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日期
非凡60年
——近代史研究所建所六十周年
漫漫六十年,整整一甲子。六十年前,近代史研究所沐浴着新中国建立的春风在北京诞生了。
一
近代史研究所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38年5月5日在延安建立的马列学院历史研究室。当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任务。以范文澜为代表的中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为认识中国历史,特别是认识1840年以来中国近代历史的特征,接受了用新观点编写简明中国通史的任务。从此,中国近代史作为中国历史学中独立的分支学科,承载近代中国社会的现实需求,将中国的救亡和中华民族的解放作为主要研究课题而诞生了。在那之后,范文澜领导的历史研究室经历了延安“马列研究院”、“中央研究院”时期,华北晋冀鲁豫边区北方大学、华北联合大学和华北大学时期,在人民解放军的凯歌声中进入北京,来到东厂胡同一号,从1950年5月1日起成为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这是中国科学院中最早成立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也是建国后第一个成立的国家级史学研究机构。
从那时起,历史的车轮走过了60年。今天,当我们纪念建所60周年的时候,不能忘记老一辈的专家学者荜路蓝缕,为近代史研究所的建立与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以范文澜、刘大年、罗尔纲三老为代表的老一辈学者们的风采是近代史研究所的最宝贵的财富。
|
|
|
|
|
|
|
|
|
|
二
建所之初,全所仅有30余人,经过六十年的发展,现有的近代史研究所已经拥有140人,其中高级研 究人员70余人。研究所内设置了九个研究室、三个编辑部、三个研究中心,承担了五个一级学会的组织与协调工作,成为学科设置齐全,具有相当学术影响的中国近代史综合研究中心。
60年来,近代史研究所瞄准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研究所的目标,特别是近年来遵循院党组制订的“三定位”的方针,以其扎实的研究,完成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获得了高度的学术声誉,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经过两代人的长期努力,历时四十余年,终于完成了十二卷本的《中国通史》这一鸿篇巨制;十卷本的系统的中国近代史专著《中国近代通史》的面世,实现了近代史研究所几代人的夙愿;承担并圆满完成国家交给的“中日共同历史研究”的重大任务,公布了阶段性研究报告,为学界及社会所瞩目,获得高度评价。
晚清史研究是近代史所最早起步最先取得辉煌成就的领域。在老一代学者撰写的《中国近代史》、《中国史稿》(第四册)、《中国近代史稿》等经典性著作的基础上,学者们开辟了许多新的领域,完成了值得珍视的研究成果,深深地影响了近代史研究的学科体系。
发轫于1972年的民国史研究室,在完成了奠定近代史研究所在国内外民国史学界学术地位的《中华民国史》、《民国人物传》、《中华民国大事记》三部巨著后,通过四次年代史的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国民党组织史、国民党派系斗争及国共关系史、民国电影史等新的领域继续取得突破。 中国革命史研究领域,在完成了具有开创意义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通史》后,又在陈独秀与中国革命、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抗战时期第三种力量、抗战时期知识分子以及知青史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称道的成绩。 经济史研究室筹建后即致力于农村经济史、商会史、沦陷区经济统制及劳工等问题研究,在学术界处于领先地位。90年代开始尝试从现代化视角来观察近代史进程,在现代化理念关照下阐释革命与改良,激进与保守,历史与现实等问题。 作为近代史研究所传统学科之一的中外关系史研究,由《美国侵华史》、《帝国主义侵华史》。《沙俄侵华史》,《日本侵华七十年史》等著作建构了学科体系的基础。香港史、澳门史的研究,中俄中苏、中美、中英、中法、中日、中葡、中越等关系史的研究,涌现出许多新成果,这些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90年代初,文化史与思想史的研究成为近代史研究所新拓展的领域。 文化史研究室的学者们在社会史复兴的背景下,标举社会文化史旗帜,经过二十年艰辛奋斗,在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生活方式与道德伦理近代化,以及日常生活史方面,都有比较突出的研究成果,学科逐渐成型, 致力于思想文化研究的学者们积极介入文化热,对民主科学在近代中国的命运,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转型,西学东渐,东学西传以及近代教育,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等,都进行了很好的研究和解读,完成了院重大研究课题《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奠定了在思想史学科中的地位。 重视史学理论是近代史研究所的传统,几十年前选编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历史科学和历史人物,深刻影响了不止一代中国知识分子,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普及做出了卓越贡献。 台湾史研究室在成立后的短短几年间,便已经形成了一支相当规模的研究力量,出版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成果,成为台湾史研究的北方重镇,正在为新时期的两岸关系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
|
三
加强与海外学术机构的交流,是把近代史所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研究所的重要途径。这些年来,近代史所与海内外学术界的交流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学者来本所作学术访问,本所学者也更多地走出国门,活跃于海外学术界,取得了中国学者在近代史研究领域的话语权。
近年来,近代史研究所与香港、澳门、台湾的学者和学术研究机构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又先后与俄罗斯、日本、美国、英国等学术机构签订了学术交流协议,或互邀对方学者来访,或合作举办各种学术会议,并互换各自拥有的珍贵史料。这些协议的订立,对展示近代史所的学术影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举办高水平的国际学术讨论会是加强对外学术交流的有效途径。最近几年来,研究所及各研究室和相关学科每年举办的国际学术讨论会都在5场以上。晚清史、民国史、思想史、外交史、社会史、台湾史等学科定期举行的国际讨论会,已成为各自学科的品牌会议,吸引着海内外学者积极赴会,在学术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近代史研究所与英国泰勒&弗朗西斯出版集团合作,共同编辑出版英文刊物《中国近代史杂志》,成功地将中国近代史研究推向世界,在海内外中国近代史学界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四
一流的研究所不仅要具备一流的人才,还必须拥有一流的资料收藏。
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藏书60余万册,专业书籍的丰富和完整程度在国内首屈一指,令远道而来的学者羡慕不已。特别是保存在恒温恒湿特藏室中多达19万件的档案珍品,更堪称资料的宝藏,其中有晚清时期大臣督抚的奏折公文、政要名人的书信日记,有民国时期胡适档案、黄炎培日记,有多达60万页的海内外涵盖范围最宽,数量最多满铁剪报,有收藏种类远超海内外任何一家档案、图书馆的文革时期的小报。
近年来,近代史研究所继续加大资料建设的力度,购进了多种大型资料,复制了海外有关机构的重要档案,并同海外各单位交换来了大量珍贵资料。
近代史研究所的图书与档案资料正在进行着大规模的数字化,并已向海内外学术界开放,奠定了一流研究所的学术地位。
|
近代史研究所编辑出版的《近代史研究》和《抗日战争研究》两种刊物成为引领全国近代史研究方向的名刊,英文刊物刚刚创办3年,已经在国际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近代史资料》自50年代开始以来,已经连续出版超过了120期。近代史所的网站建设也取得了相当进展,其外网已成为国内最受关注的中国近代史专业网站。
近年来,根据院党组提出的“管理强院”的要求,研究所的各职能部门积极努力,奋发向上,正在为建设良好的硬件设施和高效的运作机制发挥着才智与力量。
从明、清到民国,东厂这个地方沉积了太多的沉重的历史,而近代史研究所建立后的60年,已经将这里改变成了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学术中心。我们期待并且相信,与祖国同行的近代史研究所,通过发扬不断进取的精神,一定能够开创新的更加辉煌的第二个60年,在这里建设起一座辉宏的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学术殿堂。
寄语
荣誉学部委员蔡美彪 回顾我在所里的科研工作,我有两点体会:第一,就是要保持我所朴素的所风和朴实的学风,这是近代史所好的传统,应该发扬。第二,就是要坚持中央提出的“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 |
荣誉学部委员张振鹍 近代史研究所成立60周年,我到所已经57年。我有一个很深的感受,就是对有志于献身近代史研究的人来说,能到近代史所是一种幸运,是一个大幸运。我自己得到过这种幸运,现在所里的同志们正在受用这种幸运。我祝愿同志们珍惜这种幸运,善用这种幸运,不要辜负这种幸运。 |
学部委员张海鹏 |
学部委员耿云志 希望我们所的中青年学者,要认识自己的历史责任,以更加诚实的态度来对待历史,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来促进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以更加专注的精神投入到研究工作中去。让我们每个人都同近代史所一起成长、一起进步,明天一定会更好! |
近代史所所长步平
近代中国就是走向世界的一段历史,要求我们要具有超越时空,超越国境的眼光,具有非常广阔的胸怀。所以我们确定面向中国、面向世界,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所。60年来一代一代人为我们所的建设作出了贡献,我们也要继续为我们所的建设做出努力。让我们一代一代的人把我们所建设的越来越好。
(执笔:马勇)
注:本文根据视频配音整理,图片均为视频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