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日期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成果 > 一般文章

李国强:史学的思想与思想的史学

发布时间:2022-01-18 字体: 打印
发布时间:2022-01-18 打印

 

 

100年前,在浙江嘉兴南湖的红船上,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100年前的中国,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100年后的中国,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重温党的辉煌历史,我们更加真切地领悟到思想的力量、真理的光芒。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做到这些,就是因为我们党毫不动摇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作为我们党的旗帜和灵魂。今天,我们处在一个社会大变革、世界大变局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这个时代呼唤历史研究工作者贡献思想和智慧,以历史学特有的方式推动变革、引领潮流。

1 思想引领社会变革

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思想跃动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走向农业文明,再迈向工业文明,每一次文明升华,都离不开思想的引领。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积淀深厚,思想家辈出。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先哲们就有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语)的志向,他们继承和发扬“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语)的传统,对他们所处时代的社会变迁展开深入的理论思考,为参与、推动和引领社会变革述学立论、建言献策、身体力行。从老子、孔子、庄子,到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从儒、释、道、法,到阴阳、农、杂、兵,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到隋唐佛学、儒释道合流、宋明理学,一大批思想大家、一系列思想学说构成了中华民族思想的基本谱系。先哲们的智慧和实践,开中华民族思想史之先河,创中华民族学术史之繁荣,助推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承平盛世的辉煌。

中华民族有着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先哲们从不止步于形而上的玄思与冥想,而是致力于对个人幸福、家庭和谐、民族富强、世界大同等实践问题的不断追问,由此形成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丰富思想,具体包括如下几方面:

治国理政方面,形成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大一统”思想;“为政以德”的德政思想;“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的尚贤思想;“公生明,廉生威”的廉政思想;“法不阿贵”“德主刑辅”的法治思想;“以和为贵”“求同存异”“协和万邦”的和谐理念;“居安思危”“防微杜渐”的忧患意识,以及“以史为鉴,可知兴替”的历史思维等。

经济生产方面,中华民族很早就意识到大自然与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并由此形成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存哲学和“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主张对自然资源取之有时、用之有度,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赢、和谐发展。此外,节用厚生、勤俭节约、因地制宜等也是中华传统经济思想的优良传统。

个人修养方面,形成了“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情怀操守;“吾日三省吾身”的自省精神;“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劝学理念,以及“温良恭俭让”的德行观念等。

社会教化方面,形成了“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的文教思想;“一道德,同风俗”的移风易俗思想;“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家风思想;父子有亲、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伦理思想等。

此外,还有以《老子》《荀子》《论衡》《神灭论》为代表的朴素唯物论、辩证法和无神论思想,以《公孙龙子》为代表的逻辑思想,等等。

上述思想内化到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包括郡县制度、土地制度、税赋制度、科举制度、监察制度、军事制度等各方面制度在内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为许多国家和民族所学习和模仿,使中国在人类发展史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鸦片战争后,曾经长期站在人类文明最前沿的中华民族,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封建统治的腐朽,让中国陷入被动挨打的落后境地。自此以后,中华民族经历了刻骨铭心的惨痛历史,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经历了剧烈变革的阵痛。面对深重的民族危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没有自甘沉沦、没有自我放逐,而是在黑暗中不断寻求救亡图存之策。为此,他们将目光转向西方,先后提出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等主张。然而,这些主义或思潮,虽然有些曾盛极一时,但都未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最终被历史所淘汰。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陈独秀、李大钊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从此大大加快。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引导中国人民走出了漫漫长夜、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人民解放、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创造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一个个人间奇迹,使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

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一次次证明了思想的伟力。没有思想的民族,不仅精神上贫乏,物质上也注定贫困。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思想指引。

2 新时代呼唤历史学的贡献

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梁启超说:“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最发达。”作为文明延续的重要纽带、民族精神传承的基本载体、治国安邦的经验宝库、启迪人生的智慧向导,历史不容忽视和遗忘,因此刘知几宣称历史“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离不开历史学的繁荣;哲学社会科学要发挥更大作用,离不开历史学发挥基础性作用。对于任何一门学科,尤其是哲学社会科学来说,如果研究者对其学科发展历史、渊源流变,特别是基本传统和学术理路没有准确的认识,那么谈论学科发展、规划学术未来就没有什么实质意义。从某种程度说,所有学科都应当从历史研究开始,只有明其渊源,知其得失,晓其分野,方能对学科发展方向作出准确判断,进而推动学术的进步。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历史学。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提供思想智慧、智力支撑。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带领人民励精图治、团结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中强调:“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新时代中国史学要大有作为,必须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回应时代关切,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为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供历史滋养和历史启迪。

3 做有思想的史学研究

真正的史学研究,必须有思想、有灵魂、有立场。只有坚持独立思考、坚持用中国话语阐释人类历史,我们才能更好地与国际主流学术展开平等而有尊严的对话和交流。中国历史学研究应该、也必须根植于中国思想的土壤,致力于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规律,为中国的改革和社会发展提供不竭的思想动力。

做有思想的史学研究,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思想实践,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唯物史观是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是认识人类社会与历史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自唯物史观传入中国,就同中国的具体实际逐渐结合在了一起,从而解决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一系列根本性的问题。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史学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方法,取得了丰硕成果,实现了快速发展,呈现出繁荣景象。我国中国史和世界史学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懈努力,复原多彩历史、深挖历史内涵、凝练历史智慧、提出宝贵思想,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宝贵经验。在几代马克思主义考古学家的持续奋斗下,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提出了厚重理论,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在传承中华文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全民文化自信等各个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的优良传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引领中国前进的旗帜和灵魂,是新时代中国史学的根本指导思想。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学习历史、研究历史、运用历史,多次就重视历史和历史科学发展发表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历史研究院的成立和发展十分关心,亲自致信祝贺。习近平总书记对历史研究作出的系列重要论述,包括历史的地位和作用、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汲取历史智慧推进治国理政、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中国史学等各个方面,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思考。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科学的重要论述涉及历史本体论、历史认识论和史学方法论,贯通学史、治史、用史的各个方面,立意高远、思想深邃、内涵丰富,闪耀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光辉,具有很强的战略性、指导性,为新时代中国史学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

做有思想的史学研究,须反对碎片化的历史研究方法。近几十年中,片面推崇考据、淡化理论、否定规律等现象,在历史学界有所蔓延。一些所谓新方法、新理论,浮华多于实际,不但无助于理解历史,反而将历史搞得支离破碎。历史研究需要细节但不能碎片化。碎片化的结果,必然是见孤木以为森林、拾芝麻以为珠玑,甚至难以察觉别有用心者用所谓“精心挑选”的碎片史料歪曲和篡改历史。毫无疑问,克服碎片化的出路在于重塑追求真理、追求本质与规律的信心,擅于以长时段的眼光、整体的眼光、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这是严肃历史学家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

做有思想的史学研究,须推进学科融合创新发展。新时代历史研究,要打破学科壁垒,推动学科融合和创新。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正面临着两个基本事实:一是没有哪个学科能单纯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任何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二是没有哪个学科能脱离其他学科的支持单独发展。也就是说,学术必须也只能在不同学科的交融汇合中实现突破和进步。对这一学术趋势必须予以正视,要善于顺势而为。为此,推动跨学科对话和融合,努力探索打破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壁垒,促进历史学与考古学、语言学、民族学、分子生物学、气象学、天文学等领域的跨学科合作研究,从多学科的视角审视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丰富对中外历史的全面认识。

同时,在当今全球化时代,研究中国历史问题必须具备相当的世界历史知识,具有从世界看中国的大视野。同样,研究世界历史问题又必须了解中国历史,具备中国主体视野。在中外学术对话、观点交流、思想互动中,不断提高中国历史研究的国际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展现引领时代发展的中国思想、中国精神、中国理念,才能更好地推动新时代中国史学的发展,才能更好地在思想融通、文明互鉴中夯实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根基。

做有思想的史学研究,必须提升理论概括能力。历史研究要考证历史的细节、还原历史的过程,更要在此基础上总结历史经验,探索历史规律,形成理论概括,推出具有思想穿透力的精品力作。学问的凸显,绝不能让思想淡出。要产生思想,必须进入历史的深处,认清历史的本质,把握历史的规律。为此,历史学家必须不断提升理论概括能力,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提炼历史演进的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揭示尘封在历史中的记忆和思想。

做有思想的史学研究,必须回应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一切划时代的思想都在回应它所处时代最迫切的问题。伟大的时代,必然高度重视历史的总结和传承。今天的中国既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又承载着开辟未来、实现民族复兴的神圣使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站在历史和时代的制高点,审时度势,鉴往知来。中国历史蕴含着促进人类文明发展和提升的大智慧,也蕴含着丰富的现代性因素,如民本思想、民主观念、公平正义,以及边疆经营与治理的理论与实践和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等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研究历史、借鉴历史。筑牢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同样需要历史文化的支撑。文化自信要从深刻洞察过去、科学认识历史开始,从历史自觉开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

“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解决中国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我们要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积极回应时代召唤,在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寻找新的学术生长点。在传承、弘扬中国优秀史学传统的基础上,从历史长河中探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位,以史鉴今,经世致用,积极发挥历史学传承文明、启迪未来、资政育人的作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思想和智慧支撑。

做有思想的史学研究,必须努力打造历史研究的中国学派。高层次的史学研究,从不故步自封,从不墨守成规。真正的学术争鸣没有门户之见,而是切磋学问、砥砺思想,不断丰富研究内容,不断创新研究观点,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当今时代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复杂的时代,也是变化最快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最有可能实现学术创新的时代。历史研究工作者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用中国话语,讲中国故事,发中国声音,推出体现中国思想、中国精神、中国风格的鸿篇巨制,努力形成历史研究的中国学派。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中指出:“希望中国历史研究院团结凝聚全国广大历史研究工作者,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推出一批有思想穿透力的精品力作,培养一批学贯中西的历史学家,充分发挥知古鉴今、资政育人作用,为推动中国历史研究发展、加强中国史学研究国际交流合作作出贡献。”2021年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的贺信中,希望广大考古工作者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发扬严谨求实、艰苦奋斗、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是我们奋进新时代的旗帜,是我们启航新征程的号角。广大历史研究工作者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继承经世致用的史学传统,做有立场、有灵魂、有思想的史学研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历史学的力量。

 

(作者李国强,系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教授。)

(文章来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微信公众号)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京 ICP 备 0505519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