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日期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成果 > 学术著作

荐书 | 何家伟《褪色的金饭碗——国营事业职员收入变迁(1927—1949)》

发布时间:2023-02-25 字体: 打印
发布时间:2023-02-25 打印
 
 
何家伟 著
 
中华书局 2022年10月出版
 
千字数:350 千字
 
总页数:470 页
 
ISBN号:9787101158977
 
 
 
 
 
 
 
作者简介: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复旦大学博士后,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现为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近现代史学科负责人,中共湖北省委讲师团成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扶贫减贫理论。著有《国民政府公务员俸给福利制度研究(1928-1949)》,翻译《芝加哥的华人——1870年以来的种族、跨国移民和社区》。先后主持国家、省部级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多项。发表文章30余篇,其中多篇文章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本书简介:
 
  收入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能比较集中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制度和运行方式。本书主要围绕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营金融邮电事业职员的收入问题进行系统研究,考察了金融事业和邮电事业职员的常薪和福利待遇收入的特点与利弊,探讨了当时所得税对不同群体的影响,比较了全面抗战前、全面抗战期间及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期,工资、物价与国营金融邮电事业人员的生活状况,研究了南京国民政府对国营事业的限薪措施和效果。在此基础上,书稿分析了收入问题中所体现的近代人事管理特点和经济思想、收入变动导致的城市社会分层流动等方面问题,并从国家、社会及个人三个层面进行了总结。
 
 
 
 
 
图书目录:
 
 
 
 
 
导论
 
第一章 国营金融四行人员的常薪及福利待遇
 
第一节 国营金融四行基本概况
 
第二节 国营金融四行人员常薪概况
 
第三节 国营金融四行人员福利待遇概况
 
第四节 国营金融四行人员的常薪及福利待遇特点与利弊
 
 
 
第二章国营邮电事业人员的常薪及福利待遇
 
第一节 国营邮电事业概况
 
第二节 国营邮电事业人员常薪概况
 
第三节 国营邮电事业人员福利待遇概况
 
第四节 国营邮电事业人员的常薪及福利待遇特点与利弊
 
 
 
第三章 所得税对南京国民政府国营金融邮电事业人员收入的影响
 
第一节 民国时期所得税立法概况
 
第二节 所得税对南京国民政府国营金融邮电事业人员收入的影响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所得税影响效果评价
 
 
 
第四章 收入、物价与南京国民政府国营金融事业人员的生活状况演变
 
第一节 全面抗战前收入、物价与国营金融事业人员的生活状况
 
第二节 全面抗战期间收入、 物价与国营金融事业人员的生活状况
 
第三节 抗战胜利后收入、物价与国营金融事业人员的生活状况
 
 
 
第五章 收入、物价与南京国民政府国营邮电事业人员的生活状况演变
 
第一节 全面抗战前收入、物价与国营邮电事业人员的生活状况
 
第二节 全面抗战期间收入、物价与国营邮电事业人员的生活状况
 
第三节 抗战胜利后收入、物价与国营邮电事业人员的生活状况
 
 
 
第六章 南京国民政府国营金融邮事业人员的限薪问题
 
第一节 相安无事
 
第二节 袒护
 
第三节 明确限制
 
第四节 国营金融邮电事业的应对
 
第五节 有关限薪的思考
 
 
 
第七章 南京国民政府国营金融邮电事业人员收入体现的人事管理特点及经济思想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国营金融邮电事业人员收入体现的入事管理特点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国营金融邮电事业人员收入体现的经济思想
 
第三节 收入体现的人事管理及经济思想的二元性本质
 
 
 
第八章 南京国民政府国营金融邮电事业人员收入的社会影响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国营金融邮电事业人员收入与城市社会分层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国营金融邮电事业人员收入与城市社会流动
 
第三节 金融发展、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联动关系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华中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马敏 作序

(部分摘录)
 
 
 
  南京国民政府国营金融邮电事业职员,即属于民国时期新式专业群体。该书重点探讨了国营金融邮电事业职员收入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收入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能比较集中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制度和运行方式。基于此,该书对民国时期的国营事业职员收入及相关问题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考察。总起来看,中国近代专业群体的收入问题,学界虽略有关注,但仍比较薄弱,还有不少可以深挖的空间。作者选取南京国民政府国营金融邮电领域人员的收入进行研究,有充分的历史事实依据和学术史依据,丰富了民国新式专业群体研究。具体来讲,该书具有以下特色:
 
 
 
  首先,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全文紧紧围绕“褪色"展开,全面而深刻地论述了国营事业职员,主要是四行人员,以及国营邮电事业职员的收入制度变迁,收入与生活状况变化、收入与税收关系、收入与限薪,收入所体现的人事管理思想、经济思想、社会影响等。
 
 
 
  在该书结论中,作者从国家、社会、个体层面进行了总结、升华。该书指出,作为公民个体,要保持“金饭碗”不褪色,必须要国家强大、社经济持续发展、个体具有较高文化业务素质,从而使得本成果既强调了问题意识,同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其次,对国营事业职员收入研究全面系统。之所以说全面,是因为该书探讨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四行及国营邮电事业职员各方面的收入,包括常薪收入、福利待遇收入。常薪收入又包括本俸和加俸。福利待遇,该书则将其划分为物质福利待遇、精神福利待遇、健康福利待遇。此外,还提供特约医师医院报销必要医疗费用等。所有这些研究,堪称全面。之所以说系统,是因为该书研究了整个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以四行、邮电为代表的国营事业职员的收入、生活状况变迁。以四行人员为例,全面抗战前,按照该书的说法是“捧着镶了金边的饭碗”,随后,全面抗战期间该群体生活状况“开始褪色",抗战胜利后则“日益褪色”。这些概括,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物价金融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此外,该书既参考了丰富的档案史料,又搜集了大量的报刊资料,尤其是数百件民国档案资料,大大增加了研究成果的原创性。总计该书使用的档案资料有数百种,而这些档案资料主要来自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上海市档案馆、重庆市档案馆、湖北省档案馆、武汉市档案馆等。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吴景平 作序

(部分摘录)
 
 
 
 
 
  该书对国营事业职员收入问题的考察,有着较开阔的视野。作者不仅分别梳理了南京国民政府国营金融事业和邮电事业人员的常薪福利待遇收入的特点及利弊,指出常薪福利待遇标准的统一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管理,但却使市场因素下降,行政化色彩被强化。还分析了当时所得税对各不同群体收入的影响,指出个人所得税属于直接影响,营利事业所得税是间接影响 ;考察了南京国民政府国营金融邮电事业人员全面抗战战前、战时及抗战胜利后的工资、物价、收入及生活状况的变化情况。通过研究分析,作者指出了应注意的若干问题,如四行人员生活状况在全面抗战期间、抗战胜利后存在区别,邮政事业人员层级多,包括洋员、华员、邮务佐、邮政差役等,不同层级之间收入差距悬殊;全面抗战期间邮政电政事业人员生活状况艰难,国民政府官军电欠费是主要原因。作者特别指出,战时国营金融邮电事业中下层人员生活状况的不易,本质上是民族灾难在他们身上的投影。在以上具体研究的基础上,作者分析了南京国民政府国营金融邮电事业人员收入问题中体现的人事管理特点与经济思想,考察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国营金融邮电事业人员收入的社会影响,并从国家社会及个人三个层面总结了南京国民政府国营事业人员所谓“金饭碗”褪色的原因。这些评析具有全局视野,结构紧凑,不乏新意,值得细读。
 
 
 
  该书还研究了南京国民政府对国营事业职员收入的限薪措施,并分析了效果原因。作者在讨论这一问题时,没有简单地对这一问题给出肯定或否定的结论,而是先指出了国营金融邮电事业人员收入具有市场成分,与公教人员依赖财政拨款有区别;进而按时段分别梳理了相关情况,认为分析限薪问题,需要区分国营事业人员收入有着战前绝对高薪与战后相对高薪的区别;指出国营金融邮电事业人员的高薪在通货膨胀前并未引起各界太强的感觉和认识,但是到了抗战后期通货膨胀日趋严重,国营金融邮电事业依然保持的较高收入状况引起其他低收入各界的不平乃至强烈反响;国民政府的处置则被动失据,先是袒护甚至推诿,但在各方压力下,不得不出台了某些限制措施,却留下一些矛盾和漏洞;抗战胜利后国营金融邮政主要是银行人员,由全面抗战前的高工薪跌落至战后低收入,已陷入“无薪可限”境地。
 
 
 
  纵观全书,作者对国民政府时期国营事业职员收入的研究,不仅采取了具体的实事求是的态度,还在史料的发掘、整理和辨析上,花了很大的功夫。目前该书所使用的档案史料,基本来自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上海市档案馆、重庆市档案馆、湖北省的档案馆等多达数百种,而尤以上海市档案馆藏资料为最多,其中相当部分史料属于首次使用,体现了作者对档案史料的深入挖掘。另外在史料的整理方面,书中整理的图表就有一百多份,涉及档案文件多达数百份。此外,该书还参考了大量民国时期的报刊资料,如《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公报》《交通部统计半年报》《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公报》《邮政事务年报》《经济部公报》《中央党务公报》等,还有大量金融报刊史料,如《中行生活》《交行通信》《金融周报》《中国农民银行月刊》《金融导报》以及银行年鉴、经济年鉴等。扎实的史料工作极大提高了该书的原创性乃至整体意义上的学术价值,值得予以充分肯定。
 
 
 
  应当指出,除了银行和邮政事业之外,近代中国广义的国营事业还涉及生产流通和财税等领域的其他一些行业门类,其从业人员的收入问题同样缺少专门研究,既有相关史料的基础薄弱,期待作者拿出更新更多成果。
 
 
 
 
 
 
 
后  记
 
 
 
 
  本书历经多次补充,修正,终于和各位见面了。
 
 
 
  首先,本人衷心感谢国家社科基金结项一审五位专家,正是他们的犀利批评,让我从中学习、吸收了具有重要启发性研究的方法和思路。一个人关在房间做学问是不行的,必须要虚心向各位同行学习,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即为此意。
 
 
 
  其次,我也发自内心地感谢一直关心我成长的几位业师:西南交通大学的何云庵教授、鲜于浩教授(鲜老师虽然驾鹤西去,但学生永远怀念他),华中师范大学的马敏教授,复旦大学的吴景平教授,澳门大学的王笛教授。正是他们长期以来对我的关心和培养,不断鞭策我去努力追求进步。每当我们这些后生晚辈有疑问的时候,几位业师都一如既往地点拨、指导我,谆谆教导着我。
 
 
 
  华南师范大学的谢放教授,虽然已经荣休,但谢老师对我们这些后辈的关心和支持却从未减退。从我的第一个国家社科基金申请,到第二个国家社科基金的申请、完成,结项,谢老师关爱甚多。本书完成后,谢放老师虽年事已高,但仍然不辞辛劳,审评了所有章节,逐章提出建议。总共数千字的修改意见,是谢老师对我们后生晚辈成长的拳拳关爱,在此一并深深感谢。
 
 
 
  感谢华中师范大学的朱英教授、彭南生教授、魏文享教授、郑成林教授。
 
  感谢武汉科技大学的黄涛教授。
 
  感谢北京大学的周建波教授。
 
  感谢中国人民大学的王珏教授。
 
  感谢上海社科院的熊月之教授、马军教授、张永广教授。
 
  感谢四川大学的罗志田教授、何一民教授、冯兵教授。
 
  感谢同济大学的郭世佑教授。
 
  感谢华东师范大学的杨奎松教授。
 
  感谢南开大学的王玉茹教授。
 
  感谢河北师范大学的戴建兵教授。
 
  感谢西南大学的刘志英教授。
 
  感谢东华大学的廖大伟教授。
 
  感谢复旦大学的张徐乐教授、赵兰亮教授。
 
  感谢武汉理工大学的李艳丽教授。
 
  感谢西南交通大学的张雪永教授。
 
  感谢中原工学院的杨鹏程教授。
 
  感谢陕西师大的石涛教授。
 
  感谢江西南昌大学的刘杰教授。
 
  感谢上海理工大学的宋青红教授。
 
  感谢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的林孝庭教授、郭岱君教授。感谢斯坦福大学东亚图书馆的Grace Yang女士。
 
  信阳师范学院的冯正强师弟,在疫情期间,为我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电子图书,衷心感谢师弟。
 
  感谢我的研究生陈日芳、张守伟、夏雪晶、刘雍正、杜淑霞、刘荣琴、孟盼盼、陈露露、李超梅、邹丽、范珺、谢宏芝、徐莉、冯子祎、刘燕涛、常琛等人提供的帮助。
 
  感谢我的三孃童海燕,从她那里我学习了不少会计知识,丰富了本书内容。
 
  感谢上海市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重庆市档案馆、湖北省档案馆对本书的大力支持。
 
  感谢中华书局对拙著的大力支持。
 
  特别感谢我的家人,她们在我夜以继日工作的时候,为我分担了几乎所有的家务,让我心无旁骛地从事修改工作。
 
  由于本书内容庞杂,虽然前前后后认真阅读、修改了多次,但难免挂一漏万,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还请各位多批评指正。
 
 
 
2021年9月于武汉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京 ICP 备 0505519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