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日期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成果 > 一般文章

赵云田:历史的跨越——波罗和屯行宫和董存瑞烈士陵园

作者:赵云田 发布时间:2022-03-08 字体: 打印
作者:赵云田
发布时间:2022-03-08 打印

 

几年前,我在研究工作中得到一个信息:清代波罗和屯行宫和现代董存瑞烈士陵园有关系。这两个不同时代的建筑物,跨越了二百多年的历史,能有什么关系呢?为了解除心中的疑惑,我进行了文献考察,终于明白了其中的究竟。

据康熙朝《清实录》记载,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廷为了锻炼军队、培养将士们吃苦耐劳精神,也为了进一步加强和蒙古族王公的联系,以内蒙古翁牛特、喀喇沁等部敬献牧场的名义,设立了木兰围场(在今河北省围场满族自治县)。从康熙二十三年(1684)起,康熙帝几乎每年都到木兰围场狩猎。为了从京师(今北京)前往木兰围场的途中能得到比较好的休息,清廷便开始在沿途一些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供皇帝居住的宫室,即行宫。波罗和屯行宫是其中的一座。据《热河志》和清人蒋溥所绘《巡行纪程诗画册》记载,波罗和屯行宫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波罗和屯为蒙语,汉译为青城或旧城,说明这个地方早就有城镇建筑。波罗和屯又称皇姑屯,是康熙帝的亲姑阿图,下嫁巴林辅国公色布腾,顺治五年(1648),顺治帝把这一带赏给她作为胭脂地,于是往来行走停留于此,故此得名。行宫位于今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县城西北的苔山脚下伊逊河东岸,这里历来都是水陆交通的枢纽和重要的渡口,且风景秀美,有著名的土城风雨、宫树晚烟、西山塔影、南陌柳荫、笔峰耸翠、伊水拖兰、循坊晓月、古寺清钟八大景观。波罗河屯行宫周围有虎皮石墙环绕,门前有两座木牌坊,里面分左、中、右三个庭院,每院都有亭、台、楼、阁等建筑物。行宫建成后,康熙帝驻跸26次,乾隆帝38次,嘉庆帝也有10几次。

    另据一些书籍记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灭亡后,波罗和屯行宫仍然存在。1912年至1932年北洋军阀混战时期,波罗和屯行宫所在地区先后为直系—奉系—直系军阀占领。19333月至19458月,波罗和屯行宫所在的隆化县为日本军国主义的傀儡政权—伪满洲国统治,属热河省21个县中的1县。19458月至19499月解放战争时期,隆化县成为国、共两党争夺的地区。19458月末,隆化县第一个人民政府成立,波罗和屯行宫一度成为隆化县人民政府所在地。1946年,蒋介石发动大规模内战,该年8月底,隆化被国民党军队占领,波罗和屯行宫的建筑被拆毁修了碉堡,行宫内外的古松和许多老树也被砍伐,行宫从此破败不堪,直至荡然无存。新中国成立以后,1954年,为纪念全国著名战斗英雄董存瑞烈士,经原热河省政府批准,在清朝康熙帝修建的波罗和屯行宫的旧址上修建了董存瑞烈士陵园,陵园的大门处就是当年行宫的大门位置。

至此,我明白了清代波罗和屯行宫和现代董存瑞烈士陵园的关系。董存瑞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党和政府要给他修建烈士陵园呢?董存瑞烈士陵园是什么样子?虽然小学时就读过“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课文,但为了更详尽地了解这些情况,我再次进行了文献考察。在考察过程中,我不但了解了许多以前不完全清楚的事儿,而且在内心深处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据有关书籍记载:董存瑞生于1929年,河北省怀来县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当过儿童团长,13岁时,曾机智地掩护区委书记躲过侵华日军的追捕,被誉为抗日小英雄19457月参加八路军,后任某部六班班长,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军事技术过硬,作战机智勇敢,在一次战斗中只身俘敌10多人。先后立大功3次、小功4次,获3勇敢奖章1毛泽东奖章。他所领导的班获董存瑞练兵模范班称号。1948525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隐蔽的桥形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形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危急关头,他毫不犹豫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牺牲时年仅19岁。

董存瑞同志舍身为国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激励着千百万人为革命英勇奋战,他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为了表彰董存瑞同志,194868日,中共东北野战军第十一纵队委员会决定:追认董存瑞同志为纵队战斗英雄、模范共产党员;命名英雄生前所在部队的六连六班为“董存瑞班”。原冀热察行署决定:把“隆化中学”改名为“存瑞中学”。19509月,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又追认董存瑞同志为全国战斗英雄。19575月,朱德同志为董存瑞烈士写了“舍身为国,永垂不朽”的题词。为了永远纪念董存瑞同志,人民政府在董存瑞同志牺牲的地方,建立了“董存瑞烈士陵园”,在他的家乡怀来县南山堡,建立了“董存瑞烈士纪念馆”。

读了上述一些书籍中的记载,我的心情无比激动,眼睛不禁湿润了。这样的战斗英雄,怎能不修建烈士陵园给以纪念呢?于是,在201810月的一天,我前往怀来县南山堡,参观了董存瑞烈士纪念馆。纪念馆里,通过抗日烽火孕育英雄;英勇善战功勋卓著;热爱群众鱼水情深;舍身炸堡奉献青春;英名千古浩气长存;缅怀英烈传承精神6个部分,展示了董存瑞从一个普通的农民孩子成长为全国著名战斗英雄的历程,讲述了他短暂而又光辉的一生。怀着对烈士无比敬仰的心情,在参观董存瑞烈士纪念馆之后,我又进一步了解了烈士陵园的情况。

    一些书籍记载:“董存瑞烈士陵园” 1954年始建后曾几次扩建,现今占地9.16平方米,是全国以烈士名字命名的陵园中占地面积最大的。陵园坐北面南,依次为大门、牌楼、董存瑞塑像、董存瑞纪念碑和董存瑞墓,平面布局为中轴对称式,中央主轴线长369米,两侧有角楼等建筑。牌楼建于1961年,高7.5米,牌楼上借用了毛泽东主席当年为南京雨花台革命烈士纪念碑题写的“死难烈士万岁”这六个金色大字,象征着革命精神与山河共存。董存瑞烈士塑像掩映在苍松翠柏中,英雄身着军装,昂首挺胸,左手高擎炸药包,右手攥紧拳头,再现了董存瑞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19米高的花岗岩纪念碑,象征着董存瑞19载青春年华。碑上铭刻着朱德总司令的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 董存瑞烈士墓始建于1954年,以后多次改建,现在的烈士墓建于1975年,分为上下两部分。底层是高1米的正方形平台,平台边长为12米。平台的南东西三面都有3米宽的直角台阶,跨上7级台阶,直上平台。平台的四周是水磨石栅栏。烈士墓建在平台上,陵墓分为两部分。下边是直径高3.85米的圆柱形墓墙,上边是半径2.93米的圆形窿顶。烈士墓采用空心地基层,水砂石栅栏,花岗石砌墙,钢筋混凝地窿顶。烈士墓的正面立有一座碑,碑高3.5米,上边雕刻着一颗五星,碑心石是高1.93米、宽0.54米汉白玉,上在镌刻着“董存瑞烈士之墓”7个金色大字。在陵园的东、西侧轴线上,各矗立着一座角亭。东亭是董存瑞烈士纪念亭,建于1961年,它的外型与内部结构是仿在朝鲜的志愿军烈士陵园纪念亭。亭子中间的纪念碑,为钢筋水泥筑成,外饰白砬水磨石,正面镌刻着“董存瑞烈士永垂不朽”9个贴金大字,背面用红色小楷书记述了董存瑞烈士的英雄事迹。对面西亭为革命烈士纪念亭,结构与东亭完全相同,亭中碑上镌刻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8个贴金大字。

    了解了“董存瑞烈士陵园”之后,我想到:波罗和屯行宫到董存瑞烈士陵园,这二百多年的历史跨越,展现了我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说木兰围场与波罗和屯行宫的修建反映了康熙年间清朝开始走向兴盛,那么,董存瑞烈士陵园和董存瑞烈士纪念馆的兴建,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甘于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心中不断受到震撼,得到升华,直至今天,成为新时期“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强大动力。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2月24日“社科院专刊”家园版,有删节)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京 ICP 备 0505519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