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7日至19日,第十一届晚清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成都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晚清史研究室和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联合主办,主题为“断裂与延续”,来自海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80余位学者与会。
开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晚清史研究室主任贾小叶研究员和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党委书记王果分别致欢迎辞。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郑大华研究员、复旦大学历史学系章清教授、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吴义雄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李帆教授、暨南大学历史学系刘增合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定宜庄研究员先后作主题报告。开幕式由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吕红亮教授主持。
贾小叶研究员首先感谢与会专家学者和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对本次会议的大力支持,并回顾了晚清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历史,强调指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的晚清史研究传统深厚,晚清史研究室为推动晚清史学科建设持续努力。当前,晚清史研究形势向好,研究队伍的扩大、重大理论问题的提出和大量文献资料的数据化,都成为推进晚清史研究的积极因素。本次会议秉持创新、贯通、融合的理念,与会论文议题多元,纵向上力求打通清史与民国史,横向上兼顾晚清政治军事、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相信通过这种多层次、多维度、高水平的学术研讨,定能推动晚清史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王果书记向莅会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指出晚清是中华民族“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起点,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源头。四川大学始终高度重视晚清史的教学和研究。前辈学者在清代档案整理、保路运动研究、西南边疆研究等领域均有开创之功。近年来,四川大学的晚清史研究呈现出传承有自、团队齐整、特色鲜明的特点,涌现出一大批在国内外学界享有巨大影响的重要成果。四川大学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联系密切,本次研讨会必将深化双方的“强强合作”,推动晚清史研究迈向深入。
郑大华研究员的报告以《从<大同报>看清末少数民族留日学生的民族观和国家观》为题,指出面对西方民族主义理论带来的挑战,清末以《大同报》为阵地的少数民族留日学生提出了大中国国家观,主张通过政治改革解决国内民族问题,各民族共同抵抗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将边疆地区从中国分裂出去,反映了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章清教授的报告以《晚清历史的“想象”:物质与技术的个体与社会时间》为题,认为物质和技术的进步是催生近代世界关键因素,但这些新事物对近代中国的冲击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历史时间的感知与“想象”具有多样性,将其区分为“技术时间”“个体时间”和“社会时间”等维度,有助于深入理解晚清时期新事物和新技术的传入历程及其对于生活形态的影响,进而把握近代文明交流与新知传播的历史脉络。
吴义雄教授的报告题目为《全球化与地方性:1808年英军侵占澳门事件的透视》,深入分析了1808年英国占领澳门事件,指出事件引发了中、英、葡三方的复杂交涉,展现了全球化与地方性的交织与互动。远在欧洲的拿破仑战争,经过英国的全球扩张网络,最终在东亚引起了一场区域性危机。三方代表的交涉路径无不基于地方利益展开,又揭示了地方性力量对“国家”在场程度与方式的塑造。
李帆教授的报告以《历史转折关头的认同思考——清季陈垣的民族、国家观》为题,论述著名历史学家陈垣在清末广州《时事画报》发表一系列文章,考辨中国、汉唐、种族、国民等概念和史实,借学术作政论,表达自身在民族、国家方面的看法。这些主张有其时代意义和历史局限性,也有助于更加深切地了解历史转折关头普通读书人的民族、国家认同与思考。
刘增合教授的报告题目为《备豫不虞:封贮银制度与道咸时期西北边疆财政应急》,认为清代封贮银制度在道光时期顺应形势有较大调整,捍卫西北边疆安全成效明显。但在太平天国战争时期,内地协饷大幅减少,西北边臣将各个重镇的封贮银腾挪一空,导致咸丰后期边疆财政危机不断加剧。
定宜庄研究员的报告以《从旗地到民地:民国时期旗人庄园的变迁》为题,认为辛亥革命后,各地民军将旗地作为八旗公产加以没收,但由于清制禁止旗人蓄有私产,这导致了旗人生计严重困难。民初北京政府采取措施整顿、发还旗地,以解决旗人生存困境,但各地执行情况不一。旗地问题贯穿清代和民国时期,自始至终都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
开幕式结束后,会议进入分组讨论环节。共分3组,每组4场。与会学者围绕晚清史上的重要问题进行深度学术对话。第一组共19篇论文,涵盖晚清思想史、文化史、社会史和军事史等领域,具体论题涉及近代政治社会思潮、思想家思想变迁、科举停废及军事组织与战争实践等问题。第二组的19篇论文以晚清政治史为中心,重点探讨了晚清政局演变、权力结构、派系政治、中外交涉等问题,其中既有对甲申易枢、慈禧归政、庚子事变、辛亥革命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再讨论,也有对政治生态变迁与地方权力消长的新阐释,以及清末民初行政制度、民族政策等转型过程的梳理与分析。第三组的20篇论文主题聚焦于晚清经济史和中外关系史。在经济财政层面,探讨了晚清以来的经济形态、财税改革、工商新政、边疆商贸与旗地、祀田等诸多方面,从不同侧面呈现了近代经济结构演变;在中外关系层面,既有对晚清外交思想与对外政策的宏观分析,也有对中外交涉事件的详细考证。在评议与回应环节中,与会学者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思想交锋迭起,现场气氛非常热烈。
会议闭幕式由郑大华研究员主持。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王锐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马维熙助理研究员、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张文洋助理研究员分别代表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作了小组总结。王锐认为,第一组论文直指晚清历史变迁中各类关键问题,史料丰富,论述翔实,相关结论使人对于晚清政治、军事、社会、思想文化状况,特别是清王朝兴废存亡之缘由,有了更为直观而全面的认识。马维熙表示,第二组论文反映出推进晚清史研究的几个进路:一是“老题新作”,深耕老问题,反思前人旧说;二是扩展史料边界,在挖掘新史料的同时,重新审视旧史料,开展新旧史料的互勘;三是拓宽研究视野,赋予传统议题以新的研究意义。张文洋指出,第三组论文在时间跨度上超越了晚清七十年,上起18世纪的雍乾时期,下至20世纪30年代的南京国民政府,但讨论的问题并不陌生,揭示出晚清史与清史、民国史难以分割的紧密关联。研究范围从域外到国家、省府,再到州县、乡村,充分体现了晚清时期中国与世界、国家与地方的互动关系。
在圆桌讨论环节,定宜庄研究员、章清教授、李帆教授、吴义雄教授、刘增合教授、李恭忠教授、安东强教授、张仲民教授、刘利民教授、周月峰教授等先后发言,一致认为本次会议组织周密、研讨深入,主题设置具有前沿性,是一次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对推动晚清史学科建设、夯实学科基础、引领未来发展方向均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与四川大学均有深厚的学术底蕴和广泛的学术影响力,共同促成了本次会议的圆满成功。令人欣喜的是,青年学者的蓬勃活力和学术潜力在本次会议上得到充分展现,显示出晚清史研究后继有人、后生可畏。与会学者一致认为,晚清史研究正处于一个大有可为的机遇期,研究者当抓住机遇,重点关注清史与近代史的整体脉络,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对话,勇于探索和回应“古今中西”的重大问题,将晚清史研究提升至一个新高度。
最后,贾小叶研究员和王果书记再次感谢各位专家学者在百忙之中与会,期待大家在第十二届晚清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再次相聚。
在热烈的掌声中,本次会议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