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日期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成果 > 学术著作

新书 | 赵国壮《东亚糖业史研究》出版(附 朱英 序)

发布时间:2021-12-16 字体: 打印
发布时间:2021-12-16 打印

 

作者:赵国壮

装帧:圆脊精装开本:16

页数:270

字数:400000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11-01

书号:9787030683298

定价:198元

内容简介

本书以学术史回顾的方式对历史时期的中国糖业进行了论述,将行业史与区域史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将糖业置于整个东亚这个宏观区域中进行考察,既梳理了东亚糖业变迁及重构的历史过程,又清晰地展现了近代以前东亚糖业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此外,本书还从三个方面重点讨论东亚糖业经济新格局的形成,加深了学术界对近代东亚新秩序、新格局形成的认识。

作者简介

赵国壮(1980-),男,汉族,河南南阳人。历史学博士,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2000-2005年毕业于南阳师范学院,获历史学学士学位;2005-2011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获历史学硕士、博士学位;2011-2013年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工作;2013年6月入职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9-2010年日本関西大学留学;2016-2017年英国牛津大学访学。主讲《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经济史专题》《民国史研究专题》《中国糖业史》等课程,主要从事中国糖业史、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等方面的研究,先后在《历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糖业统制研究》(2015年)《抗战时期四川手工行业融资问题研究》(2015年)《红岩精神及中共中央南方局研究文集》(2019年)等学术著作5部;主持“海外藏中国糖业资料搜集、整理与研究”(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英国藏怡和、太古集团糖业档案资料整理与研究”(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东亚糖业格局的变迁与重构研究(1895-1937”(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糖业统制研究”(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科西部项目)、“中国抗战大后方资源型行业资料整理与研究”(2016年度重庆市社科规划抗战专项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9项。

目 录

引言:20世纪以来近代东亚糖业史的研究 1

第一章 困境与出路:中国糖业史研究的新开拓 7

第一节 古代糖业史研究中尚无定论的“棘手”问题 9

第二节 近代糖业史研究中的同质化倾向 12

一、中国甘蔗糖业危机问题 12

二、中国糖品贸易问题 13

第三节 中国糖品价格变动问题的认识误区 14

第四节 东西方对糖品消费扩张动力的迥异认知 19

第五节 新资料、新视角、新领域:拓展中国糖业史研究 22

一、新资料的挖掘 22

二、新视角的转换 25

三、新领域的拓展 26

四、新动向的关注 29

第二章 历史时期的中国糖品消费 41

第一节 历史时期的中国对甜味的认知及获得 42

第二节 药物类书中所见糖品之药用 44

第三节 糖品之供给上层社会群体消费 48

第四节 转折时期:清代中期以后糖品消费的大扩张 52

小结:重视历史时期糖品消费的内在价值 57

第三章 明清时期的中国糖业经济 59

第一节 从名贵植物到经济作物 59

第二节 制糖技术革命—《天工开物》 64

第三节 东亚蔗糖的故乡—福建 69

第四节 中国糖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 71

小结:中国糖业经济发展中的“明清变革” 74

第四章 旧格局的解体:近代中国甘蔗糖业的式微 78

第一节 蔗糖产地的糖业生产危机 79

第二节 外糖行销中国港口城市 83

一、外糖输入数量及分布 83

二、糖业发展走势 96

第三节 中国市场上的糖品竞争日益激烈 100

一、20世纪前十年的中国东北市场 100

二、20世纪20年代的中部及南部中国市场 101

三、20世纪30年代中国市场上的日本糖品销售及外糖竞争 102

第四节 从甘蔗糖品生产及输出大国到纯进口大国 104

小结:危机并存的中国甘蔗糖业 106

第五章 爪哇糖业与东亚糖业格局变迁 109

第一节 近代爪哇糖业的快速发展 110

第二节 爪哇糖业与日本精制糖业的发展 117

一、爪哇糖业与日据时期台湾甘蔗种植 118

二、爪哇原料糖与日本本部精制糖业 120

第三节 爪哇糖业与中国甘蔗糖业的发展 124

一、爪哇糖品与中国糖品市场 125

二、爪哇蔗种与中国甘蔗种植 128

第四节 爪哇糖业在近代东亚糖业格局变动中扮演的角色 131

一、爪哇糖业推动了东亚区域之间的糖品流动,并迎合了东亚市场上兴起的精制糖消费主张 132

二、爪哇糖品涌入东亚市场,加剧了东亚市场上糖业主体之间的竞争 133

三、爪哇优良蔗种及蔗作技术引进东亚,影响了中国的甘蔗种植 135

四、爪哇糖品分类标准成为在采用糖品旋光度验糖标准之前东亚糖品税收的统一标准 137

小结:重视东亚区域之间的糖品流动 140

第六章 香港糖业与近代东亚机器制造糖业发展 143

第一节 近代以来东亚精制糖消费主张兴起 144

第二节 怡和集团所属的中国制糖公司 148

第三节 太古集团成立太古车糖公司 164

第四节 1884—1925年:太古洋行在东亚市场上的糖品营销 167

第五节 1926—1933年:东亚市场营销策略的调整及东南亚、南亚市场的开拓 170

一、太古洋行调整东亚市场上的营销策略 171

二、关于直接对接糖品营销商人的讨论 171

三、从现货仓库交易制度到期货交易制度 172

四、拓展东南亚、南亚的糖品销售市场 174

第六节 1934—1941年:太古洋行尝试与日本合作及开拓中东、非洲市场 180

一、太古洋行向日本糖商寻求竞争性合作 181

二、取消买办莫氏家族的代理权,推行经理人负责制度 182

三、开拓中东市场 183

四、拓展非洲市场 184

小结:怡和、太古引领了东亚精制糖消费的新时尚 187

第七章 日本糖业在东亚市场上的开拓与竞争 189

第一节 日本本土精制糖业的发展 190

第二节 日据时期台湾糖业的发展 191

第三节 日糖在中国市场上的开拓及竞争 195

一、从日俄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1904—1914年) 195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糖业竞争(1914—1918年) 199

三、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世界经济大危机爆发(1919—1929年) 201

四、从世界经济大危机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0—1937年) 204

第四节 日糖拓殖与中国糖业发展 207

一、中国糖品市场上的竞争日益激烈 208

二、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中国糖业近代转型的进程 209

第五节 日糖拓殖与中国政府及糖业界的抗争 212

小结:日本糖业成为东亚糖业格局中的重要一极 217

第八章 东亚高寒纬度上的甜菜糖业崛起及发展 220

第一节 近代以来“甘菜二糖”竞争性发展 222

第二节 日本甜菜糖业的起步及发展 229

第三节 朝鲜甜菜糖业的兴起 234

第四节 中国东北地区甜菜糖业的崛起 237

一、南满地区的甜菜种植及制糖事业 238

二、北满地区的甜菜种植及制糖事业 240

第五节 作为新兴经济产业的东亚甜菜糖业 242

一、甜菜作为新经济作物有着巨大的经济价值 242

二、作为新兴产业的甜菜制糖业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 244

小结:政府扶植下的东亚甜菜制糖业 250

余论:东亚糖业经济新格局的形成 253

参考文献 259

后记 267

朱英

糖,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它作为一种普通的日常生活必需品,充斥于市面,我们均有一定的食用或不同程度的接触,司空见惯而多见不怪。另外,它作为学术研究对象,学界有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耗费10多年精力著成的80余万字皇皇巨著《糖史》(江西教育出版社,2009年),该书梳理了先秦至清代的糖业史料,并就相关论题做出了极具重要价值的研判。不过,冷静观之,对于这个看似再熟悉不过的“物品”,其实我们对其了解并不深刻,相关通俗读物并不多,体验性的场馆亦付阙如,尤其在学术界,相对于盐、茶、丝等同类物品的研究状况而言,糖业史研究似乎是“冷门绝学”,从事该领域研究的学者少之又少,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目前仅有赵国壮团队在此领域不断地努力耕耘。

赵国壮从 2008 年跟随我攻读博士学位以来,一直从事中国(东亚)糖业史研究,不断拓宽这一冷门论题的研究边界。其博士学位论文以“从‘自由市场’到“统制市场”:四川沱江流域蔗糖经济研究(1911—1949)”为题,2009 年到日本关西大学留学时开始关注近代日本糖业经济的发展情况,2011 年到西南大学工作后进而关注爪哇糖业、中国香港糖业、欧洲甜菜糖业的发展情况,10多年来相继发表了20余篇东亚糖业史学术论文,对日本糖业在中国市场上拓殖、爪哇糖业与东亚糖业经济发展、太古洋行糖品营销等相关问题,均做了一定的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

这部书稿是赵国壮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东亚糖业格局的变迁及重构研究(1895—1937)”的结项成果。我曾于2015年1月18日作为专家组组长到西南大学参加了该项目的开题会,与会专家学者陈宝良、潘洵、郑家福、黄贤全、刘志英、张守广、邹芙都等教授对该项目予以高度肯定,但也不无担忧—该项目涉及日本、荷属爪哇、欧洲、中国香港等多个方面的论述,能否如期完成?尤其是当时香港太古、怡和两家糖厂资料情况并不明朗。不过,值得欣喜的是,经过不懈的努力,国壮如期完成了这一项目。2016 年春,他获得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资助,于同年12月到牛津大学中国中心访学,在中心主任米德(Rana Mitter)教授的指导及协助下,顺利完成了剑桥大学、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典藏的怡和、太古糖业档案资料的收集及整理工作。基于这些宝贵资料,他一方面完成了书稿的撰写,并于2017年12月顺利提交结项;另一方面他也以此资料为基础,于2018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英国藏怡和、太古集团糖业档案资料整理与研究”,从而又开拓了一个新的分支研究领域。

该书总体上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及第一章,以学术史回顾方式分析该论题的学术价值及现实意义;第二部分是历史时期的中国糖业,包括历史时期的中国糖品消费及明清时期的中国糖业经济两章内容,历史时期的东亚糖业主要指的是中国糖业,故而这部分内容既是历史回顾,又较为清晰地展现了近代以前东亚糖业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第三部分是东亚糖业格局变动及重构,包括近代中国甘蔗糖业的式微、荷兰占据时期爪哇糖业与东亚糖业格局变迁、中国香港糖业与近代东亚机器制造糖业发展、日本糖业在东亚市场上的开拓与竞争、东亚高寒纬度上的甜菜糖业崛起及发展五章内容,全面呈现了变动中的东亚糖业经济的多重面相;第四部分是余论,从三个方面重点讨论东亚糖业经济新格局的形成。

总的来看,该书将部分糖业史研究话题引入了更深层次的论域之中。

其一,糖品消费。糖品消费是糖业史、食物史研究中一个趣味性较强的论题。在国内,李治寰编著的《中国食糖史稿》是一部从多个方面记述中国食糖历史的重要著作,该书辟出专章从糖类制成品角度分析了糕点、糖果的发展历史①;季羡林在《文化交流的轨迹—中华蔗糖史》一书中提出了“糖是文化载体”的论断。②在国外,西敏司(Sidney W. Mintz)认为,根据西方尤其是英国糖品消费的历史来看,糖品发展经历了一个“庶民化”的过程③。故而,该书第二章专章讨论历史时期中国糖品的消费问题,认为中国食糖历史同样经过了一个“庶民化”的进程,同时又特别指出了糖品消费的两个重要价值:一是糖品消费的象征意义,即个人(阶层)的身份及地位的象征,以及国家富裕程度的象征。二是糖品消费的经济价值随着糖品产量及消费数量的增加而日渐凸显。不过,对近代中国糖品消费理念的变化应有更多关注。因为近代以后,随着区域经济发展、东西互动频繁等因素的不断累积,东亚地区国民生活方式中的现代性元素也日渐增多,糖品在医学上作为人体必要的营养物质亦被消费者所重视,在其“使用价值”受到广泛关注的同时,19世纪中期以降的东亚市场对糖品质量要求亦不断增高,“营养”“时尚”“卫生”等多层消费诉求融合在一起,中国国民的糖品“精洁化”消费理念逐渐兴起。

其二,东亚糖业格局变动。近代以来,世界糖业经济处于一个大发展时期,一方面,古巴、爪哇等地的甘蔗糖业发展迅速;另一方面,欧洲甜菜糖业崛起,受其影响,东亚的糖业经济格局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动。该书重点分析了其具体的变动情况:东亚传统甘蔗糖业大国—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糖业危机,由中国主导的近代以前东亚糖业格局解体;明治维新后日本在殖产兴业的近代化过程中大力发展本国糖业经济,尤其是在侵占中国糖业重镇台湾之后,迅速发展成为东亚地区重要的糖业力量;在东亚糖品市场上,日本糖业、荷属爪哇糖业等四个市场主体激烈争夺市场糖品销售份额,其中以日本糖业及中国香港糖业较为强势,逐渐形成了两强主导的东亚糖业新格局。不可否认,东亚糖业格局的大变动是近代东亚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亦可以从一个侧面加深我们对近代大变局中东亚的理解。但是,糖品毕竟是一种消费商品,所以近代糖品消费与东亚糖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关联话题,颇值得进一步予以重视。

其三,糖用甜菜引入东亚。东亚甜菜制糖业属于新兴产业,甜菜种植主要分布在日本东北、朝鲜半岛及中国东北等高寒纬度区域,这在地域上与东亚甘蔗种植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对比。糖用甜菜是新引进的经济作物,虽然其引进所产生的影响无法到达明清时期从美洲引进玉米、甘薯等新型农作物而产生“食物革命”的高度,但是,它的广泛种植对农牧业及制糖工业均产生了重要影响:是农业中的重要经济作物;畜牧业的重要越冬储备物资;糖业经济中的重要制糖原料。很显然,东亚甜菜糖业研究领域是一个“富矿”,涉及作物史、制糖史、中外关系史等多个方面的域,其特点之一是日文资料极其丰富,同样有待进一步深挖。

可以说,该书开拓了糖业史研究的新领域,展示了近期糖业史研究的新论,表达了糖业史研究的新知。另外,在中文、日文、英文等多种文字史料的参酌使用下,一方面将行业史与区域史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将糖业置于整个东亚这个宏观区域中进行考察;另一方面,将经济史观、文化史观、消费史观相融合,从多个层面关照东亚糖业发展这个主题,梳理了东亚糖业变迁及重构的历史过程,加深了对近代东亚新秩序、新格局形成的认识。从该书的立论来看,其主要观点值得肯定。比如,糖业在手工行业、国民经济、饮食革命、文化交流中均扮演了重要角色;糖品生产、贸易是近代东亚的重要经贸活动;糖品消费及糖文化传播深深嵌入东亚社会生活当中;糖业格局的大变动是近代东亚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糖业发展及东亚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真实写照,对其研究无疑能加深我们对近代大变局中东亚的理解。

不过,该书在回应所立论的观点时,仍有进一步深入探讨的空间。第一,在东亚糖文化总结、提炼,以及与学界的学术对话等方面着墨并不是太多。第二,虽论及日据时期台湾糖业的发展情况,但是,相对而言内容并不太丰富,且时段仅限于日据时期台湾的前期,对明清以来的台湾糖业发展情况的论述与其所居历史地位不太相符。第三,古巴是近代世界中的制糖巨无霸,虽然其消费市场主要在美国,但对东亚糖业经济的影响颇为巨深,但该书显然没有予以足够的关注。这些问题,有待于该书作者在今后的研究中挖掘相关史料进行深入探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京 ICP 备 0505519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