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日期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成果 > 学术著作

新书 | 李群著《黑龙江新闻传播史研究(1901—1949)》

发布时间:2022-07-12 字体: 打印
发布时间:2022-07-12 打印

 

 

作者简介

  李群:1978年生,黑龙江省牡丹江人,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系主任。2007年7月,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近代史系,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在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从事中国新闻史的教学研究工作至今。对中华民国新闻史、东北地方新闻史有专门研究。2009—2011年在黑龙江大学汉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并顺利出站。2016年9月,获聘教授职称。先后参与、主持国家级、省厅级科研项目6项,在各级别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

 

 

 

 

 

 

 

《黑龙江新闻传播史研究(1901—1949)》

作者:李群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5月

页数:321页

字数:30万

 

 

 

 

内容简介

  黑龙江地区的新闻传播业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在日俄帝国主义文化侵略下发端,随后兴起的国人报刊逐渐形成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光荣传统。20世纪20年代前后是黑龙江新闻事业发展较快的时期,大批以俄侨为主的外国侨民涌入,使哈尔滨成为出版外国报刊最多的城市。沦陷时期,中共满洲省委、地下党组织以及东北抗日联军在报刊、广播各条战线坚决开展了公开或地下的抗日斗争,成为漫长黑夜里指引黑龙江地区人民斗争的一盏明灯。解放战争时期,黑龙江在支援全国解放的同时,也对新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在黑龙江这片被列强长期进行新闻侵略、争夺与统治的土地上,在这片浸染了无数革命先烈、仁人志士鲜血的土地上,人民的新闻传播事业终于建立起来。本书力求既全面又有侧重地展现黑龙江地区从清末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段近50年的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历史。

 

 

 

 

前言

  当19世纪末维新运动中国内出现第一次办报热潮时,东北城乡仍“不知报纸为何物”。1899年8月,沙皇俄国殖民机构——关东省总督府在旅顺创办了俄文《新边疆报》,开东北近代报纸的先河,已晚于关内大约近半个世纪,比俄国远东地区与东邻朝鲜也迟10至20年。但后来的发展却十分迅速且具有鲜明特色。包括黑龙江在内,近代东北地区的新闻事业史,在中国近现代新闻事业的历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纵观整个近代中国历史发展历程,笔者认为,黑龙江地区新闻传播史至少可以有以下三个主题值得关注:第一,黑龙江乃至整个东北地区,由于中东铁路的修建,是较早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的地区,这里面既有远东西伯利亚华工带来的杂志,也有工人之间手抄的小册子;第二,东北地区的国人报刊,有强烈的反抗外来侵略的传统,从早期抵抗沙俄侵略到后来抵抗日本侵略,都有充分的表现;第三,在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格局下,日俄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在东北地区尤其是包括黑龙江在内的北满地区展开了激烈的新闻斗争。

 

 

 

 

  二十世纪初日俄战争以后,日俄两国以长春为界分据南、北满,打破了近代以来俄国在东北的优势地位。日本在经济、文化领域不断向北满地区进行渗透和扩张。各帝国主义国家出兵干涉俄国十月革命失败后,都把北满地区作为介入东北亚争夺的重要基地,纷纷开设领事馆、投资、兴业。北满地区成为了世界各帝国主义国家争夺的焦点地区。东北亚地区以北满为中心,出现了纷繁复杂的国际斗争的格局。

 

 

 

 

  这一现象同样表现在新闻传播领域的斗争及对于国际传播话语权的争夺。日俄等国要为侵略提供合理性、合法性的依据,其新闻传播活动极力宣传本国应该是东北亚地区的开发者、建设者、主宰者,并且力争在灌输与之相关的思想上获得话语权。这一地区日俄等国为代表的新闻宣传活动,既是其政治、经济侵略的开路先锋又是伴随其侵略过程始终的主要工具。本书试图以新闻传播媒介为切入点,探索北满地区国际化背景下新闻传播活动的多元存在与斗争。

 

 

 

 

  东北新闻传播业虽发展落后于关内,但其后来呈现出发展迅速、多元存在、矛盾复杂的鲜明特点。方汉奇先生指出东北新闻事业的一个主要特殊性之处即是“情况异常复杂”,除了国人的官报、党报外,更有众多外国报纸的存在,这“是关内地区所没有的”。如果不考察帝国主义国家的新闻事业及其在新闻宣传领域的斗争,以及国人报刊在日俄侵略面前的不同反应,则这一复杂性就无法全面呈现。

 

 

 

 

  二十世纪20年代,北满中心城市哈尔滨商贾云集,先后有19个国家在此建立领事馆。整个二十世纪20年代,这里曾经出现过包括俄、日、英、法、波、德等12种语言的报刊,在全国来说都是极为特殊的现象。以北满为中心的国际斗争,尤其是以日俄为主的帝国主义大国始终是决定这一地区历史走向的主要力量,各国角力、中外斗争的最终结果推动着这一地区历史的发展。这种角力更在新闻宣传领域展开。日俄等国在北满的新闻传播活动中,国际化、多元化新闻传播格局的形成及斗争是一个重要的值得深入发掘的发展脉络。

 

 

 

 

  黑龙江地区最早的报纸应该是1901年在哈尔滨创刊的《哈尔滨每日电讯广告报》。本书就是以这一年作为近代黑龙江新闻事业的开端,至194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合计50年的历史。黑龙江地区有据可考的报纸,从1919年“五四运动”时起,到1949年9月的30年间,总计出版350多家,其中中文报纸200多家,外文报纸140多家。

 

 

 

 

  本书按照时间顺序,将黑龙江地区新闻传播业的历史分为清末、民国、沦陷与解放战争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东北报刊的萌芽是沙俄与日本两国侵略者占据东北后出现的。在日俄战争前后的数年间,俄日两国在旅顺、哈尔滨、营口、奉天(沈阳)与大连等地,先后用俄、日文等分别出版了10余种报刊。最早在东北出版的这些俄日文报刊,几乎全部都是入侵者军政机构的机关报。日俄战争之后,俄日两国以长春为界,在北满与南满地区分别建立其势力范围,于是俄国人以哈尔滨为中心,日本人则在南满铁路沿线城镇,除了出版俄日文报刊外,还创办了以中国读者为对象的中文报纸《远东报》与《盛京时报》。至辛亥革命前,两国先后共出版各种报刊近50家,分别在其势力范围内充当殖民统治的舆论工具。

 

 

 

 

  这两个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在东北的报刊,理所当然地招致国人的抵制与反对。1905年适清廷宣布对东北实行“预备立宪”,准予兴学堂与办报刊。一时三省官民,尤其是同盟会员及其他爱国人士纷纷筹资办报,自1905年至1911年底,东北三省先后创办国人报刊50多家。这些国人报刊,无论是官报、商报、民办报纸还是同盟会员主办的革命报刊都异口同声严词抨击俄日两国对中国的侵略罪行,将中日甲午战争、1900年俄军入侵东北和1904年日俄战争,合称东北的“三次浩劫”。各报号召国人猛醒图强,共同抗击侵略。由此开始,东北国人报刊逐渐形成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光荣传统。

 

 

 

 

  第二个时期是二十世纪20年代前后。1916年张作霖主政东北,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以及1919年五四运动,这一系列历史事件深刻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也开启了黑龙江地区新闻传播事业历史发展的新阶段。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开始统治东北后,东北局势相对稳定,经济获得一定发展,国人报刊的境遇有所改善。

 

 

 

 

  俄国十月革命与五四运动之后,东北新闻事业的发展出现高潮,走向成熟。由于大批俄国侨民涌入东北,哈尔滨成为闻名遐迩的“俄侨之都”,哈尔滨成为国内出版俄文报刊最多的城市。一批宣扬民主与科学的进步报刊20年代初在哈尔滨相继创刊。1923年9月创办的哈尔滨通讯社,是国人最早采用无线电的通讯社之一;1926年10月1日,哈尔滨广播电台正式播音,它是第一座由国人自办的无线广播电台。这一时期黑龙江地区新闻史上两份最为重要的民营报刊《国际协报》和《滨江时报》相继创刊,极大促进了黑龙江地区新闻传播业的多元化发展,改变了外报主导的格局。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早期在东北的党团组织与共产党人,如马骏、陈为人、吴丽石、刘少奇、郭隆真、任国桢、陈潭秋、赵毅敏、楚国南等,先后在哈尔滨等地主持或参与创办了一批革命报刊与通讯社,为黑龙江新闻事业发展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第三个时期是沦陷14年,是黑龙江新闻事业的黑暗岁月。“九一八”事变不久,日本侵占全东北,炮制伪满洲国,并对伪满实行高度集中的法西斯“新闻统制”。1936年9月后日本法西斯接连对伪满洲国的报纸进行“新闻整顿”:先是建立伪满弘报协会,挑选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地日伪报纸为“加盟社成员”,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强令各地报纸一律刊用伪满洲国通讯社的时事电讯稿,制造社会舆论一律的假象。40年代初,日本军国主义为扩大其侵略战争,对伪满报纸再次“整顿”:即在伪满境内只在长春保留其机关报《康德新闻》,各省机关报全部改为《康德新闻》地方版;同时保留了一家日文报纸,从而对东北实行高度的法西斯新闻专制。

 

 

 

 

  中共满洲省委以及在白山黑水坚持斗争的东北抗日联军创办了一批抗日报刊。包括周保中指导创办的《救国报》;赵尚志在兰棒山抗日野营中主编的《东北红星壁报》;杨靖宇主持创办的《南满抗日联合报》;李兆麟主编的《北满救国报》。中国共产党领导、组织、参与下的斗争,在民营报刊、中共地下报刊、广播各条战线展开,成为漫长的黑夜里指引黑龙江地区中国人民斗争的一盏明灯。

 

 

 

 

  第四个时期是解放战争时期,新民主主义的新闻事业最终获得了胜利。抗日战争胜利后,东北解放战争时期是东北新闻事业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东北解放区的新闻机构虽然早于国统区,但困难重重,中共中央东北局机关报《东北日报》先后迁址4次,先后在沈阳、本溪、海龙出版,最后在哈尔滨坚持出版了2年时间,成为东北党报体系的核心。以《东北日报》为核心的东北党的新闻事业包括报纸、通讯社与广播电台,它们贯彻党的新闻工作路线、方针,有利推动了东北土改、建政、剿匪、支前等等各项工作的开展。

 

 

 

 

  黑龙江地区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生产基地。比如,《东北日报》上报道的侦查英雄杨子荣事迹,连载的作家周立波同志的《暴风骤雨》,东北书店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等。还有其他众多以报刊、杂志为载体出版的众多音乐、美术作品。因此,黑龙江地区对全国革命胜利所作出的贡献不仅体现在经济、政治、军事上,更体现在文化上。

 

 

 

 

后 记

  在历史上,东北新闻事业和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一样,滞后于关内地区。在地方新闻史研究方面,虽然《东北新闻史》是较早完成的比较全面的地方新闻史著作,但是,其后多年东北地方新闻史研究少有比较全面系统的梳理,也没有从中国新闻事业史的全局视野中提炼出较有特色的研究主题。黑龙江地区更是如此。如同地缘关系一样,黑龙江是祖国边陲,国家文化传播的末梢,文化发展一直落后于关内发达地区。但是它又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独特的重要性。

 

 

 

 

  今天的中国在东北地区构建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开拓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大战略下,文化走出去请进来,拓展更加广泛的文化交流势在必行。本土化经营,即包括内容本土化又包括人员本土化,这些都是当年日俄对华传播的基本模式。在一带一路战略下,进行本土化的对外传播势在必行。今天的东北亚,侵略与争夺虽然不是国际关系的主题,但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紧张的国际关系无疑是经济发展、和平稳定的最大障碍。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于东北亚地区具有重大意义。今天的中国作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掌握新闻传播的话语权,对于促进东北亚地区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共同繁荣和进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尖锐复杂。深入研究近代在东北亚国际关系格局下的东北地区新闻传播业,对于推进对包括俄罗斯、日本、朝鲜半岛等国家和地区在内的国际新闻传播具有重要的借鉴、思考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京 ICP 备 0505519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