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部署,拓展老同志对科技前沿与健康知识的视野和需要,按照院离退休干部局通知,根据近代史研究所党委部署,离退休人员管理办公室与离退休干部党支部认真组织退休同志通过“离退休干部工作”微信公众号,于10月28日至11月3日自选时间,观看中央组织部老干部局会同广东省委老干部局以录播方式举办的第29场全国离退休干部网上专题报告会。
本场报告会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文作“前沿人工智能技术”专题报告,下篇由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肿瘤研究所所长周岱翰作“中医养生学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与防治肿瘤的贡献”专题报告。两报告紧扣时代脉搏,主题鲜明、信息量大,引发老同志在微信群畅谈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党委书记、离退休干部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于俊霄在微信群与老同志互动交流;党办主任(综合处处长)聂永梅收看后积极提交体会。报告会不仅让大家深刻体会到国家对离退休老同志的关怀与重视,还为老同志打开了一扇瞭望国家前沿科技、关注健康生活的新窗口,意义深远,收获颇丰。
于俊霄利用周末时间居家收看了网上专题报告会。她讲到,高文院士所作报告,让我对全球特别是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动态和发展水平有了更为清晰的了解和认识,更为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已取得位居世界第二的成绩倍感振奋与自豪。可能我们对报告中的有些术语比较陌生,但人工智能技术早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如高院士讲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刷脸、刷指纹就是判别式人工智能。党的二十大提出到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要以更开放心态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技能,让科技为工作和生活助力。周岱翰国医大师关于中医养生学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与防治肿瘤贡献的报告,让我对中医养生学在维护身体健康、防治肿瘤方面的独特优势和作用有了更全面的认识,特别是中医“治未病”理念在老年健康管理中的重要性。讲到癌症是一种生活方式疾病、是一种慢性病,大家要通过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保持积极的心态等方式,不断涵养正气,增强抵抗力。最后,她表示,祝福全所老同志、老前辈健康长寿,生活幸福。
学部委员、原所长张海鹏研究员讲到,高文院士解释了党中央重视人工智能AI的发展和运用,介绍了国际国内有关人工智能发展状况,比较了中美在AI技术运用上的短板和长板,以及未来AI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AI技术是基于数学和物理学知识的高科技发展,处理的对象涉及社会经济全局,具有一定的风险。我们要提前预防AI发展可能对人类的危害。我个人认为,在AI技术发展中,需要人文学者介入,就涉及社会经济等大量人文状况提出意见,同时需要加强AI应用学科的基础科学研究,对于占领AI技术未来高水平打下基础。周岱翰所长从中医养生角度,讲解了神、形互动的辩证作用,解释了中医治病是治得病的人,西医治病是治人的得病,讲带瘤共生,很有深度;讲到癌症,运用的理论基本上还是西医的理论。个人认为,发展中医可以有两条路线,一是中西医结合路线,精通中医理论和西医解剖学理论,在比较中阐明中医理论;二是纯粹从汉代内经理论结合三千年来的实践经验,阐明21世纪的中医理论。现在的中医,基本都是中西医结合出身的,都要看化验单,都要结合西医的手段来开方。如何从纯中医理论出发看病,发扬中医学术理论与实践,应该成为未来的方向。
原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副所长赵葛田谈到,人工智能是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重要领域,其应用包罗万象,渗透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已成为像电力一样的基础性技术,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已被列入中小学的教育课程。老年人也应该学习使用DeepSeek、豆包等AI工具可以方便我们的学习,丰富我们的生活。周岱翰大师的报告使我对中医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老年人多发的癌症而言,这是由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病变,好的生活方式会有好的生活质量,即使得了肿瘤之类的病症:西医着眼于治“人得的病”,用手术、化疗等方法去除病灶即可,愈后比较麻烦;中医着眼于治“患病的人”,用提高人的自身免疫力的方式战胜疾病,即使无法治愈,也要与疾病共存,与瘤共生,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命周期。老年人要用健康的生活方式,乐观的生活态度,关注自身健康,注重提高自身免疫力,养生延寿,安度晚年,为家庭、社会贡献余热。
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李桂华、宣传委员孙彩霞编审、组织委员兼纪检委员苏士俊、生活委员王利军4位同志分别积极谈感想。
李桂华讲到,深感人工智能和中医养生二者融合可为健康管理带来新可能,AI能通过数据分析快速整合海量中医典籍,让中医“辨证施治”更精准高效。未来若能进一步优化AI对中医“气”“经络”等抽象概念的解读,二者结合定能让养生更科学、更贴近大众生活。
孙彩霞谈到,组织收看专题报告会,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我们老同志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和保持身体健康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我们要退休不退志、人老心不老,紧跟时代步伐,作好自我健康管理,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银发力量。
苏士俊讲到,人工智能这一科学领域,从2018年的夯实基础到今年的突出应用导向,为弥合全球智能鸿沟作出了中国贡献,这变化速度让我深感作为中国人的骄傲。我国中医养生学促进人体自愈的机理,可启动自组织、自稳定、自平衡,是中医药促进身体自愈的机理所在。
王利军说到,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老年生活与健康,体现了国家对老年健康生活的高度重视。中医通过饮食治疗法,心理治疗法,药物治疗法,提供了实用性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和科学养生常识。老年人要保持健康乐观心态,将现代科技与传统养生智慧融入日常生活。
原政治史研究室退休干部赵云田研究员讲到,根据自己情况,尽可能地多掌握一些人工智能的技术和方法,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也有利于自己的学术研究工作的开展。在养生方面也是如此,多一些知识,有利于我们晚年健康的生活。而这一切,可以使我们更好的为党的事业、国家发展、社会进步贡献余热。
原所图书馆馆长闵杰研究员谈到,人工智能是世界跟我们国家最先进的科学成果,是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也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网上关于人工智能的知识都很多,它的权威性科学性深深的吸引了我。中医养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用中医养生与治疗对我启发很大。
离退休人员管理办公室原主任刘丽就养生理念专门讲了个人解读。她说,周岱翰教授阐述了中医养生学和中医寿命学的重要性,重点谈的是肿瘤的防与治。他从中医和西医的角度详细解释了两者之间的不同:中医讲究的是“神、气、形”,三者在整体中相互关联协调,这是健康长寿的关键。如何调整人与自然、生理与心理之间的关系,中医需要辩证地通过饮食疗法、心理疗法、药物疗法来治病,关注的是“患病的人”。而西医则强调用对抗疗法,直达病所→直击病原→直除病灶,关注的是“人得的病”。中医和西医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追求生命的宽度和长度,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原所办公室财务主管刘励志谈到,日常AI人工智能说起来朗朗上口,但却不了解到底是什么,感觉高深莫测,感觉距离我们生活很遥远。通过高文院士的报告略知了一些AI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应用及人工智能高精端知识,很受启发,也很感兴趣,随着这项高端技术不断融入和贴近百姓生活,我们对此会有更多的了解。传统的中医保健中医养生是中华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自退休后结合自身状况也做过些按摩针灸等传统治疗,感觉效果很好。随着年龄增长,身体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不适,做西医检查指标也属正常范围,但就是身体不舒服。说明我们不是病了而是老了,各种器官在逐渐衰老,这时候中医养生就显得尤为重要,调整作息、调整饮食,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锻炼方式,长久坚持身体会有很大改善。时代赋予老年人这么多优厚待遇,我们一定争取过个幸福安宁的晚年。
在职干部聂永梅感言说,与离退休老师一同在线收看了专题报告,结合群内前辈们的分享交流,倍感启发。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前沿发展与应用场景有了全新认知,智能技术正改变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人口老龄化与健康保障,从中医养生视角阐释了应对老龄化挑战、助力肿瘤防治等,这既为关爱离退休老同志身心健康提供了科学指引,也让我深刻认识到传统医学文化的时代价值,更坚定了为在职和离退休老师做好服务保障工作的责任感。
经济史研究室原主任史建云研究员,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室退休干部黄纪莲副研究员,原所图书馆副馆长古为明副编审、张秀清副研究馆员以及张显菊、卫香朋、雷光等老同志一致表示,要与科技同行、与社会相融,用实际行动践行“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奉献”的健康生活理念,让晚年生活更充实、更高质、更有意义。要努力为我们国家繁荣昌盛、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图:武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