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日期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成果 > 一般文章

高翔: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建设新时代中国史学

发布时间:2022-01-04 字体: 打印
发布时间:2022-01-04 打印

 

 

2022年新年伊始,我们迎来了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三周年。三年前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发表,中国历史研究院正式创立,从此,中国史学翻开了新篇章,进入了新阶段。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新时代中国史学,成为全国史学工作者神圣的历史使命和光荣的时代责任。

过去的三年,是不平凡的三年。三年来,我们深入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贺信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科学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牢牢把握新时代中国史学的发展方向,开创了崭新局面。我们把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的责任扛在肩上,以时不我待的奋斗精神,全面统筹指导全国历史研究,取得了良好开局。我们把总书记的亲切关怀铭刻于心,一丝不苟、全力以赴打造新时代中国史学的殿堂,在科研体制机制上创新,在实施重大学术项目上谋划,在凝聚全国史学家力量上倾力,迈出了建设新时代中国史学坚实而有力的脚步。三年来的实践证明,习近平总书记为中国史学擘画的蓝图、指引的方向是完全正确的,党中央决定组建中国历史研究院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史学要成功赢得未来,实现辉煌,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思想为指南,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当前,我们正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在这个重要时刻,中国史学如何发展、怎样发展?在致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向我们发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号令。这一号令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全局性、方向性,是时代的呼唤、党和国家的要求、中华民族的期盼,是新时代中国史学的奋斗目标,是新时代中国史学工作者必须肩负起来的崇高使命。

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三大体系事关中国史学的道路和方向,事关中国史学的前途和命运,事关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从根本上而言,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三大体系不仅是重大学术任务,更是重大政治任务,我们必须把这个重担挑起来,必须把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三大体系作为新时代中国史学的主题主线,准确把握蕴含其中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要求,凝心聚力,加快推进。

建设新时代中国史学,必须坚持三个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理论自信,始终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科学的重要论述作为旗帜和灵魂;

二是坚持历史自信,传承和弘扬我们民族深厚悠久的史学传统,走中国史学自己的路;

三是坚持以史经世,在服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推进学术的进步和升华。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科学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中国史学的旗帜和灵魂

 

 

 

在人类历史的星空中,思想的光芒是最为显著的标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为重要的理论成果,代表着当代中国人认识与理论的新高。这一伟大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艰苦探索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形成的,是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系统继承和创新性发展中形成的,是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性总结和升华中形成的,集大成而开新局,是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理论旗帜。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要实现自己的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地高举自己的理论旗帜,理直气壮地捍卫自己的理论旗帜,以旗帜的方向为方向,万众一心,坚定前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科学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洞察古今,内容浩瀚,博大精深,是新时代中国史学行稳致远、不断进步的理论指南。

中国史学发展史反复证明这样一个道理:历史研究从来离不开科学理论的引领。方向事关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中国史学就会失去灵魂,就会在浩瀚的历史资料的汪洋大海中迷失沉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研究历史、学习历史、运用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就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把握历史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科学的重要论述,是当代中国的历史唯物主义,是21世纪历史唯物主义,是当代中国历史学工作者把握历史规律、认清历史本质的科学指南。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科学重要论述为指导,是新时代中国史学区别于其他史学的根本标志,是新时代中国史学发展的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科学的重要论述,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不断深入,不断发展,不断将新时代的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最近几年,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走遍了祖国大地的历史遗迹、博物馆、红色遗址,从敦煌到嘉峪关,从赤峰博物馆到广西民族博物馆,从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到南平武夷山朱熹园,从潮州市广济桥到杨家沟革命旧址,总书记把对历史的敬重和挚爱,传递到千家万户;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对红色基因的传承,深深地植根于人民心中。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高瞻远瞩,举旗定向,围绕历史和历史科学、中华民族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史、近代史、考古工作等等,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善于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掌握历史主动的政治自觉,充分表明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征程上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的坚定意志和历史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审视历史,认识历史,指导历史研究。他关于历史科学的重要论述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涵盖历史的地位与作用、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汲取历史智慧推进治国理政、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研究历史、繁荣发展中国史学等诸多方面,涉及历史本体论、历史认识论和史学方法论,贯通学史、治史、用史的各个方面,闪耀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光辉,构成了完整、科学的思想体系、理论体系、知识体系,具有很强的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和实践性,是新时代中国史学繁荣发展的纲领和指南。

新时代史学工作者只有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科学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才能解决时代面临的历史问题,才能回答历史之问和时代之问,才能开创新时代中国史学发展新局面。

二、传承和弘扬我们民族悠久深厚的史学传统,走中国史学自己的路

 

 

 

梁启超尝云:“我国二千年来史学,视他国为独昌。”又说:“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为最发达。”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生生不息,源远流长,原因众多,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深厚而坚实的史学传统是其重要的文化支撑。新时代中国史学,必须始终站在中国这方热土上,传承中国传统,坚持中国思维,展现中国精神,用中国的方式,书写和阐释我们民族的历史和全人类历史,在国际史学思潮的激荡中,清晰、坚定、响亮地发出中国史学自己的声音。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史学形成了求真、求是、经世的传统,形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学术追求。

求真的传统。史学研究,就其直接目的而言,就是如实地揭示人类活动的基本轨迹,这决定了它必须将具体的历史事实作为自己学术活动的重要基础,将实证作为认识历史、书写历史的基本要求。明儒王阳明曾提出“五经亦史”的重要论断,称“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其言未必准确,但反映了中国史学注重史实,不空言义理的重要传统。钱大昕在《廿二史考异》自序中明确指出:“史非一家之书,实千载之书,祛其疑,乃能坚其信;指其瑕,益以见其美”。说明史学研究的成果关系久远,具有超越时代的历史价值,因此,史学家在学术研究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去伪存真的基本原则。正因为史学尊重的是事实,讲究的是实证,所以历史上成功的著作,常被人冠以“实录”之美名。

求是的传统,就是追求真理的传统,探索历史规律的传统。真正的史学家,从来都将认识人类之命运作为自己全部学术活动的出发点,他们力图通过对社会关系、社会形态的反思,通过对人和自然关系的反思,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历史结论,即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清儒章学诚强调“言性命者必究于史”,反对离事而言理,即充分体现了史学在真理探索中的重要作用。事实上,高层次的史学活动,不但是严密的,而且是思辨性的,充满了理性的睿智。

经世的传统,从根本上讲就是服务现实,即所谓“述往事,思来者”。经世不但是研究目的,而且是一种道德,一种情怀,一种精神,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位卑未敢忘忧国”,以学问回报社会的高尚情操和庄严责任感。在中国传统社会,史学历来具有浓郁的经世色彩,“资治通鉴”既是其重要目的,也使它和普通的远离政治的“小学”区别开来。章学诚在《浙东学术》一文中,明确阐述了自己以史经世的学术主张:“史学所以经世,固非空言著述也。且如六经,同出于孔子,先儒以为其功莫大于《春秋》,正以切合当时人事耳。后之言著述者,舍今而求古,舍人事而言性天,则吾不得而知之矣。学者不知斯义,不足言史学也”。这就是说,注意人伦日用,关注时代需要,是章学诚治史的重要特征,也是其以史经世的基本内容。正是经世的传统使史学在中国历代社会与政治变革中发挥着独特的重要作用。

在历史上,求真、求是、经世是密不可分的,它们是中国史学世代相承的学术精神,从不同的角度赋予了中国史学理性精神和前进活力。中国史学数千年来积淀而成的这些宝贵学术传统,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四运动以后,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在追求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斗争中,我们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史学传统,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自从历史也得到唯物主义的解释以后,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也在这里开辟出来了”。唯物史观是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是认识人类社会与历史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史观传入中国后,我国逐渐形成了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以社会形态研究为主体的新的史学体系。这一崭新的学术体系,将中国现代史学和以儒家思想为指导、以考经证史为特征的传统史学彻底区别开来,和以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为指导、以实证为特色的近代史学彻底区别开来。史学家们沿着历史唯物主义指引的方向,以严谨求是的学风,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角度,以宏大的学术气派,考察了人类社会变迁的内在轨迹,比较准确地揭示了人类历史演进的一般规律,特别是揭示了中国社会既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又具有自己鲜明民族特色的独特历史道路。在这个过程中,土地制度、城市化、阶级关系、社会生活、启蒙思潮等长期被忽略、被遗忘的历史领域,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一大批千百年来被深埋的历史真相,得以重见天日,古老的中国史学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史学界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下,复原多彩历史、深挖历史内涵、凝练历史智慧、提出宝贵思想,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宝贵经验。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以海纳百川的胸怀,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中国人民的立场,察古观今,尊重一些最基本的历史事实,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具有鲜明新时代特色的中国历史学体系。例如:

第一,历史变动的原因不应单纯用人们的思想动机来解释,而应着重考察这种变动背后的物质生活条件。生产方式的变革是一切社会制度和思想观念变动的基础。人类历史的变化,绝不是一些偶然事件的堆积,而是有规律可寻的自然过程,历史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

第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从历史发展的长河来看,最终决定社会发展的力量是人民群众,但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

第三,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具有一脉相承的伟大历史传统,生生不息,持续进步。爱国主义、“大一统”、崇尚善治、以民为本、改革创新、以文化人、协和万邦、鉴往知来等优秀历史文化传统,既铸就也体现着我们民族独有的价值和风范,是弥足珍贵、足以垂诸久远的精神财富,是世世代代拥有坚定自信的底气所在。对这些优秀历史文化遗产,我们不但要承接过来,而且要发扬光大。

第四,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历史都是中国历史的组成部分。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既有民族矛盾、民族战争的一面,更有民族友好、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的一面,交往、交流、交融是历史的主流。必须把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冲突和民族压迫,与近代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掠夺和压迫严格区别开来,二者的性质不容混淆。

第五,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重塑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开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航程。历史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走向光明、赢得未来最可靠、最坚定、最英勇、最智慧的奋斗者和领导者。

第六,现代化不是西方的专利,更不能由资本主义制度垄断,各国完全可以独立自主地走出适合自己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来。西方的现代化道路是用血与火开辟的,充斥着洗劫、盘剥、压迫、殖民,建立在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的累累白骨之上。中国共产党坚持历史自信,不崇洋,不信邪,立足中国国情,大胆探索,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成功走出一条以共同富裕为重要特征、人口规模巨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和平发展的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历史,一脉相传、与时俱进的中国史学传统,是我们在历史研究中坚持历史自信的底气所在,也是我们走向未来的基础和出发点。建设新时代中国史学,必须全面系统总结、整理、继承历代史学先贤留给我们的丰厚而优秀的学术遗产,从中汲取智慧和营养,在传承历史中开创未来,是建设新时代中国史学的必由之路。

三、在服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实现学术的进步和升华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对人类生活形式的思索,从而对这些形式的科学分析,总是采取同实际发展相反的道路。这种思索是从事后开始的,就是说,是从发展过程的完成的结果开始的。”对现实生活的深切感悟,从来都是历史思考的重要出发点。在人类历史进步的长河中,真正的史学家从来不是隔岸旁观者,他必须毫不犹豫地投身激流深处,去推波助澜,去扬帆远航。

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为复杂的时代,也是变化最快的时代,需要历史智慧的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贺信中指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23次集体学习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当今中国正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进行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创新。我们的实践创新必须建立在历史发展规律之上,必须行进在历史正确方向之上。”总书记的重要论述,鲜明地指出了建设新时代中国史学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

历史学不应该只是自娱自乐、好古猎奇的工具,相反,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始终是中华史学长盛不衰的源泉和动力。当代中国正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进行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创新,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创新,给建设新时代中国史学带来强大动能和广阔空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离不开历史的滋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历史的支撑。时代的召唤,是建设新时代中国史学活的源头,是新时代中国史学持续进步的动力。脱离时代,中国史学就没有存在的价值;远离实践,中国史学就失去成长的活力。新时代中国史学要大有作为,必须紧扣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回应时代关切,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为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供历史启迪。

新时代中国史学要紧随时代步伐,不断推进史学研究成果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大局,服务人民。2021年12月27—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上强调,“历史认知是历史自信的重要基础”,要“持之以恒推进党史总结、学习、教育、宣传,让正确党史观更深入、更广泛地树立起来,让正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和全体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坚定历史自信、筑牢历史记忆,满怀信心地向前进”。当代中国历史学工作者要努力推进史学研究成果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关键在于使史学研究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进一步激发史学的生命力、影响力和辐射力,进一步提升史学的鲜活性、时效性和活态性,把艰涩难懂的史学理论成果,转化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普及性读物;把局限于书斋里、学者圈的史学学术成果,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和全体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坚定历史自信、筑牢历史记忆,使史学研究成果在提升大众文化素养、增强大众文化自信、促进国家和地方社会发展中发挥出应有作用。

建设新时代中国史学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从中国历史的深厚积淀中,提炼中华文化的思想精髓,归纳中华文明的价值内涵,总结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探寻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特征,为党和国家事业提供史学智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根基,这是新时代中国史学最大的价值所在。新时代中国史学只有肩负起这一神圣使命,才能不负总书记的厚望,不负人民的期待,不负这个伟大的时代。

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三周年了。今天,我们重温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仍然真切地感受到总书记对历史学的高度重视,对史学家的亲切关怀和巨大信任。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份信任和重托,不能辜负了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们要团结起来,凝聚起来,以奋斗的姿态,以永不懈怠的精神,努力书写新时代中国史学繁荣发展的新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历史学的智慧和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作者高翔,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正部长级)兼中国历史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

(文章来源:中国历史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京 ICP 备 0505519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