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日期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栏目 > 国情调研

申国昌著《抗战时期区域教育研究:以山西为个案》出版

来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发布时间:2014-11-05 字体: 打印
来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发布时间:2014-11-05 打印

书名:抗战时期区域教育研究:以山西为个案

A Study on Regional Education During the Period of Anti-Japanese War —— A Case Study of Shanxi

丛书名:中国社会科学博士后文库

图书作者:申国昌 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10月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研究区域教育史的力作,以抗日战争时期具有典型性特征的山西为例,主要探究了抗战时期区域教育复杂化格局的综合动因,深入考察了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国民党主持下的国统区教育、日伪统治下的奴化教育以及这三种教育之间的交锋与博弈,最后总结了抗战时期区域教育复杂化的主要特征及其历史影响。

 

作者简介

 

申国昌,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目录

 

导 论/1

第一章 战时区域教育复杂化格局形成的综合动因/17

  第一节 抗战前山西的生态环境及文教状况/18

    一、抗战期间山西的生态环境/18

    二、抗战前山西教育状况/21

  第二节 日伪对山西社会生态与教育环境的破坏/30

    一、日伪对民众生命与财产的掠夺与破坏/31

    二、日伪对山西文化教育资源的破坏/35

    三、日伪对山西社会环境的破坏/38

  第三节 权力博弈与军事争战在教育中的反映/40

    一、权力博弈需要教育辅助/41

    二、军事争战激化教育博弈/43

第二章 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教育/45

  第一节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教育/45

    一、晋察冀边区文化教育概览/46

    二、晋察冀边区教育机构与政策/49

    三、初等教育:多种形式并存的培养机制/51

    四、中等教育:容含干部培训与普通教育/86

    五、高等教育:培育抗日救亡干部的摇篮/102

    六、教师教育:以短期师资培训为主体/105

    七、干部教育:寄居于普通与高等教育之中/109

    八、社会教育:以识字教育与政治宣传为主/120

  第二节 晋绥抗日根据地教育/142

    一、方针政策:导引边区教育发展的指针/143

    二、多元格局:多种形式并存的初等教育/144

    三、双重使命:容含培训干部的中等教育/167

    四、干部摇篮:以抗日救亡为主导的高等教育/176

    五、以应急需:以短期培训为主的教师教育/178

    六、借船渡海:寄居于普通教育中的干部教育/183

    七、以教促政:识字与宣传并重的社会教育/188

  第三节 革命根据地教育发展的特点/207

    一、战斗性:各类教育围绕抗战救国中心工作/208

    二、政治性:政治动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保障/209

    三、实践性: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原则/209

    四、普及性:全力实现各类教育的大众化/210

    五、群众性:教学内容由群众自己来决定/211

    六、经济性: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办教育/212

    七、创造性:在教育实践中探索与创新/213

第三章 阎锡山退守中的晋西教育/215

  第一节 阎锡山的战时教育理念:“种子”教育/216

    一、“种子”教育理念/216

    二、“内外夹攻”的教育法/219

  第二节 晋西干部教育:“洪炉训练”/221

    一、“洪炉训练”的背景与内涵/221

    二、干部教育对象:二战区军政各级官员/224

    三、干部教育内容:维系统治的说教/226

    四、干部教育活动:以集中培训与训话为主/229

  第三节 退守中维系的晋西基础教育/232

    一、全力维系的晋西初等教育/233

    二、迁徙中重建的晋西中等教育/242

  第四节 迁徙中维持的高等教育/253

    一、民族革命大学:培养抗战干部的基地/253

    二、山西大学:在艰苦环境中维持/265

  第五节 阎锡山在晋西实施的社会教育/273

    一、民众教育:以村政教育为核心/273

    二、抗战教育:适应战争形势需要/276

    三、国难教育:激发民众的爱国情感/279

    四、“克难运动”:俭朴的军民生活教育/280

    五、军事教育:动员民众参与抗战/283

    六、社教机构:二战区文化抗敌协会/285

第四章 日伪统治下的奴化教育/287

  第一节 日伪统治下的奴化教育机构与政策/287

    一、日伪山西奴化教育机构/287

    二、日伪在山西实施奴化教育方针政策/291

  第二节 日伪在山西的奴化基础教育/295

    一、日伪奴化基础教育概况/295

    二、日伪在山西实施的奴化基础教育活动/301

    三、日伪实施奴化基础教育的特点/308

  第三节 日伪在山西的奴化高等教育/313

    一、日伪山西奴化高等教育概况/313

    二、个案:桐旭医学专科学校/316

  第四节 日伪在山西的奴化教师教育/320

    一、日伪奴化师范教育/320

    二、日伪暑期教师讲习会/327

    三、个案:长治师范学校/331

  第五节 日伪在山西的奴化职业教育/333

    一、日伪奴化职业教育概况/333

    二、日伪开展的农事教育/335

    三、日伪新民职业学校/338

  第六节 日伪在山西的奴化社会教育/339

    一、日伪奴化社会教育机构/340

    二、日伪奴化社会教育内容/347

    三、日伪奴化社会教育活动/350

    四、伪山西省立新民教育馆/352

    五、日伪奴化社会教育的特点/358

    六、日伪统治下山西的社会风气/361

  第七节 山西奴化留学教育/363

    一、派遣留日学生/363

    二、选派教员赴日观光/366

第五章 三种教育之间的交锋与博弈/368

  第一节 共产党领导下根据地教育的抗日反阎活动/368

    一、共产党领导下的反奴化教育运动/369

    二、根据地教育对阎统区教育的反破坏与反排斥/377

  第二节 阎锡山退守中晋西教育的抗日反共活动/381

    一、晋西教育与奴化教育的交锋与博弈/382

    二、晋西教育与根据地教育的交锋与博弈/385

  第三节 日本统治下沦陷区奴化教育的拒共反阎活动/387

    一、日本侵略者对根据地教育的排斥与破坏/388

    二、日本侵略者对阎锡山原有教育的破坏/394

第六章 抗战时期区域教育格局复杂化的特点及影响/398

  第一节 抗战时期区域教育格局的特点/398

    一、抗战时期区域教育大多呈现出复杂化格局/398

    二、战时区域内各种教育之间存在着交锋与博弈/400

    三、战时区域教育的博弈借助于政治与军事力量/403

    四、正义教育与民心教育注定成为最终的胜利者/405

  第二节 抗战时期区域教育复杂化格局的影响/406

    一、战时区域教育格局破坏了原有的教育生态平衡/407

    二、战时区域教育格局扰乱了中国百姓平静的心理/409

    三、战时区域教育格局对后来中国教育的影响/410

结 语/414

参考文献/419

索 引/429

后 记/434

 

 

图表目录

表1-1 1936年晋奉鲁三省初等教育发展概况/22

表1-2 1937年和1942年晋川秦三省小学校数与入学儿童数比较表/23

表1-3 1931—1934年山西大学岁入经费总额及国省库款额增减表/26

表1-4 1937年晋鲁秦社会教育情况比较表/30

表2-1 1942年晋察冀边区某县整理小学后节约经费表/59

表2-2 1942年晋察冀边区山西境内部分县被评为模范教师者花名表/66

表2-3 1944年晋察冀边区北岳区高小课程比重表/68

表2-4 1944年晋察冀边区北岳区初小课程比重表/68

表2-5 1938年晋察冀边区小学教学科目及每周教学时间表/71

表2-6 1942年晋察冀边区初小课程进度表/72

表2-7 1942年晋察冀边区高小课程进度表/72

表2-8 1943年晋察冀革命根据地完小半日制日课表/74

表2-9 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中学一览表/87

表2-10 1940年整理中学前边区第四中学学生结构表/91

表2-11 1941年颁布《中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各科比例/92

表2-12 1939—1942年晋察冀边区中学课程比例变化表/93

表2-13 晋察冀边区师范学校每周教学与实习课时表/108

表2-14 晋察冀边区短期师范学校每周教学时数表/108

表2-15 1941年雁北部分县冬学发展情况表/136

表2-16 1942年北岳区冬学运动群众识字情况表/137

表2-17 1941年冬精简小学教育前后各项指标对照表/146

表2-18 1941年晋西北行署规定各类小学经费支配标准/151

表2-19 1941年晋西北行政公署教育处颁布的小学课程及每周教学时数表/154

表2-20 1940年晋西北革命根据地21个县小学教师数、学生数情况表/156

表2-21 1940年晋西北革命根据地16县小学教师构成表/157

表2-22 1940年晋西北各县每村拥有小学数/164

表2-23 抗战与晋西事变前后晋西北四县学校数与学生数变化表/165

表2-24 晋绥边区1941年初中各学期每周教学科目及时间表/173

表2-25 1940年晋西北行政公署干部教育成分表/185

表2-26 1940年晋西北行政公署县级以上干部文化程度表/186

表2-27 1940年晋西北各县冬学数及学员数统计表/196

表2-28 1940年保德县冬学学员入学数、应入学数、经常到校人数比较表/197

表2-29 1940年冬学教员数目统计表/198

表2-30 1940年保德县冬学学员入学与经常到校情况表/201

表2-31 1940年冬晋西北社会教育机构设立情况/206

表3-1 1937—1939年山西省初等教育发展情况表/235

表3-2 抗战时期晋西小学课程及周课时安排表/237

表4-1 1939—1942年日伪在山西沦陷区开办小学教育情况/296

表4-2 1940年太原市城区日伪小学校一览表/297

表4-3 1941年晋西北11县日伪设立新民学校情况表/298

表4-4 抗战时期在山西沦陷区设立的日本学校/300

表4-5 山西省1944年度上学期青少年团统计表/306

表4-6 山西省1944年各级学校学生勤劳服务状况统计表/307

表4-7 1942年与1934年太原市中小学教育经费比较表/311

表4-8 1940—1942年晋西北各县日伪奴化学校数、教员数、学生数变化表/312

表4-9 1942年伪山西省立桐旭医学专科学校基本情况表/317

表4-10 1942年伪山西省立桐旭医学专科学校教职员状况统计表/320

表4-11 日伪统治时期师范学校教学科目及每学期周学时数表/323

表4-12 1940—1942年伪山西省立师范学校教员与学生统计表/325

表4-13 1941年伪山西省社会教育机构统计表/342

表4-14 1945年伪山西省奴化社会教育机构统计表/343

表4-15 1941年伪山西省立通俗书报社阅览人数统计表/344

表4-16 1941—1942年伪山西省立新民教育馆参观人数统计表/355

表4-17 1941年伪山西省立新民教育馆附设日语学校学生职业统计表/357

表4-18 伪山西省发给留日学生公费生费用数目表/364

表5-1 1943年晋察冀边区晋北各县抗日小学统计表/372

表5-2 1940—1942年晋西北两县日伪奴化学校师生变化表/374

表5-3 1941年—1942年2月晋察冀边区部分县初小学校数与学生数变化表/389

表5-4 1941年7月—1942年春晋察冀边区部分县教师情况变化表/391

表5-5 1940年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校舍遭受日伪破坏情况/392

表5-6 抗战期间晋察冀边区各县小学财产损失表/392

表6-1 1935—1940年全国小学校数、学生数及经费数统计表/411

图2-1 晋察冀边区县区教宣联席会组织系统示意图/122

 

序言(马敏)

 

摘要

 

抗战时期由于日本对我国发动侵略战争并建立了各级伪政权,同时大肆推行奴化教育,我国区域教育出现复杂化格局。而山西又是呈现这种复杂化格局的典型代表,主要教育类型有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教育、阎锡山退守中的晋西教育、日伪统治下的奴化教育。三种教育在交锋与博弈过程中,分别依据自身的优势来扩大影响。日伪奴化教育,以军事为依托,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来武力征服教育界人士及广大群众,强制我国人民被动接受奴化教育;阎锡山的晋西教育,以政治为优势,借助其长期统治山西形成的政治优势和在民众中的影响力来兴办国难教育;根据地教育,则以民意为基础,坚持走群众路线,赢得广大人民的拥护,从而实施革命教育。因而,区域教育出现了各种教育之间相互交锋与彼此博弈的复杂格局。

 

本书试图运用美国政治社会学家丹尼斯?朗(Dennis H.Wrong)关于权力与权威的相关理论、约翰?纳什(John Nash)的非合作博弈理论、格若赫姆?罗珀(Graham Romp)的动态博弈和重复博弈理论,来分析抗战时期山西教育格局复杂化的综合动因。三种教育的主办者均是为了在广大民众中获取自己的权力,只是日本侵略者运用的手段是强制性权威,阎锡山使用的是诱导性权威,而共产党采用的是合法性权威,因此,革命根据地教育注定是要最终取胜的。另外,还从地形地貌的多样化和复杂性、民国早期的教育基础、日本对原有教育的破坏、权力的博弈与军事争战在教育中的反映等角度,分析抗战时期区域教育格局复杂化的综合动因。

 

本书采用史料分析法、口述史学法、计量史学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抗战时期出现在山西境内的三种教育的办学实况进行生动、真实的展现。首先,研究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教育。主要以晋绥、晋察冀根据地的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教师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等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来生动再现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共产党领导下山西农村教育的发展情况,并总结根据地教育的主要特点。其次,研究阎锡山退守中的晋西教育。重点研究太原沦陷后,阎锡山退守晋西,在这块“统治地盘还不到山西总面积八分之一”的“小小的弹丸统治范围内享受着日本侵入山西前他曾竭力想得到而又没有得到的独裁专制权”。为此,他苦苦经营晋西这块贫瘠山地,力求通过人为的努力,来改变其穷途末路的命运。为了实施其“洪炉训练”计划和实践其“种谷”教育理念,在晋西兴办干部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社会教育等,尽管条件简陋,但也收到了一定的教育效果,诸如民族革命大学、洪炉训练基地、克难坡中小学等,从而成为当时山西境内的一股不容忽视的教育力量。最后,挖掘日伪统治下沦陷区的奴化教育。从日伪奴化教育的本旨、奴化教育政策、奴化教育内容、师资来源、课程设置以及日伪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教师教育、职业教育、社会教育、留学教育的实施情况进行初步探究,力求达到对当时教育的“原生态”研究,进而从中总结出日伪奴化教育的性质、特点以及对山西社会的负面影响。

 

运用复杂学理论和博弈论来分析三种教育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其相互交锋与彼此博弈,其中根据地教育与晋西教育遥相呼应,在合作多于排斥的情况下,共同抗拒日伪沦陷区奴化教育。对奴化教育的反抗,成为发展根据地教育与晋西教育的潜在动力,加速了简陋条件下这两种教育的发展。如果说1940年前根据地教育与晋西教育是以合作为主的话,那么,抗战后期山西境内的两种教育处于较量与博弈之中,最后以根据地教育的取胜而告终。

 

最后,本书总结了抗战时期区域教育格局复杂化的特点及其影响。研究的重点是抗战时期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教育、国统区教育、日伪统治下的奴化教育。研究的难点是运用博弈论和复杂学理论去分析三种教育的复杂关系,抛开政治因素仅从教育内部找出根据地教育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在机理,进而从中探索适合当今中西部农村教育发展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抗战时期 区域教育 根据地教育 国统区教育 奴化教育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Japan launched the invasion war in China,established a puppet government at all levels and wantonly implemented slavery education,which resulted in complicate pattern shaping in China’s regional education.Shanxi was the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this complicated pattern.Its main educational types were education of base areas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the Jin West education under Yen Hsi-shan’s withdraw and the slavery education under the rule of puppet government.In the process of clash and game,those three types of education respectively extended their influence in accordance with its own advantages.The slavery education,on the basis of military,coquetted educators and the masses with strong military strength and compelled our people to accept the slavery education passively.Yen Hsi-shan’s Jin West education,which based on politics advantage,initiated national calamity education with its political advantage and the influence in people under its long reign of Shanxi.Education of base area,taked public opinion as foundation,adhered to the mass line,gained the masses of people’s support,thus implemented the revolution education.Therefore,the complex pattern appeared in the regional education under clash and game among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

 

This book attempts to apply the power and authority related theory of Dennis H.Wrong,non-cooperative game theory of John Nash,and the dynamic games and repeated game theory of Graham Romp,who are American political sociologists,to analyze comprehensive drivers of Shanxi’s education pattern complication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All those three types of education sponsors all tried to get his power in the general,but they used different means.The Japanese aggressors used mandatory authority,Yen Hsi-shan’s government used the inductive authority,while the communist party used the legitimacy authority.Therefore the revolutionary base education was doomed to win at last.In addition,this book also analyzes comprehensive drivers of Shanxi’s education pattern complication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from the diversity and complexity of the landform,the education foundation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republic,the destruction of the original education caused by Japan,the reflection of power game and military war in education,and so on.

 

Through analyzing historical materials,oral history method,measuring historiography method,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other methods,this paper makes a vivid and live show of three types of education’s situation appearing in Shanxi province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Firstly,it researches the revolutionary base education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It mainly takes the elementary education,secondary education,higher education,teacher education,cadre education and social education in Jin-Sui and Jin-Cha-Ji base area as the research objects.It vividly represents the rur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Shanxi province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in 1930s by a lot of first-hand materials,and summarize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education base areas.Secondly,it researches Jin West education under Yen Hsi-shan’s.The key research point is after Taiyuan’s fall and Yen Hsi-shan’s withdraw after Jin West,“in this rule area which was less than one eighth of Shanxi total site,he enjoyed the dictatorial right which he had tried to want to get but hadn’t get before Japanese invading Shanxi but in this small projectile rule range”.Therefore,he has endeavored to build Jin West such the barren hill land and strived to change its extremity of destiny through artificial efforts.In order to implement its “melting pot” plan and practice its “seeding valley”education concept,he initiated basic education ,cadres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and social education in the Jin West area.Although the condition was simple and crude,it received some education effect,such as national revolutionary university,the melting pot training base,gram difficult slope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which became an unignorable educational strength in Shanxi province at that time.Finally,this paper researches the slavery education in the Japanese-occupied areas under the rule of the puppet government.It makes a preliminary study from the slavery education’s main purpose,policy,content,teachers,curriculum sett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puppet basic education,higher education puppet,teacher education,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social education,study abroad education to,strive to achieve the research of original education at that time.Furthermore,this paper concludes the puppet slavery education’s properties,characteristics and the negative influence in Shanxi society.

 

This book uses complexity theory and game theory to analyze the complex relation of the three types of education and the clash and game with each other,including the base area education and Jin West education from afar.Under the situation of cooperation than exclusive circumstance,they jointly resisted the puppet slavery education in the Japanese-occupied areas.The revolt to slavery education became underlying dynamic of the base area education and Jin West education,accelerating their development under the simple and crude condition.If before 1940 years the base area education and Jin West education gave priority to cooperation,thus in the later period of Anti-Japanese War in Shanxi province these two types of education were in competition with game,ending in the win of base area education.

 

Finally,this book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complicated regional education pattern during Anti-Japanese War. Its key point is the base area education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the boosting education and the slavery education under the puppet government. The difficult point is to use the game theory and the complex theory to analyze the complicated relationship among three kinds of education,aside from political factors only from education’s inner part to find base of education find the vitality inner mechanism of the base area education,and then explore a realistic paths for today’s Midwest rur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Keywords: The Period Of Anti-Japanese War; Regional Education; The Anti-Japanese Base Areas Education; The Kuomintang Areas Education; The Enslaving Education

 

参考文献

一、报纸期刊

1.北平军调部中共代表团:《解放》,1946年创刊。

2.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阵中日报》,1938年创刊。

3.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壶口》,1939年创刊。

4.国民党中宣部:《中央日报》,1928年创刊。

5.晋察冀边委会:《晋察冀日报》,1938年创刊。

6.晋察冀边区教育处:《边区教育》,1939年创刊。

7.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边区往来》,1940年创刊。

8.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教育阵地》,1943年创刊。

9.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抗敌报》,1938年创刊。

10.晋察冀解放区:《北方文化》,1946年创刊。

11.晋西北行政公署:《行政导报》,1940年创刊。

12.日伪新民会:《新民报》,1938年创刊。

13.伪华北政务委员会:《教育时报》,1938年创刊。

14.上海申报馆:《申报》,1872年创刊。

15.商务印书馆:《东方杂志》,1905年创刊。

16.商务印书馆:《教育杂志》,1909年创刊。

17.山西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山西文史资料》,1961年创刊。

18.台北山西同乡会:《山西文献》,1973年创刊。

19.太原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太原文史资料》,1984年创刊。

20.新教育共进社:《新教育》,1919年创刊。

21.中共晋西区党委:《抗战日报》,1940年创刊。

22.中共中央长江局:《新华日报》,1938年创刊。

23.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新中华报》,1937年创刊。

24.中国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扫荡报》(重庆),1940年创刊。

25.中华民国教育部:《教育公报》,1914年创刊。

26.中华书局:《中华教育界》,1912年创刊。

27.中华职业教育社:《教育与职业》,1917年创刊。

 

二、文献史料

1.并州学院校史编委会编:《并州学院一览》,并州学院1933年编印。

2.李江编:《阎伯川先生政治思想之体系》,民族革命出版社1939年版。

3.刘克编:《抗战中的阎伯川将军》,学习社、复兴日报社1944年编印。

4.民国川至中学校史编纂委员会编:《川至中学校史》,川至中学校史编委会1921年编印。

5.山西村政处编:《山西村政汇编》(1—8),晋新书社1928年版。

6.山西民训联席会议编:《阎主任升降旗训话》,民族革命出版社1937年版。

7.山西省教育厅编:《教育部督学视察山西省教育报告》,山西省教育厅1933年编印。

8.山西省教育厅编:《十年来之山西义务教育》,晋新书社1929年版。

9.山西省普训干部及民众指导委员会编:《会长训话辑要》,1944年编印。

10.山西省政府秘书处编:《阎伯川先生与山西政治的客观记述》,现代化编译社1946年版。

11.山西省政府统计处编:《山西省第十次教育统计》,山西省政府统计处1930年编印。

12.太原民族革命社编:《阎伯川先生最近言论集》,阵中日报社1938年编印。

13.太原绥靖公署主任办公处编:《阎伯川先生言论辑要》(1—12),太原绥靖公署办公处1937年编印。

14.伪山西省公署编:《苏省长言论集》第3编第1辑,伪山西省公署1942年编印。

15.伪山西省公署秘书处编:《山西省单行法规汇编》,伪山西省公署秘书处1943年编印。

16.伪山西省公署秘书处编:《民国二十八年份山西省统计年编》,伪山西省公署秘书处统计室1940年编印。

17.伪山西省公署秘书处编:《民国二十九年份山西省统计年编》,伪山西省公署秘书处统计室1941年编印。

18.伪山西省公署秘书处编:《民国三十年份山西省统计年编》,伪山西省公署秘书处统计室1942年编印。

19.伪山西省公署秘书处编:《民国三十一年份山西省统计年鉴》,伪山西省公署秘书处统计室1944年编印。

20.伪山西省公署民政厅编:《民政纪要》第2辑,伪山西省公署民政厅1940年编印。

21.伪山西省公署民政厅编:《民政纪要》第3辑,伪山西省公署民政厅1941年编印。

22.伪山西省立新民教育馆编:《山西省立新民教育馆三十年度年刊》,三晋纸庄1942年编印。

23.伪山西省立新民教育馆编:《山西省立新民教育馆三十一年度年刊》,新民书局1943年编印。

24.阎锡山:《阎伯川先生救国言论选集》第1辑,现代化编译社1938年版。

25.阎锡山:《阎伯川先生救国言论选集》第2辑,现代化编译社1940年版。

26.阎锡山:《阎伯川先生救国言论选集》第3辑,现代化编译社1945年版。

 

三、资料汇编

1.陈学恂、田正平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2.高新民编:《韦卓民学术论著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第10册,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4.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陶行知全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5.李公朴:《华北敌后——晋察冀》,山西太行文化出版社1940年版。

6.李玉文主编:《山西近现代人口统计与研究(1840—1948)》,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年版。

7.民国教育部编:《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台湾宗青图书出版公司1991年影印版。

8.潘懋元、刘海峰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9.山西大学校史编纂委员会:《山西大学百年纪事》,中华书局2002年版。

10.山西省教育史晋绥边区编写组等编:《晋绥革命根据地教育史资料选编》,1987年编印。

11.山西省图书馆编:《山西图书馆史料汇编》,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2.山西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山西文史资料全编》,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3.宋恩荣、章咸主编:《中华民国教育法规汇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14.太原市教育委员会教育志编写组:《太原教育史料》,1990年编印。

15.太岳中学校史编委会编:《晋冀鲁豫边区太岳中学校史》,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6.王谦主编:《晋察冀边区教育资料选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17.王用斌、刘茗、赵俊杰编:《晋察冀边区教育资料选编》(续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8.阎伯川先生纪念会编:《民国阎伯川先生锡山年谱长编初稿》(1—6),台湾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19.于秀芳主编:《山西民歌》,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硃批奏折》第105辑?文教学校,中华书局1996年版。

2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3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2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2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95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84年版。

24.朱寿鹏:《光绪朝东华录》第4册,中华书局1958年版。

25.朱有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3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6.[日]山冈师团编著,山西史志研究院翻译:《山西大观》,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四、学术著作

1.陈景磐:《中国近代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2.陈能治:《战前十年中国的大学教育》,台湾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3.陈青之:《中国教育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4.丁钢主编:《历史与现实之间:中国教育传统的理论探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5.董纯才主编:《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第2卷,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6.杜成宪、邓明言:《教育史学》,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7.杜成宪、丁钢主编:《20世纪中国教育的现代化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8.傅斯年:《史学方法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古楳:《现代中国及其教育》下册,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版。

10.郭为潘主编:《中华民国开国七十年之教育》,广文书局1981年版。

11.郭新明主编:《洪洞县教育志》,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2.郭振良主编:《保德教育志》,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3.郝树侯:《傅山传》,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14.河津县教育局编:《河津教育志》,运城市印刷厂1984年编印。

15.何兆武、陈启能主编:《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16.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7.降大任:《山西史纲》,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8.江铭主编:《中国教育督导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9.金林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0.金以林:《近代中国大学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21.进山中学校史编审组编:《进山中学校史(1922—1987)》,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2.李国钧、王炳照主编:《中国教育制度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3.李茂盛、雒春普、杨建中:《阎锡山全传》,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年版。

24.李向平、魏扬波:《口述史研究方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5.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26.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27.刘存善:《阎锡山传》,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2004年版。

28.刘家峰、刘天路:《抗战时期的基督教大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9.刘精明:《国家、社会阶层与教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0.刘振华、王培德编:《晋绥一中校史》,中共吕梁地委党史研究室1988年编印。

31.吕达:《中国近代课程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32.罗福惠主编:《中国民族主义思想论稿》,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3.[日]田中正俊:《战中战后:战争体验与日本的中国研究》,罗福惠等译,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4.马敏:《马敏自选集》,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5.马敏、彭南生主编:《中国近代史(1840—1949)》,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36.马敏:《拓宽历史的视野:诠释与思考》,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7.马敏、严昌洪主编:《当代中国:东方巨人的崛起》,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8.马敏、周洪宇、方燕主编:《跨越中西文化的巨人——韦卓民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39.苗春德主编:《中国近代乡村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0.苗挺编著:《三晋枭雄——阎锡山传》,中国华侨出版社2005年版。

41.彭迪先等主编:《刘文辉史话》,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42.彭南生:《行会制度的近代命运》,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3.齐红深主编:《日本侵华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44.曲士培:《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高等教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5.山西大学校史编纂委员会编:《山西大学百年校史》,中华书局2002年版。

46.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编:《山西通志?教育志》,中华书局1999年版。

47.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编:《山西志》,中华书局1999年版。

48.山西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会编:《阎锡山统治山西史实》,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49.申国昌:《守本与开新——阎锡山与山西教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50.孙邦正编著:《六十年来的中国教育》,台北“国立”编译馆、正中书局1974年版。

51.台北山西同乡会编:《民国以来之山西政府》,台北山西文献社1981年版。

52.太原教育志编写组编:《太原教育志》,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3.田正平、肖朗主编:《世纪之理想——中国近代义务教育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4.田正平主编:《中国教育史研究》(近代分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5.王鸿滨、向南、孙孝恩主编:《东北教育通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56.王伦信:《清末民国时期中学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7.王生甫、任惠媛主编:《牺盟会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58.吴式颖、任钟印主编:《外国教育思想通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59.吴宣德:《中国区域教育发展概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60.五台县教育志编纂组编:《五台教育志》,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1.项致中编著:《大同市教育志》,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3年版。

62.兴县革命史编写组编:《兴县革命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63.熊明安:《中华民国教育史》,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

64.熊明安、周洪宇主编:《中国近现代教育实验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65.熊贤君:《千秋基业——中国近代义务教育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66.许司钧主编:《临汾市教育志》,临汾市教育志办公室1989年编印。

67.徐钟棠主编:《临猗县教育志》,临猗县教育史志编写组1984年编印。

68.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9.榆次教育志编写组编:《榆次教育志》,1991年编印。

70.于洪波:《日本教育的文化透视》,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1.余子侠:《民族危机下的教育应对》,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2.章开沅:《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见证》,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3.章开沅、罗福惠主编:《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74.张广智主著:《西方史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5.张全盛、魏卞梅编著:《日本侵晋纪实》,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76.赵立法编著:《山西高等教育简史》,山西教育史志编审委员会1984年编印。

77.郑世兴主编:《中国现代教育史》,台北:三民书局印行1981年版。

78.中共中央党校编著:《阎锡山评传》,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79.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编:《抗战时期的文化教育》,北京出版社1995年版。

80.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编:《河本大作与日军山西“残留”》,中华书局1995年版。

81.周予同:《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4年版。

82.朱国华:《权力的文化逻辑》,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83.朱英:《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概论》,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84.朱英:《转型时期的社会与国家——以近代中国商会为主体的历史透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85.[德]盖奥尔格·西美尔:《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林荣远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86.[法]埃德加·莫兰:《复杂性思想导论》,陈一壮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87.[法]埃德加·莫兰:《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陈一壮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8.[法]安多旺·莱昂:《当代教育史》,张斌贤等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

89.[法]雅克·勒高夫等编:《新史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

90.[美]丹尼斯·朗:《权力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91.[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明福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92.[美]费正清主编:《美国与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

93.[美]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94.[美]格若赫姆·罗珀:《博弈论导引及应用》,柯华庆、闫静怡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5.[美]哈罗德·W.库恩编著:《博弈论经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96.[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97.[美]罗斯:《变化中的中国人》,公茂虹、张皓译,时事出版社1998年版。

98.[美]明恩溥:《中国乡村生活》,午晴、唐军译,时事出版社1998年版。

99.[美]唐纳德·G.季林:《阎锡山研究——一个美国人笔下的阎锡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100.[美]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01.[英]爱德华·霍列特·卡尔:《历史是什么》,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102.[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103.[英]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04. Anthony M.Orum.Introdution to Political Sociology.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5.

105. Bourdieu,P.et al.,Reproduction in Education,Society and Culture,London: SAGE Publications,1990.

106. Dennis H.Wrong.Power.Its Forms,Bases,and Uses.Rutgers University,New Brunswik,1994.

107. Graham Romp.Game Theory Introduction and Applications.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108. Harold W.Krhn.Classics in Game Theory.Princeton Unversity Press,1997.

109. K.R.Postan,Fact and Relevance.Essays on Historical Method,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1.

110. Parkin Frank.Class Inequality and Political Order.Landon.Sage,1971.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京 ICP 备 0505519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