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日期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成果 > 学术著作

新书 | 权家玉《地域性与南朝政局》

发布时间:2021-10-27 字体: 打印
发布时间:2021-10-27 打印

 

 

内容简介

南朝在空间结构上展现出突出的“内”“外”对立。“内”的层面,建康与三吴的天然依赖关系,束缚了政权的生命空间,从而使政权运作形成扬州内循环模式,赋予了政权自我孤立的特点。在政权的结构上,南朝的君臣关系展现出皇位的可继承性与政权基础的不可继承性,几乎每一次皇位传递都带来有生力量的极大内耗,这不仅造成“内”“外”对立中的力量失衡,也为外镇兵指建康创造契机。“外”的层面,都督兼刺史的模式,促使都督区形成内部完整的行政结构,为人力、武力、财力的积累创造了条件。同时,建康的自我封闭造成人才上升途径的受阻,为起兵创造情绪条件,故而都督区针对建康的军事行动,不仅体现出空间的对立,也展现出群体对立的一面。南朝历史的演进,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展开的军事区对建康的不断冲击与挑战。

作者权家玉,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目录

向上滑动阅览

 

 

 

绪论

上编 南朝政权的建康化

第一章 东晋南朝疆域内的整体状况

第一节 自然地理特点

第二节 人口分布

第三节 政治结构格局

小结

第二章 建康与三吴、浙东地区的一体化

第一节 吴会地区在南朝政治经济中的地位

第二节 建康政权对吴会地区的统治

第三节 东晋南朝境内的仓储分布

第四节 建康的财政危机

第五节 南朝建康士族生活状况探析

小结

第三章 南朝政权基础的转移与力量的衰弱

第一节 南朝政权的都城化与京畿化

第二节 士族对军权的丧失

第三节 从柱石到暗礁:南朝顾命大臣的角色转变

小结

下编 南朝军镇的独立化

第四章 南朝军镇的独立化

第一节 镇将授官的自主及与地方势力的结合

第二节 都督的部曲

第三节 南朝的军镇财政

第四节 东晋南朝的边境屯田及地位

第五节 “作部”考

第六节 南朝军镇的半独立状态

小结

第五章 文武分区的形成及建康统御力量的衰弱

第一节 东晋南朝时期京口地位的演变历程

第二节 南朝文武分区局面的形成及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后 记

经过几个月的忙碌,这本小书终于付梓。近年来自己对南朝历史的认知已然改变,这就对小书的出版愈感不安,但作为我在治史路上特定阶段的印记,或许也值得自己珍惜。

这本书是在我博士学位论文及博士后出站报告的基础上完成的,事实上修改甚微。如同大多数博士学位论文一样,在那样一个特定阶段,三年时间,如饥似渴地阅读材料并撰写博士学位论文,在缺少充足的消化时间下,认识深度不足、论点不完善乃至有些极端,不可避免。回头来看,这或许是大多数博士学位论文的通病。但如果从一生治史的角度来说,恰恰那几年才是可以心无旁骛地读书与思考的阶段。观之现在,因自己的惰性,同时生活上、工作中不时出现各种杂事,往往数月间求片刻宁静而不可得,不免愈加怀念那段一本书、一杯茶、一盏灯的日子。

2006年我博士入学,在导师的指导下才初次深入接触南朝史。首先感受到的就是政治的多变,于是最初的认知让我开始对集团论感兴趣,似乎所谓的青徐集团、淮阴集团、雍州集团在轮流推动着南朝史的发展。也许很多人会觉得南朝的发展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军府起家,而后入主建康,宋齐梁陈各朝的建立似乎并无不同。在一遍遍地阅读南朝五史以后,我越来越对集团论的说法产生怀疑。成长起来的军镇力量被赋予集团称号,那他们又是怎样成长起来的呢?为什么能够成长起来?带着这些思考,我开始对南朝境内政治空间的“内”与“外”形成初步的认知,于是在这个视野下匆匆选定题目,将建康乃至扬州作为“内”,而将整个江淮流域林立的各都督区作为“外”,试图分开探讨扬州境内的都城政治与扬州以外的都督区政治,在这两个基础上寻找对接的桥梁,也就是政权与都督区之间出现了怎样的问题,最终促使都督区一再地冲击扬州政权。2009年进入中山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两年时间在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对空间格局和经济层面进行了一定的深化,在此前近于纯粹的政治史中注入少许的经济因素,强化了对建康政权扬州内循环经营模式的认知,但事实上仍然是在原来的框架下展开。

对于“内”的认知,最初从建康政权的内循环入手,大体涵盖经济的内循环与人才的内循环,借以探讨政权的本土化过程,随后又从频繁的政变看待政权大约三十年一个周期的现象,只是希望能够最大可能地回避纷繁的政变梳理,从而避免陷入纷繁的政治斗争梳理而不能自拔。但当时这个看法并未深入,近年来越来越觉得或许其本身并不是周期的问题,而是皇帝及其依赖的统治基础之间的相互依存。若皇帝长寿,则其最初的坚实拥趸逐步凋零,就如同宋文帝与梁武帝时,后期出现人才难以维系的情况。若皇帝短寿,则其统治基础会以顾命的形式传递给下一任皇帝,但频繁的政变表明这种关系不可传递,如宋之前废帝、后废帝,齐之郁林王、海陵王、东昏侯,从而可以认为南朝政权下,虽有君臣之名,却以私人关系为纽带,一旦皇帝易主,这种君臣关系就会出现松动,这是在皇权外衣下具有霸府特点的特殊政治形式。撰写书稿时并未考虑到这些,最初的判断或许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终究因急就章的写作形式,难以深入思考。

对于作为“外”的都督区的探讨,事实上应该立足于敌对情绪的产生问题,在这点上当时并没有深入下去,因为前人多有指出外地士人为清途所隔的现象,于是直接以此为基础立论,探讨地方豪强在府州层面仕途的通畅与上达的不畅。从都督刺史僚佐任命的角度,寻找都督区与豪强联合的天然渠道,事实上是在谷川道雄共同体理论的基础上,寻找相对独立的政治单元——都督区的成长过程,以及对于建康态度的统一。但在研究豪强仕宦不达问题上的偷懒行为,终究让我失去了深入探讨南朝境内文化认同问题的机会。建康乃至扬州士人的仕途通畅与扬州以外地区士人的仕途上达不畅,最终让政权演变为局限于扬州的地方政权。相对于东晋,南朝的皇权有了强化,四朝皇权都衍生于仕途不畅区域,最终却都服膺于建康的士人社会。为何他们没有魄力挣脱建康士人社会,转变为实际意义上代表江南半壁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政权呢?这些思考因为在最初环节上的偷懒,终究在本书中都无缘涉及。

近年来我对南朝的认知有了很大的改变,其中成为修改本书最大阻力的一点就是对“士族”的怀疑。不可否认,前人在此基础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如果从社会的横切面和纵切面看,似乎会有不同的认知。以往过多地从纵切面入手,对既得利益群体的优越性和特权给予了太多关注,结合政治本位思想,将之塑造为中国历史特殊阶段的一群另类。但如果从横切面看,这些人中的每一个个体都生活在和他具有相似出身及相似特权的群体中,所有的特权和优越感荡然无存,他将如何去经营自己的生活和维系关系网,或许这才是他生存的主体内容。这些必将产生对士族社会的反思,以及究竟是士族社会还是士人社会的重新认知,如果这样深入下去又必将撼动这部书稿的基石。再重读这部十年前的书稿,修改工作如同翻修房屋一样,如果从地基做起,事实上与重写无异。正是这一点导致我对修改本书一直逡巡,终究未能前进一步,或许只能留待以后了。

自2004年跨专业报考魏晋南北朝史,至今进入该领域已16年,而这部书稿大体是2006年博士入学到2011年博士后出站这一段时间的成果,至今已近10年。对于内容上的诸多不满,也让我对求学路上指引和帮助过我的师友们表达感谢不免有所畏惧,己之不才不可连累师友,更无颜列名于此以加持小书。感激之情毕竟也与外人无关,且自己珍惜吧。

最后,本书及去年的《魏晋政治与皇权传递》一书,在编辑出版过程中多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赵晨先生辛勤编校,种种格式及错别字的修改条条在列,这些我自己都不愿做的琐事,最终都得以清晰爬梳。付梓之际如果还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则完全出于我自己的疏忽。

治史与治学或许本身就是陶冶自己的行为,匆匆已年届不惑,路似乎已然不长,夜应该与之等长吧。对于余生能够将所思所学尽数表达已不容乐观,回首亦未尝不为蹉跎岁月而感到惋惜,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且随缘吧。

书稿终校期间,惊闻恩师朱雷先生仙逝,不胜悲痛。虽对本书一直不甚满意,然已无更佳者在手,谨以此书献给我的导师朱雷先生。秉承先生遗志,当好教师,做一个好人!

权家玉

2020年7月7日午夜

2021年8月10日夜改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京 ICP 备 0505519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