”携手在历史与现实的接力中前行,进而推动近代史研究所各项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夏春涛致辞表示,由衷欢迎和感谢各位前辈领导、专家今天冒雨返所正常出席座谈会,自律修身的表现值得后辈学习。今天主题是“学回信精神·助改革发展”专题座谈会,根据离退休干部局通知,所老干办积极筹备银青共聚座谈,深学细悟新思想,银青聚力凝共识。我们国家波澜壮阔改革开放40多年,要在感悟新思想伟力中不断凝聚改革共识,在回顾新时代辉煌成就中坚定发展信念,我们要自觉做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定拥护者、积极践行者和有力推进者。就近代史研究所来讲,围绕学科建设、人才梯队建设,包括建章立制等各方面,都在想方设法地围绕着改革,怎么能够激发全所的活力,要把近代史研究所事业向前推进。今天与会的老前辈专家退而不休、潜心做研究,在各自领域很有建树,相关成果不断涌现,是近代史研究所很重要的一笔财富。作为一个拥有75年历史的老所,我们有好的学风和所风,有几代人的辛勤耕耘和奋斗所培植出来的一种好的精神。从范文澜第一任老所长讲的“二冷”精神开始,我们在不断传承,也在新时代赋予了新的内涵。他鼓励老前辈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和贺信精神,积极发挥引领和宣传的优势作用,为谱写近代史研究所新辉煌贡献“银发力量”。
 
 
 
接着,进入座谈交流环节。张海鹏、周溯源、曾业英、赵云田、刘俐娜、孙彩霞6位老同志代表先后发言。他们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和贺信精神,结合亲身经历讲改革历程、谈学习体会、退休后坚持研究工作、提发展建议。他们一致认为,回信中“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以及贺信中“充分发挥知古鉴今、资政育人作用,为推动中国历史研究发展、加强中国史学研究国际交流合作作出贡献”的嘱托,既是对老年群体的关怀,更是对银发力量的期许。
 
 
 
张海鹏以《以老骥伏枥精神,为构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派贡献“银发”力量》为题陈述了自己“老有所为”的实践。他表示,我也是“银发老人”,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于2015年5月退休时已逾76岁,是新中国培养起来的历史学者,作为共产党员,作为一辈子都在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的人,时刻提醒自己“工作岗位退出了,工作不能退出;共产党员的责任不能退出;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学术思考不能退出。”他从八个方面分享了退休后十年来所做的主要工作:一是卸任中国史学会、中国孙中山研究会会长职务前的有关工作以及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主任工作。二是出国出境做学术访问12次。通过作主旨演讲、致辞和学术报告等,坚持发出中国历史学家的理性声音。三是承担国家委托的学术任务。其中受中央马工程办公室委托,主持编写《日据时期台湾人民抗日斗争史》和主持修改马工程教材《中国近代史》,均已完成;接受国家教育委员会委托,担任统编高中历史教材总编辑(合总编辑),主持统编高中历史教材编写工作,2019年开始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22年在全国推开使用;受统战部系统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委托,为全国藏语系佛学院参与编写初级班、中级班《中国近代史》,已出版使用;受中央宣传部委托,担任党中央批准实施的重大文化工程《复兴文库》副总主编兼任第二编主编。《复兴文库》第1-3编已在2022年9月出版,习近平总书记作题为《在复兴之路上坚定前行》的序言。受国家教材委员会委托,担任义教历史教材编修委员会主任(合担主任),已完成全部修订,开始出版,陆续进入全国课堂;受《(新编)中国通史》纂修工程编辑委员会委托,主持《(新编)中国通史》港澳台卷,组成香港史、澳门史、台湾史三个编写组等七项任务,除港澳台卷编写工作正进入最后阶段外,其他六项任务均已完成。四是博士生培养。有4位获得博士学位,1位从本所做博士后研究出站。五是出席各种学术会议、学术讲座、论文答辩等,还有党政部门有关工作会议。他列举了18次较为重要和具有影响力的会议,主要是党中央主办的和有关领导部门主办的会议。六是著作编辑出版情况,10年来共有15部。七是论文和文章发表。包括学术论文27篇,主要是探讨近代中国革命道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等;学术理论文章50篇,其中《人民日报》18篇,《光明日报》15篇,《求是》杂志1篇;还有一般文章68篇。八是今后规划。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建立学部委员工作室的文件,今年初提出了建立张海鹏学部委员工作室申请,得到批准,工作室包括所内外研究人员共有12人。他表示将利用工作室机制,发挥自身能力,在建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学派方面贡献绵薄之力。他说最近已经完成1部80万字的《中国近代史》,1部40万字的《中国近代史概说》。三年之内,在工作室各位努力之下,还将完成《抗日战争史概说》《台湾史概说》《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历史依据》《毛泽东思想概论》。张海鹏表示,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致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和致中国历史研究院的贺信,深受感动,深深感到党和国家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期待,感受到建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重要,感受到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改造我国学术体系任重道远、任务艰巨。他说,我国成长中的年轻一代学者需要极大地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不懂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不会深刻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贡献,就不会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式现代化,就不会对建立我国马克思主义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有真正的贡献。
 
 
 
周溯源深情讲述了对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和贺信的理解和感悟,习近平总书记对老同志的关爱之情,令人倍感温馨。他表示,习近平总书记视老同志为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要求各级政府和党委做好老龄工作,把老年人生活保障好、作用发挥好、权益维护好。作为老同志,应该保持健康心态和进取精神,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为国家现代化贡献余热。我院党组高度真心关爱老同志、尊重老同志,院离退休干部局、所党委尽一切所能,积极主动地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他详细列举了在政治方面,组织老同志到革命老区参观学习,到扶贫点考察及建言献策,为老同志安排专题讲座,让老同志及时了解国内外大事和中央的方针政策;在生活方面,发放扶贫农产品慰问品,院医务室安排专家义诊等;每年年初的全院工作会议,均把老同志的工作作为重要议程,院主要领导首先看望老同志,听取老同志对全院工作的改革发展意见。院党组、所党委欢迎老同志参与院所改革发展的实践,离退休干部局、所老干办积极为老同志创造工作条件,使老同志心情舒畅,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他建议,老年科研方面,缩短审核周期,由老同志自报有价值、感兴趣的选题,题目小又精致,完成见效快,既十分适合老同志,又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曾业英声情并茂地以《故乡,你为何变得这么快这么美?——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两封重要回信和一封贺信所想到的》为题,表达了自己感恩党的真实情感。他介绍自己于1940年出生在江西于都县,离县城约15公里的小山村。自1958年考上武汉大学,1963年毕业后来到近代史研究所工作,屈指算来,离开故乡已整整67年。他讲到,随着新中国在党和毛泽东主席的领导下,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经济,发展生产,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国家在成长和进步,故乡也在成长和进步。20世纪60年代,乡亲们告别了昏暗的煤油灯,家家户户用上了明亮的电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领导中国人民为四个现代化继续努力奋斗。20年后的90年代,当再次踏上回乡之路时,无论回乡的路线还是到家后的体验,都可用四个字概括:今非昔比。首先,京九铁路已通车,结束了故乡不通火车的历史,下了火车又有家人所约朋友的小汽车来接,这是此前想都不敢想的。他尤其感慨,党的十八大后故乡的发展和变化。2024年4月底,回到多年未回的故乡,离京前查看地图,由接近湘西的湖南洞口回江西于都,坐火车的话,须经过南昌拐个九十度大弯,本以为至少要换乘一次车才可到家,实际已有经长沙、南昌直通于都的动车,而且只需6小时的车程。他感叹,国家在改革开放短短几十年内,便建成如此便捷、舒适的全国性网络化铁路系统,真的是世界少有的奇迹。而回到故乡,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不少事也令人难以置信。村里通往任何屋场的路,都不再是土路,而是安排有专人清扫竖着高高太阳能路灯的水泥路。旧宅已基本拆除干净,整个村子呈现的都是一幢幢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的别墅式三层小楼。他表示,历史已雄辩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今年是党的104周年华诞,谨以今天发言,献给敬爱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
 
 
 
赵云田分享了题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回信、贺信精神”,促进历史学研究新发展》,以亲身实践谈了三点体会。第一,传统、时局和目标。历史学研究者要继承“经世致用”传统,适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首先是经世致用传统。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式上指出,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都坚持经世致用原则,注重发挥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探索把对个人、社会的教化同对国家的治理结合起来,达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目的。其次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指世界正在经历的大态势,也指中国面临的大态势。这两大态势彼此影响、互为因果,是中国共产党针对当前世界发展局势提出的重要论断,这一论断对于在新时期认识和判断国际局势,明确中国发展方向、制订相关任务计划,并进行中国国内外的决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再次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道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迈向“大同世界”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目标。历史学研究者应在上述有关论述的范围内,确定研究的重点和方向。第二,近代史研究所已经取得的成绩和历史学界需要注意的问题。根据有关资料可知,近代史研究所以往进行的重点研究项目有:中国近代史、中华民国史、中国国民党史、帝国主义侵华史、日本侵华史、十九世纪香港史、沙俄侵华史、中苏国家关系史、1937~1949年的中美关系、中国近代史学理论的发展、近代中国华北农村社会经济研究、清末新政与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中国通史、中国近代通史、中国近代思想通史等,主持编纂的大型资料书有《太平天国资料续编》《中法战争资料续编》《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资料丛刊》《中俄关系史料丛刊》等。这些研究和资料编纂取得了很大成绩,在中外历史学界产生了很好的影响。赵云田指出,历史学界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对晚清统治阶级进行的新政改革所取得的成效应进行全面分析,总结经验和教训。赵云田提出,比如清末新政研究——20世纪初的中国边疆,学术界对此项研究重视不够;同时,他列举了一些基本观点的谬误,我国历史学界还有些人缺乏认识。第三,自己曾写过纪念所先贤罗尔纲、王庆成、贾熟村的文章,希望近代史研究所发扬光大敬念先贤、关爱后学、勤奋治学的精神。
 
 
 
刘俐娜讲到,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以及习总书记的重要回信和贺信,深深感受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深入改革开放的坚定,在思想理论上的不懈探索和开拓创新。三点感悟: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指导思想中最重要内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为丰富、最为生动、最富创意的组成部分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证;确保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确方向前进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把握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不偏离。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化改革开放领导力量的确信,对深化改革发展方向的认定,极大增强了全国人民对深化改革成功的信心。这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必将成为指导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思想武器。二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中指出:“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一个优良传统。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对新时代的历史研究给予了高度重视,还为历史研究者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期望。近代史研究所是一个有着优秀学术传统的研究所,老一辈的学者,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研究中国历史和近代史,留下了一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代表性著作,树立了开拓创新的榜样。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新时代,在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下,近代史研究所的年轻同仁必将抓住历史机遇,既潜心问学,又不失开拓创新,在学术前辈的基础上作出更大更新的成绩。三是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致“银龄行动”老年志愿者代表和上海市杨浦区“老杨树宣讲汇”全体同志的重要回信精神。看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老有所为的银龄志愿者和老同志发挥自己的能力,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助力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所给予的肯定和鼓励。回信表达了对老年力量参与社会实践的高度关注,希望老年朋友既要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又要老有所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银发力量”。深深感受到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动员一切力量推进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的决心。她表示自己作为银发人中的一员,要尽自己所能,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拥护者、践行者、 推动者,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积极贡献“银发力量”。
 
 
 
孙彩霞以《学回信精神  感恩共产党,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发挥余热》为题,从“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老同志的深情关怀和殷切希望”“不忘党恩,将回信精神转化为助推改革发展的实际行动”两方面展开谈学习感悟。第一方面,“银龄行动”是2003年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组织开展的,由国家、省、市、县携手发动各领域离退休老专家开展科技、教育、医疗等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志愿服务活动。截至2024年7月底,全国参加“银龄行动”的志愿者总人次已超700万,开展援助项目4000多个,受益群众4亿多人次,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充分认可。上海市杨浦区“老杨树宣讲汇”团队是由离退休老干部、老军人、老战士、老劳模、老专家、老教授组成,他们利用各种形式向基层民众宣讲新时代党的改革创新理论、宣讲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宣讲上海的历史与现实。自2020年成立至2024年,累计宣讲超2600场,覆盖听众28万人次。他们的行动充满着正能量。她表示,作为一名有着50年党龄的党员、是近代史研究所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宣传委员,一定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的殷殷嘱托,学习“银龄行动”老年志愿者和上海市杨浦区“老杨树宣讲汇”同志们,退而不休,无私奉献,发挥专业特长,继续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书写老有所为新答卷。第二方面,三点体会,一是确保退休人员按时领取养老金。真实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红利,成了当下衣食无忧、资产殷实的新老人。二是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党和政府积极推进养老服务改革,出台了多项养老服务新政策和新举措。现不同类型的养老服务模式有机构养老、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乡村养老、以房养老、异地养老等,为老年人老有所养、安度晚年提供了多元选择和有力保障。三是较为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我国已建立了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确保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都能享受到医疗保险,为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提供了有力保障。她表示,要持续践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和贺信精神,筑牢离退休干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贡献余热。
 
 
 
 6位老领导、老专家的精彩分享,使座谈会气氛达到高潮,让在座的在职同志感受到老前辈在精耕细作、读史阅世的同时,富有深厚的爱院、爱所情结和家国情怀。接下来,在职人员曲建君、贾小叶、侯中军、云妍发言。
 
 
 
曲建君讲到,聆听老领导、老前辈的发言深受教育和感染。老同志们虽然已经离开工作岗位,但是“离岗不离党”,仍然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关注着院所的发展,为加强科研建设出谋划策,这种崇高精神和优良传统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他结合学习总书记两封重要回信和致我院贺信,谈三点体会。一是要注重发挥老同志在宣传阐释党的创新理论方面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两封重要回信,鼓励广大老同志保持老骥伏枥、老当益壮的健康心态和进取精神,利用所学所长投身理论宣讲、社区治理、公益志愿等,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贡献“银发力量”。无论是“老杨树”还是“银龄行动”,都代表着老同志扎根群众、奉献社会的一种精神。近代史研究所的老同志大多是学养深厚的专家,政治立场坚定,理论功底扎实,对于老同志而言,服务人民、奉献社会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带头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二是老同志在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三大体系方面可以有更大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指出,要推动相关历史学科融合发展,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构建三大体系,需要大历史观,需要对历史学理论有长时段、宽视野的掌握和认知,在这方面,老同志有天然的学术优势,特别恳请老同志能够用毕生所学,对各自领域的历史学理论进行体系化凝练整理,推动建构中国自主的历史学知识体系。三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用心用情,精准服务”做好老干部工作。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21.1%,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近代史研究所老同志一直是多于在职同志。因此,无论是在工作经验上还是在人员规模上,离退休干部都是所的宝贵财富,爱护离退休干部,就是爱护党的宝贵财富,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我们要始终在“政治上尊重、思想上关心、生活上照顾、精神上关怀”老同志,充分考虑老同志实际需求,细致入微地做好服务保障,解决好离退休干部“急难愁盼”问题,把党中央和院党组、所党委对老同志的关心关爱落到实处,让他们安享幸福晚年。
 
 
 
贾小叶于2002年北京师范大学博士毕业进所工作至今,期间先后在思想史研究室任副主任,文化史研究室任副主任(主持工作)、主任,现任晚清史研究室主任。她讲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封回信和一封贺信,针对的是不同群体,但看似不同的群体却传递着一个共同的主题,即:每个人都可以在各自领域为国家和社会贡献力量。无论是老年志愿者、基层宣讲者,还是历史研究者,他们的努力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她表示,上述两个老年人群体所展现出的“银发力量”正是全国诸多老年人群体的缩影。近代史所很多老前辈也是如此,退休后依然笔耕不辍,坚持学术研究,申请课题、出版论著、获得奖项,几十年如一日,代代传承,成为近代史研究所深厚传统和优良学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作为近代史研究所的晚辈后学,对本所的老前辈致以深深的敬意与谢意。她谈到,中国历史研究院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成立的,在贺信中,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深刻阐述了加强中国历史研究的重要性,而且指明了中国历史研究院的使命,还提出了历史研究的方法,体现了总书记对中国历史研究院的信任、关怀和重托。作为历史研究院的研究人员,作为近代史所的晚辈后学,我们没有理由不努力工作,担负起时代使命。最后,她介绍了晚清史研究室的基本情况,并表示作为研究室主任,将尽职尽责,与研究室同仁一道,努力配合所党委的工作,把近代史研究所的深厚传统和优良学风发扬光大,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贡献力量。
 
 
 
侯中军于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毕业进所工作至今,期间先后任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室副主任、近代经济史研究室任主任,现任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室主任。他在发言中讲到,2019年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时,习近平总书记致贺信希望广大历史研究工作者继承优良传统;2024年10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银龄行动”老年志愿者代表回信,强调“银发力量”。近代史研究所是一个老所、大所,历来重视传承,向来以传帮带为所风。他表示,自己深深受惠于在座的每一位老师,在他成长的每一个阶段,老师们都曾给予指导。对此,他一直仍心存感激。各位老前辈的发言,字字句句令人心生感触,让他仿佛看到多年前老师们在近代史研究所热情奋斗的样子。老师们踏实、朴素的学风,无私奉献、平易近人的品格塑造了室风,铸就了近代史研究所的所风,奠定了近代史研究所学术重镇的地位。他介绍自己是在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室成长,邵循正、丁名楠、余绳武、张振鹍等先生是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室的开创者。侯中军说,他自2003年9月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师从王建朗老师攻读博士学位以来,在寻师问道的过程中,耳濡目染,深知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的学术重要性和资政特质。借用黄纪莲老师的话,本所的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做到了“国家所需,人民所盼”。他接着谈到,《帝国主义侵华史》是20世纪50年代丁名楠等先生在抗美援朝的大背景下,为批驳帝国主义侵华的历史而开始的;20世纪60年代,在中苏论战的关键时刻,余绳武、刘存宽老师参与组建“西郊组”,开启《沙俄侵华史》研究;《日本侵华七十年史》是20世纪80年代,张振鹍、沈予等先生为批驳日本右翼思潮而启动的;20世纪80年代,当中英双方开始就香港前途问题展开谈判,需要学界支持时,刘蜀永等学者在余绳武、刘存宽两位老师的带领下开启了香港史研究。其研究成果被誉为“在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过程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对国家和社会作出的一个重要贡献”。章百家、陶文钊老师的中美关系史,薛衔天、徐曰彪、栾景河、黄纪莲老师的中苏关系史、黄庆华老师的中葡关系史、杨奎松、王建朗、高士华老师的抗战外交史、刘蜀永、张俊义、张丽老师的香港史,葛夫平老师的中法关系史等等都是开创性的学术贡献。这些学术经典,运用“两半论”搭建了近代中外关系史学科的框架。以他们为代表的前辈学人,以精深的学术功底和宽广的学术视野,奠定了近代史所中外关系史学科在学界的地位,成为引领近代中外关系史发展的一面旗帜。本室前辈学人的学术研究,不但配合了国家对外政治斗争的需要,而且引领了学科的发展,为学术与政治的关系树立了榜样。他说,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历史研究院的贺信中写到“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推出一批有思想穿透力的精品力作,培养一批学贯中西的历史学家”。近代史研究所前辈学者开创的学派、构建的学科体系、提出的学术话语体系已经做到了这一点。新时代对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俊霄书记、夏春涛所长多次强调要做“有组织的科研”,他和研究室同仁将朝此方向努力。他介绍,现在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室有3个国家社科重大课题在研,为全所仅有。今年,在所领导的大力支持和研究室同仁的共同努力下,侯中军学者工作室成立,为近代中外关系史学科的发展增添了助力。学者工作室的目标是团结学界力量,拟以近代中外关系史为主线,引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线索性论述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史,既注重中美、中法、中英、中俄、中日等双边关系史,亦关注中国与国际组织及区域的关系史。研究室全体同仁将继续脚踏实地,做好学问,不负各位前辈的期待。他最后诚恳表示,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室的学科建设任重道远,热切希望得到各位老前辈的指导、支持和鞭策。
 
 
 
云妍于200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2008年至2010年于清华大学做博士后研究,2010年博士后出站到本所近代经济史研究室工作至今,现任副主任(主持工作)。她讲到,习近平总书记致上海市杨浦区“老杨树宣讲汇”全体同志和“银龄行动”老年志愿者代表的重要回信,以及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均认真学习,其中重温了致中国历史研究院的贺信。她结合自己过去一年多主持研究室工作的经历,谈了对习近平总书记三封信的心得体会。她首先说到,经济史研究室是一个老室、也曾经是一个大室,自己入所时有编制8人,目前编制6人,最近几年因为人才调出和退休,仅有4人。2023年底被委任为研究室副室主任主持工作后,一切进展顺利,有时还超出预期。她举例讲到,中国历史研究院今年9月中旬将要召开“首届历史学前沿论坛”,研究所负责承办“中国近代史分论坛”,但是在邀请国际学者方面遇到困难。目前国际环境发生变化,愿意来华交流的外国学者渐少。在这样的背景下,经济史研究室非常顺利的邀请到滨下武志和彭慕兰两位重量级学者。这与研究室过去几辈学者积累的成绩和海内外影响密不可分。她讲到,自去年主持工作并参与了所史项目,对本研究室的历史有了进一步认知。从对学界的贡献看,研究室一是开拓了几个有影响的题目,比如从翰香先生的近代华北乡村研究,虞和平老师的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郑起东老师的转型期的华北农村社会;二是在王庆成先生的主持下,研究室团队在20世纪90年代发起和参与“中国近代史研究译丛”,引进和翻译了一批重要海外学者作品。刚才提到的两位学者的著作,滨下武志的《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和彭慕兰的《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就在其中。滨下武志先生也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来所交流的学者,在去年一次会议上,他告诉我说,近代史研究所经济史研究室是他1981年第一次访问北京的时候拜访的最早最老的研究室,那时候王庆成老师负责经济史研究室,刘大年老师是所长,后来因为自己的研究题目是南方港口城市,侧重广州、厦门等地。美国学者彭慕兰先生以《大分流》闻名于国际历史学界,这本著作的话题热度迄今持续了20余年未减,它的翻译者就是来自本室的史建云老师,有很长一段时间,他也是所刊《近代史研究》编辑委员会的委员之一。我想正是两位学者与本室、本所结下的学术缘分,使得他们在收到邀请时欣然接受。云妍感悟说,回到今天座谈会的主题,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银发力量”,自己的深切体会是:首先,银发有力量,特别在历史学这个领域,岁月沉淀、学识积累决定了重要的成就往往在人生后半程形成,在这样一个领域贡献力量绝不仅仅是 “发挥余热”,而是能形成更强的实力;对于我们下一代学者而言,“银发力量”则是一种持久的庇佑和泽被。最后,她说,研究室和研究所的发展离不开老前辈的扶植、指导和帮助,我们期待来自银发的力量,同时也会将银发力量传递下去,努力让近代史所发展得更好。
 
 
 
到此,银青对话座谈交流在互学共融、同频共振的和谐气氛中接近尾声。于俊霄书记在最后的总结讲话中表示,各位老领导、老专家聚焦主题,忆往昔、讲变化、谈体会、献良策,体现了对近代史研究事业的无限热爱,对党的无限感恩之情,令人深受感动和启发;在职同志代表谈收获、话感想,也表达了要接过“接力棒”,勇担使命,始终以饱满的状态迎接学术挑战,接续奋斗的信心和决心。银青座谈会始终洋溢着亲切友好、真挚坦诚的氛围,今天举办银青“学回信精神·助改革发展”专题座谈交流,正逢其时,达到了我们预期的设想。她指出,近代史研究所的各项事业发展,离不开老领导、老专家、前辈的大力支持,恳请各位前辈为近代史研究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再添新彩的同时,多发挥“传帮带”的特殊优势作用,引领和助力更多青年学者更快成长。她表示,各位前辈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将认真梳理并具体落实到工作当中。她代表所党委对各位老领导、老专家、前辈心系近代史研究所的事业,关心关爱近代史研究所这个大家庭,支持帮助近代史研究所的事业发展表示衷心感谢!对老领导、老专家、前辈提出的真知灼见表示衷心感谢!再次向各位前辈冒雨前来参加活动表示衷心感谢!同时,祝愿全所老同志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历时两个半小时的银青座谈会,在温馨的氛围中圆满落下帷幕。
 
 
 
 
 
 
(摄影、摄像:杨小琳)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京 ICP 备 0505519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