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日期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成果 > 一般文章

赵云田 | 游览中州

作者:赵云田 发布时间:2022-10-05 字体: 打印
作者:赵云田
发布时间:2022-10-05 打印

 

 

 

 

 

 

河南省简称“豫”,古称“中州”,是我国经济文化发达的大省。几年前,应友人邀请,在一个暮春时节,我游览了该省西南部的唐河、南阳、内乡、淅川等市县,考察了古今的变化,领略了中州大地的风采,至今仍难以忘怀。

唐河清代称唐县。在古代,它是长安、洛阳通向江汉平原的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唐河还是许多名人的故乡,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冯友兰(1895—1990)就出生唐河。鉴于这些情况,我把唐河作为游览中州的第一站。

到达唐河县城的第二天上午,朋友问我想去哪里?我说:“记得清代乾隆朝有关唐河的县志中记载,唐河有八大景,分别是竹林晚翠、龟井寒泉、紫玉龙渊、泌桥飞雪、黄池映月、石摩柱天、莲花捧佛、古塔凌烟。这八大景点今天还在吗?”朋友说:“这八大景点多已踪迹全无。我们去看看龙泉禅寺吧,它是八大景中‘莲花捧佛’的所在地,历来有‘中南佛国’之称。”于是,我们乘车从唐河县城出发前往龙泉禅寺。

龙泉禅寺又名东大寺,位于唐河县湖阳镇偏东北方向9公里处。车行一个小时就到了。最先看到的是一座石牌坊,门额上有“龙泉禅寺“四字,左右对联是“木林森森南海地,石砳磊磊普陀山”。过了石牌坊,站在寺门外,放眼四望,只见群山环绕,满目青翠。朋友介绍说:这里原本古木参天,百花争艳,风景优美,有世外桃源之相。由于历遭战乱,寺院被毁,失去了往日的容貌。我随着朋友慢慢前行,建筑废墟遗址随处可见,一些石塔、砖塔、石雕、砖雕、功德碑等散落山野。朋友告诉我:早在晋朝,就有高僧在这里建立道场,聚徒阐教。朱元璋称帝后,三次下旨修缮龙泉禅寺,选派能工巧匠塑金像,彩梁柱,使得龙泉禅寺香火非常兴旺,四方进香者络绎不绝,常住僧200余人。清朝康熙年间,朝廷又动用南阳等地的民工修建了石寨,工程完工后,龙泉禅寺的气势更加雄伟。停了一会儿,朋友指着前方说:好在2000年以后,在政府的支持下,龙泉古刹恢复重建,大殿、寮房、钟楼等都已完工,现在已是晨钟暮鼓,香烟缭绕,经声佛号,阵阵入耳,成为广大信徒的道场了。顺着朋友指的方向,我拾阶而上,一座威严的大雄宝殿展现在眼前,殿前的香炉分外夺目。看到此景,我相信朋友的话:曾经闪耀着佛教文化艺术之光的龙泉禅寺,必将以新的面貌笑迎各界人士的光临。

  离开唐河,前往南阳,参观南阳市博物馆。朋友介绍说:南阳市博物馆创建于1959年,依托武侯祠,是豫西南最大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走进博物馆院内,只见古柏参天,风景秀丽。中轴线山门上镶嵌有郭沫若手书“武侯祠”三字。我们到汉画像石展厅参观。走进展厅,只见前言中写到:“所谓汉画像石,实际上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所属建筑,绝大多数为丧葬礼制性建筑,因此,本质上汉画像石是一种祭祀性丧葬艺术。”“原来是这样呀!”我仿佛才懂得汉化像石代表的是一种祭祀性丧葬艺术。

一边参观,一边听解说员讲解,我进一步明白了汉画像石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原来,汉画像石在内容上包括神话传说、典章制度、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在艺术形式上继承战国绘画古朴之风,开启魏晋风度艺术先河,奠定了中国画的基本法规和规范,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的杰出代表和文化艺术瑰宝。“那么,汉画像石为什么出现在南阳呢?”解说员回答我的提问说:“河南南阳是我国出土汉画像最多的一个地区。秦代便设南阳郡,汉代沿袭。当时是手工业、商业、农业水利灌溉比较发达的地区,而且南阳又是汉光武帝刘秀起家的地方,东汉的许多皇亲国戚、王公贵族都活动在南阳,死后葬于此地。这种经济和政治的背景,形成了南阳地区这个汉画像石艺术宝库。”

在解说员的带领下,我和朋友详细地看了许多幅具体的汉画像石。其中有一幅,右上角一个小牧童回首持鞭牵引着一头牛,在牛郎上方刻有三星相连的“牵牛星座”。左下角刻有用连线形成房子状的四颗星,就是“织女星座”。解说员说:“这一画像将牛郎织女神话形象与天文星象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充分显示出了汉代工匠那广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技艺。这些图像,有些是汉代天象观测的真实记录,具有很高的天文学价值。”

参观完博物馆,朋友告诉我:郭沫若、翦伯赞、田汉、吴冠中等名人,对南阳汉画像石都很赞赏。现在,许多文化学者出版了关于南阳汉画的研究著述。“这就是南阳汉画像石表现出来的高超艺术水平和深厚的文化价值!”朋友最后重重地强调。

内乡县衙是我游览中州的第三站。据有关记载,内乡县衙是我国唯一保存最完好的县衙,始建于元大德八年(1304),明、清两朝多有维修和扩建,现在看到的都是光绪年间的建筑物。县衙大门的楹联非常醒目:“治菊潭,一柱擎天头势重;爱骊民,十年踏地脚跟牢”。对“菊潭、郦”字我有些不解,朋友解释说:“在古代这些字都是指的内乡。”我明白了,这楹联是讲地方官的责任啊。走进大门,我和友人沿着中轴线前行,先后看到的是大堂、二堂、三堂等建筑。中轴线两侧,还有许多组四合院,几十间房屋。

大堂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5间房屋显得很宽阔。房屋的梁柱上有花鸟彩绘,姿态各异,栩栩如生。尤其是大堂的楹联“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发人深省。在知县审案暖阁的正面,立着一个屏风,上挂“明镜高悬”金字匾额。大堂的陈设令人想起当年知县官审案的情景:“这是一个多么威严的地方啊。” 二堂是处理事务的地方,主要是集中处理民事案件,同时也是大堂审案时退思休息的场所。二堂的屏门上,有“天理、国法、人情”一块匾额,还有“法行无亲,令行无故,赏疑唯重,罚疑唯轻”的对联,显示了二堂和县官的密切关系。三堂又叫做三省堂,作为父母官的知县要每日三省吾身,找到自己的不当言行,公平公正的审理案件。同时三堂也是知县平常办公议事的地方,也会用来接待上级官员,还用来处理一些涉及私密、不适合公开审理的案件。三堂与周围的厢房紧密相连,是知县与眷属的正房。三堂的的楹联是:“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看完这副楹联,朋友对我说:“这楹联有水平,把官与民、荣与辱、得与失的关系讲的多清楚啊!”

去淅川游览,朋友带我主要看了荆紫关古镇。该镇位于淅川县丹江右岸,地处豫、鄂、陕三省结合部。朋友介绍说:荆紫关古镇历史悠久,形成于唐代,兴盛于明清时期。它临着丹江航道重要码头,自古水陆并通,为南北交通要塞,至今仍有着丰厚的商业文化和绚丽的古建文化遗存。“这是中州游览的最后一站了,要好好领略一下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风采啊。”我兴奋地说。

我们从镇的南端进入,首先看到的是一座砖石结构的古关门,门楣上“荆紫关”三个大字苍劲有力。进入关门后,是一条南北走向的街道,地面铺砌着青石,平净整齐。街道两旁有许多房屋,有的呈现楼阁形式,朋友说这些房屋大多是清代建筑。他指着一所宅院为我具体介绍:“清代荆紫关民间商业建筑风格是翘檐雕饰,古色古香;房门都是木板嵌成,昼抽夜闭;房屋多是进出几层院落,两边厢房对称,有一堵两米长的封火硬山,高低错落,相互重叠。”朋友边走边说,又指着街道顺手向北一挥,“你看这条街,现在人们称它为‘清代一条街’,大体上形成于清乾隆朝中叶,全长五里,南北走向,分南中北三段。这条街房屋建筑的风格是容南北风格和自然特点为一体,所以独具特色。”

在前行的过程中,我看到街的东侧面,有一组坐东向西的建筑,很特殊,便停下来观看。朋友介绍说:这是建于清初的平浪宫。在荆紫关码头进入极盛时期,船商们组建帮会,取“风平浪静”之意,筹建了平浪宫,成为船工娱乐、集会之地。平浪宫门楣上方嵌大理石匾额,横书“平浪宫”三字。大门楼两侧各开一边门,边门外侧是钟楼和鼓楼,为四角攒尖顶,三重檐,木结构,灰色瓦,砖雕花脊,顶部安有宝珠和塔刹,上书有’风调雨顺”四字。额枋上有木雕花草,梁架做工精致,结构完好,造型优美,是荆紫关清朝的代表性建筑。

朋友还说:这条街上的古建筑群,还有山陕会馆、禹王宫、万寿宫等,我们可以慢慢地游览。我想:“是啊,这些多为清代修建的古建筑,至今保存完好,我要细细地品味,方不复这次的中州游览。”当然,我也要感谢我的朋友,多亏他是河南省著名的文史专家。

(本文原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9月30日“社科院专刊·家园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京 ICP 备 0505519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