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日期
今年7月12日,是瞿同祖先生105周年的诞辰,为纪念这位享誉海内外的法律史大家,共同推进近代法律史的学术研究,“第一届近代法律史论坛暨纪念瞿同祖先生诞辰105周年学术研讨会”于2015年7月12、13日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主办,该所法律史研究群承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上海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等相关院校与科研机构的四十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近年来,近代法律史研究渐成近代史学术研究的热点,新著迭出,但也存在诸多不足,如缺乏相关学科的有效对话。本次会议旨在为相关学科搭建对话与交流的平台。从参会学者的学科背景而言,有史学、法学、政治学、文学等,其中史学、法学居多。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副所长汪朝光研究员在开幕致辞中指出,瞿老为法律史研究的前辈大家,生前在近代史研究所工作了三十余年,为研究所留下了丰厚的学术遗产,值得传承与发扬,由本所青年学者组成的法律史研究群就是这种传承与发扬的体现,为此,非常鼓励、支持由法律史研究群发起、组织的多学科对话与交流。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法律史学会原会长韩延龙研究员在致辞中,简要回顾了法律史学科的发展历程,特别指出瞿老在这一历程的突出贡献,韩先生认为,由史学机构发起、组织,史学与法学相关学者共同参与的法律史论坛,这是第一次,希望以后继续开展下去。作为瞿老家属代表,瞿泽祁先生在开幕式上讲述了其与父亲生前共同生活的许多往事,认为父亲的一生奉献给了学术事业,也是爱国的。
本次研讨会主要围绕以下六项议题展开:一、传统法律及其近代变革。涉及清代民事裁判变更、清代州县衙门的分房与串房、清代公羊学与晚清变法、清末民初立法和司法中的一田两主习惯、民国法律与诉讼中的“异姓承嗣”等论题。二、以人物为视角探讨近代法律史。包括近代法律名人伍廷芳、沈钧儒、瞿同祖等,并对晚清灾荒中的妇女拐卖、民国时期北京大学法学共同体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三、中外关系视野中的法律史。包括收回法权与基层司法改革、法政留学生与清末民初制宪运动、一战期间北京政府划定行军区域的相关国际法问题、清末浙江湖州府学与美南监理会争地案的交涉与审判、民国法律名校朝阳大学的罗马法教育等。四、社会文化与理论反思。涉及传统中国的“讼师恶报”话语及其法律文化分析、清末冲击宁波审判厅风波的社会分析、民国初年北京陈绳被害案的新闻追踪与文化观察、法律史研究中的“向前看”和“向后看”问题、对瞿同祖具有结构功能倾向的法律史研究方式的思考等。五、革命根据地的司法与政制。探讨了陕甘宁边区的三三制、政治体制的构建与转变、司法的理念与实践,以及著名的“黄克功逼婚杀人案”等。六、政治、法律与司法建设。讨论了民国司法中的立宪派与辛亥派、国民政府时期的《监督慈善团体法》、20世纪40年代的地方实验法院等。
此外,与会学者还就当前司法档案的开放与利用、法律史研究中的问题意识与选题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附会议议程如下:
研讨会议程
每场讨论会,报告人、评论人发言时间不超过5分钟,其余为自由讨论时间,讨论人每次发言不超过4分钟,请主持人把握好时间。
7月12日
开幕式 时 间:09:00-09:30 主持人:李在全 致辞人:汪朝光(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副所长) 韩延龙(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法律史学会原会长) 瞿泽祁(瞿同祖先生家属代表) |
09:30-09:40 合影
09:40-10:00 茶叙
第一场讨论 主 题:传统法律及其近代变革 时 间:10:00-12:00 |
|||
主持人 |
报告人 |
题 目 |
评论人 |
唐仕春 |
汪世荣 |
清朝民事裁判变更及对其确定性的影响 |
吴佩林 |
吴佩林 |
有序与无序之间:清代州县衙门的分房与串房 |
陈 煜 |
|
陈 煜 |
清代公羊学与晚清变法 |
陈云朝 |
|
陈云朝 |
民法近代化过程中的一田两主习惯 |
杜正贞 |
|
杜正贞 |
民国法律、诉讼和社会语境下的“习惯” |
汪世荣 |
午餐 午休
第二场讨论 主 题:人物视角与法律史研究 时 间:14:00-15:40 |
|||
主持人 |
报告人 |
题 目 |
评论人 |
张 生 |
赵晓华 |
晚清灾荒中的妇女拐卖及法律惩处 |
李欣荣 |
李欣荣 |
1906年伍廷芳提出诉讼新法的理想与冲突 |
杨 瑞 |
|
杨 瑞 |
北京大学法学共同体之生成与变化(1917—1932) |
刘练军 |
|
刘练军 |
“鞭挞先从己一身”:沈钧儒在人民司法创建中的角色片论 |
潘 波 |
|
潘 波 |
历史细节中的有法不依:读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 |
赵晓华 |
15:40-16:00 茶叙
第三场讨论 主 题:中外关系视野中的法律史 时 间:16:00-17:40 |
|||
主持人 |
报告人 |
题 目 |
评论人 |
邱志红 |
唐仕春 |
清末北洋时期收回法权与基层司法制度改革 |
饶传平 |
饶传平 |
学术、思想与政治:法政留学生与清末民初的制宪运动 |
侯中军 |
|
侯中军 |
中国与一战:北京政府划定行军区域的相关国际法问题 |
杨卫华 |
|
杨卫华 |
中美博弈、官绅离合与涉外司法 |
汪 强 |
|
汪 强 |
朝阳大学的罗马法教育 |
唐仕春 |
7月13日
第四场讨论 主 题:社会文化与理论反思 时 间:08:30-10:10 |
|||
主持人 |
报告人 |
题 目 |
评论人 |
侯中军 |
尤陈俊 |
“讼师恶报”的话语模式及其法律文化背景 |
张立程 |
张立程 |
民意、官威与法理:清末冲击宁波审判厅风波 |
宋 雪 |
|
宋 雪 |
刑事案件的新闻追踪与文化观察:以民初北京陈绳被害案为例 |
孙家红 |
|
孙家红 |
从近代到现代:如是我观,中国法律史 |
邓建鹏 |
|
邓建鹏 |
假设、立场与功能进路的困境 |
尤陈俊 |
10:10-10:30 茶叙
第五场讨论 主 题:革命根据地的司法与政制 时 间:10:30-12:00 |
|||
主持人 |
报告人 |
题 目 |
评论人 |
侯欣一 |
胡永恒 |
司法半独立:陕甘宁边区司法的形态、理念与实践 |
黄东海 |
黄东海 |
变迁视角下的陕甘宁边区司法 |
刘全娥 |
|
刘全娥 |
关于“黄克功逼婚杀人案”的三种叙事 |
韩 伟 |
|
韩 伟 |
设计民主:延安时期三三制的实际 |
董 佳 |
|
董 佳 |
抗战时期根据地政体的构建与转变 |
胡永恒 |
午餐 午休
第六场讨论 主 题:政治、法律与司法建设 时 间:14:00-15:40 |
|||
主持人 |
报告人 |
题 目 |
评论人 |
李启成 |
付海晏 |
晚清贻谷垦务案研究 |
江照信 |
江照信 |
民国没有反沈派:立宪派司法与辛亥派司法 |
曾桂林 |
|
曾桂林 |
南京国民政府《监督慈善团体法》述评 |
刘昕杰 |
|
刘昕杰 |
实验法院:近代中国司法改革的一次地方试点 |
刘 忠 |
|
刘 忠 |
政治性与司法技术之间:法院院长选任的复合二元结构 |
付海晏 |
15:40-16:00 茶叙
闭幕式 时 间:16:00-17:40 主持人:胡永恒 圆桌讨论 |
参会人员名单
(按姓氏拼音首字母顺序排序)
姓 名 |
单 位 |
陈 颐 |
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 |
陈 煜 |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 |
陈云朝 |
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 |
邓建鹏 |
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 |
董 佳 |
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 |
杜正贞 |
浙江大学历史系 |
付海晏 |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韩 伟 |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法政研究所 |
韩延龙 |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
侯欣一 |
南开大学法学院 |
侯中军 |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
户华为 |
光明日报社理论部 |
胡永恒 |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
黄东海 |
北京邮电大学法律系 |
江照信 |
山东大学法学院 |
李启成 |
北京大学法学院 |
李欣荣 |
中山大学历史系 |
李在全 |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
刘大胜 |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
刘练军 |
杭州师范大学法学院 |
刘全娥 |
西北政法大学 |
刘昕杰 |
四川大学法学院/四川省政府法制办公室 |
刘 忠 |
同济大学法学院 |
潘 波 |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 |
邱志红 |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
瞿泽祁 |
瞿同祖先生家属代表 |
饶传平 |
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 |
宋 雪 |
北京大学中文系 |
孙家红 |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
唐仕春 |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
汪朝光 |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
汪 强 |
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
汪世荣 |
西北政法大学 |
吴佩林 |
西华师范大学 |
杨 瑞 |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杨卫华 |
上海大学历史系 |
尤陈俊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
曾桂林 |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张立程 |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张 生 |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
张 垚 |
人民日报社理论部 |
赵晓华 |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