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日期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最新动态

活动报道 | 李学通研究员“书生抗战:技术精英的理念与实践——以资源委员会为中心的讨论”讲座纪要

作者:朱汉杰 发布时间:2025-07-24 字体: 打印
作者:朱汉杰
发布时间:2025-07-24 打印
 
 
 
 
2025年7月10日下午,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与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学知识体系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中华民国史系列讲座2025年第3讲(总第8讲),邀请近代史研究所李学通研究员作题为“书生抗战:技术精英的理念与实践——以资源委员会为中心的讨论”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民国史研究室主任李在全研究员主持,所内外30余位学者参加。
 
 
 
 
李学通研究员首先简要回顾了抗日战争史研究的历程,指出以往对“书生”(即从事自然科学工作的技术精英)的探讨相对不足。除个别人物外,这一群体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与价值未被充分认识,相关研究与其在抗战中的贡献也不相称。其次,李学通详细介绍这批技术精英通过个人引介、人才调查等渠道与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了联系,进而参与到“科技备战”的过程。其中,著名地质学家翁文灏等人创办的中国地质调查所,作为近代中国成立最早、科学成就最突出的科学机构之一,将中国地质学提升至国际知名水平。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经亲信钱昌照引荐,结识翁文灏。1932年11月,国防设计委员会在南京成立,蒋介石兼任委员长,翁文灏、钱昌照分任正、副秘书长,负责实际工作。该委员会聘请一大批技术精英担任专门委员,使得非国民党知识精英、学界领袖深度介入政府国防事务。国防设计委员会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专门技术人才的信息普查,整理出调查报告与人名录,为这批新“书生”与政府之间建立了联系,影响深远。
 
 
 
李学通以详实的案例、数据和照片,展示这批技术精英参与建立国防工业体系的贡献。这一体系建立之滥觞,是国防设计委员会组建由孙越崎负责的陕北油矿探勘处。1935年4月,国防设计委员会与兵工署资源司合并,成立军事委员会资源委员会,其职能从国防调查设计,转向实际的工业建设与资源开发。这标志着中国国防工业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次年制订的重工业三年计划,是中国国防工业建设启动的标志和奠基项目。全面抗战爆发后,资源委员会转隶经济部,独立运作。同时,大批工程技术专家转入资源委员会。他们在大后方主持建设国营国防工业企业,不仅为持久抗战作出重要贡献,也为中国现代国防工业奠定基础。李学通还介绍了程义法(钢铁)、王守竞(机器)、恽震(电工器材)、孙越崎(石油)等技术精英在各领域的卓越成就。
 
 
 
李学通认为,这批技术精英在抗战期间对国防工业的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以战时科技精英、工程师为主体的知识分子群体投身国防科技与国防工业建设,创办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国防工业企业和科研机构,极大提升中国持久抗战能力。其二,推动中国工业技术进步和科技人才培养。资委会与高校合作,开设相关课程,培养工业技术人才;在内部设立培训学校和实习基地,对员工进行技术培训和职业教育;积极吸纳技术人才和高校毕业生。其三,资源委员会在抗战时期保存了大量的工业技术、设备和人才,为新中国工业化奠定物质和技术基础。
 
 
 
最后,李学通研究员指出,这批技术精英并非传统刻板印象中倾向工具理性、不谈政治的“理工男”,他们也有自己的社团组织与政治理想。翁文灏便是其中的代表,其丰富的经历与所任之职务为其积累了政治资源,只是历史最终未能给予其实践的机会。
 
 
 
 
在自由讨论环节,李在全、李志毓、刘文楠、冯淼、云妍、卢华等同仁与李学通研究员进行交流,论及科技因素引入政治史研究的影响、资源委员会对持久抗战的贡献、政学系官员的政治理念、技术官僚与政治的关系、开滦煤矿与玉门油田经营模式的差异、日本背景的技术精英等诸多论题。讲座历时两个半小时,在热烈的讨论与交流中圆满结束。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5年7月18日,院内专刊第2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京 ICP 备 0505519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