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11月6日至10日,由中国民族史学会和广西民族研究所共同举办,中国民族史学会第三次学术研讨会在广西桂林市举行。我参加了这次会议,首次来到“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心情无比激动。
4日晨,我乘火车从北京出发,沿途经过石家庄、郑州、武汉、岳阳、长沙等站,饱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在落日的余辉中到达桂林,当地学者朋友把我接到住地安排好后,约定第二天到桂林市内看看。
5日早饭后,朋友带我到市内走走。在一条临江的马路便道上,有一块路牌,上面蓝底白字“滨江路”三个大字分外耀眼。顺着路牌向远处望,只见马路两旁树木葱茏,遮住了蓝天,马路上汽车稀少,只有几辆自行车缓缓前行。再抬头仰望,树木枝叶繁茂,相互交错,微风吹过,有如金色丝线的阳光在枝叶中穿梭,令人称奇。我问朋友:这是什么树,能遮天蔽日,仿佛还有香气?朋友解释说:这种树名叫香樟树,属常绿大乔木,最高能长到10米至55米,直径可达3米,树冠广展,枝叶茂密,气势雄伟,四季常青,是我国南方城市优良的绿化树、行道树。朋友还介绍说:这条滨江路位于桂林市秀峰区,是桂林市区一条著名的地标性街道,因位于漓江畔而闻名全市。我不由得感叹:难怪这么有特色呢。
在别有韵味的环境里,我们慢慢地前行,享受着桂林街道的美丽风光。朋友向我介绍了桂林市的有关情况。桂林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地形为西部、北部及东南部高,中部较低。市区东西两侧为低山丘陵地形,南北两端为低缓的丘陵。中部为典型的岩溶地貌,峰奇水美,呈现为岩溶峰林及地势开阔平坦的孤峰平原和河谷阶地。桂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气候条件十分优越,唐代诗人杜甫以“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赞誉桂林的气候。“为什么人称’桂林山水甲天下’呢?”我乘机问。朋友解释说:桂林山水以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著称,这种地貌形成了众多的奇山异水,以其秀丽、险峻、奇特而闻名于世。所以从整体山水景观看,在全国是首屈一指的。“那为什么又说’阳朔山水甲桂林’呢?”我接着又问。“阳朔山水以其独特的漓江山水、田园风光而著称,山清水秀,洞奇石美而闻名。”朋友回答后,又开玩笑地说:“你知道的还不少呢。”“哪里,我就不知道桂林的名称起于何时?”朋友见我的态度很认真,又给我讲起了桂林的历史。原来, 春秋战国时期,岭南称百越之地,桂林属百越的一部分。公元前214年,秦王朝征服百越,在岭南设置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桂林”之名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其《海内南经》中有“桂林八树考诸典籍,在番隅东”的记载。总之,“桂林”之名,始于秦代,桂林郡因当地盛产玉桂而成名。秦始皇开凿灵渠,沟通湘、漓二水后,桂林便成为“南连海域,北达中原”的重镇。秦始皇统一岭南后,桂林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地位越来越突显,桂林之名也逐渐为世人所知。
和朋友的桂林市内行,增长了不少见识。当天下午,会务组发来了相关资料,我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认真地阅读这些资料。从中可知,参加这次研讨会的共有84位代表,来自15个省区,包括汉、壮、回、藏、苗、瑶、侗、白、蒙古、哈萨克、畲等11种民族成分。他们多数为中年专家,也有年过花甲的老教授和10余位青年学者,提供了论文60余篇。
6日上午,大会举行了开幕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张声震顾问、自治区民委余达佳主任向大会作了报告,自治区审计署覃立勋审计长也讲了话。他们的报告和讲话系统而深刻阐述了自治区的民族情况,为研讨会增加了许多新的现实内容。中国民族史学会副理事长,国家民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刘先照在开幕式上的致词,使与会者更加明确了这次研讨会的主题 。
6日下午至8日,用两天半的时间,研讨会分四组进行了讨论,最后举行了闭幕式。从四组发言人的总结报告中可以看出,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研讨会对中国历代的民族政策问题进行了认真而热烈的讨论。会 上 ,大家 围绕 中心议题,以 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既总结了历 史经验 , 又联系了当前 实际,从而深化了对 历史上民族政策的认识。广西壮族自治区有关部门领导介绍的广西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和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的新情况、新问题,使与会者在理解历史上的民族政策问题上,得到 了很多启发 。 大家一致认为,对历史上民族政策的研究,不仅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有重要 的现实意义。因为历史往往是现实的一面镜子,考察历史上民族政策的重要参考价值,并可为预 测未来提供有益的借鉴。中国的民族政策历史悠久,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情况复杂,需要集思广益,多方面地进行深入研究 。
9日早饭后,会议进行到实地考察阶段。我们首先游览了象鼻山公园。我一边走一边听朋友介绍。象鼻山公园地处桂林市中心的漓江与桃花江汇流处,园内自然山水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美不胜收。其山形酷似一头驻足漓江边临流饮水的大象,栩栩如生,引人入胜,被人们美誉为桂林市的城徽。山体前部的水月洞,弯如满月,穿透山体,清碧的江水从洞中穿鼻而过,洞影倒映江面,构成“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的奇异景观。来到山顶,顿时感到神清气爽,极目远眺,桂林山城美景尽收眼底,我不由得大声喊道:“太美了!”
9日下午,我们乘船顺漓江而下前往阳朔。朋友告诉我:漓江是珠江流域西江支流桂江上游河段的通称,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传统意义上的漓江,起点为兴安县溶江镇灵渠口,终点为平乐三江口。从桂林至阳朔约83公里漓江河段,是漓江精华,人们不仅能感受到漓江风光的山青、水秀、洞奇、石美,还能看到深潭、险滩、流泉、飞瀑的佳景,是岩溶地形发育典型、丰富和集中地带,集中了桂林山水的精华,令人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之感。迎着船上的习习微风,在大家的欢笑声中,在太阳西斜的时候,游船稳稳地停靠在阳朔码头,人们有序地走上了河岸。“啊,阳朔,桂林之行的最后一站。”我不禁有些感慨。朋友看我的激动神情,脸上露出理解的笑容。
10日全天,我们参加了阳朔县相关民族活动。朋友告诉我:阳朔县有汉族、壮族、瑶族、回族、苗族、藏族、侗族、朝鲜族、土家族、满族、白族等十一个民族。这些民族除节日外,平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便是擅长对山歌。不论婚丧嫁娶,还是逢年过节,每每摆起歌台,一比高低,直至通宵达旦仍不肯散去。听朋友介绍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电影《刘三姐》的故事。《刘三姐》是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戏曲片,在1960年2月上映 。该片根据广西民间传说改编,讲述了歌仙刘三姐因爱唱山歌而遭到地主的陷害,无处安身,在漓江上漂泊,后被老渔夫和儿子阿牛收留,用山歌反抗地主的故事 。1960年,该片获得第二届《大众电影》百花奖音乐奖。可能会议组织者很了解大家的心情,特意安排参会人员参观了《刘三姐》拍摄场景中的那棵大树,时间过去三十多年了,那棵大树仍然长得郁郁葱葱。不仅如此,在这棵大树下,当地政府的有关部门还安排了“对唱山歌”的文艺演出,使大家真切的感受到了阳朔县各族人民平日的文艺活动。
当我离开阳朔的时候,这场具有特色的文艺演出仍然在我的脑海中回荡,
那激越高昂、悠扬动听、深沉委婉、闲适洒脱、极富特色的歌声,使我对桂林的中国民族史研讨会印象更加深刻。(原文刊登《中国社会科学报》2025年1月7日《社科院专刊家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