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日期
编者按: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本网专访了国内多名专家学者,就抗战史研究的相关问题进行解读。本期访谈嘉宾是中国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张海鹏先生。
近代中国研究网:张先生,您好!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已经七十年了,您是如何看待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
张海鹏:今年是二战及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后人怎样认识历史、研究历史,会有各种不同的立场、视角和史观。我认为应将中国的抗日战争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中间来看,而不是单独思考抗日战争,要将抗日战争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内在组成部分来观察。
关于第二次大战的历史,大部分欧洲学者都认为,二战的起点是1939年9月1日,德国对波兰的进攻,中国学者几乎都认同这一观点。只有军事科学院编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5卷本)》绪言提出二战应有两个起点: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是东方战场的起点;1939年9月1日德国侵略波兰是欧洲战场的起点。但该书在战争分期上并未坚持“二战有两个起点”的提法,将1931-1939年作为二战的第一阶段进行划分,这种分期恰恰否认了二战同时有两个起点——东方起点和欧洲起点,实际上把卢沟桥事变(东方起点)掩盖在分期当中,该书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来讲,没有贯穿二战有两个起点的观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已经过去七十年,我认为现在应该重新思考这场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历史过程:有两个战争策源地(欧洲是德国,亚洲是日本)、两个战争起点(爆发点)、两大主要战场,两个不同的胜利结局以及对这种结局的不同认识。
近代中国研究网:是什么原因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有两个战争起点?
张海鹏: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有许多深层次原因。与一战不同,导致二战的发生的矛盾极其复杂,且历史过程很长,不是一下子形成的。
一般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国家为瓜分世界财富而发生的战争,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不能简单地说是帝国主义战争。它有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矛盾,也有日本军国主义同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之间的矛盾,也有日本与欧美之间的矛盾,因此导致二战发生的矛盾非常复杂,而复杂的矛盾又使战争过程变得复杂。所以,不能简单地说,中国的卢沟桥事变是二战的开始,也不能简单地说德国入侵波兰是二战的起点。因此,我主张第二次世界大战应有两个起点,两个起点发生在不同的时间。一般认为,一场战争只有一个起点,但对于二战来说,一个起点不能反映二战的复杂性。
1936年以前,德意日三国已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从表面上看,三个法西斯国家是针对共产主义国家,但这三个国家首先侵略的都不是当时的共产主义国家,德国侵略波兰,日本侵略中国。1941年6月德国进攻苏联前,德国和日本通过与苏联签订中立条约方式,实行缓兵之计。1941年12月,日本攻击美国太平洋舰队驻地珍珠港。之前,美日两国一直在进行谈判,日本正是用谈判的手法麻痹美国。在日本突袭下,美国措手不及,太平洋舰队受到重创。1941年6月,德国进攻苏联,12月,日本攻击美国,如果没有这两件事,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否能称为二次大战,值得讨论,也许只是分别发生在亚洲的战争和欧洲的战争而已。因为这两件事,二战成为全世界范围内的战争。当时卷入战争的国家有60多个,人口达17亿以上,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战场也扩大到世界范围内。
说二战有两个起点,首先是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形成两个战争策源地,日本、德国、意大利分头准备战争,在欧洲,德国是主要的。德国策划战争主要是不满于1919年巴黎和会对德国的严苛处理。从历史上看,德法两国一直是欧洲大陆的宿敌,1870年普法战争以来,德法两国对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展开争夺。法国号称欧洲最强大的国家,德国如果要成为欧洲有影响力的国家,必须打败法国。
日本借甲午战争的胜利,强迫中国签订了《马关条约》,该条约使日本获得了巨大利益,之后,日本一直觊觎中国本土,发动一系列蚕食中国的军事行动。日本在一战期间及战后的巴黎和会上强占了中国山东,但九国公约却限制了日本海军的扩张,对此日本一直非常不满。
二战爆发形成两个策源地,因此就存在两个战争起点。战争策源地和起点密切相联。过去学者承认二战有两个策源地,但没有将两个战争策源地和两个起点联系在一起。以前研究似乎认为一场战争,只有一个起点,这是将战争看作简单的过程,而二战是过程复杂、矛盾尖锐、在不同的时间先后爆发的世界性战争。1937年卢沟桥事变和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先后爆发是二战的起点。1941年德国进攻苏联,与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是二战发展的顶峰,所以二战成为真正大规模的战争是在1941年之后。因此,二战是有两个策源地、两个起点、两个战场的世界大战。
近代中国研究网:如何历史地、客观地评价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
张海鹏:欧洲战场。根据现在欧洲学者的研究,他们认为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时,德国并没有做好战争准备,德国军队“师”的数量还不及波兰和法国,德国西线兵力较为薄弱。法国如果坚决抵抗的话,德国未必能得逞。但法国作为欧洲强国,6周就投降了,一半地区由德国直接占领,另外一半则是法国傀儡政权。欧洲真正大规模的战争出现在苏德战场,即莫斯科保卫战和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中国战场。1937年7月,日本开始侵略中国,日本最初设想是三个月就消灭中国,三个月就结束战争,这是日本的战略,不能进行长期战争,要速战速胜,因为日本是个国力弱小的国家,资源匮乏。中国抵抗三个月没有亡,抵抗三年,八年,一直抵抗到最后。卢沟桥爆发以后,美英对日本侵略中国采取的是绥靖政策。中日战争初期一两年内,支持中国抗日战争的只有苏联,苏联前后支持中国贷款二亿五千万美元,这在当时是很大的数字。1940年以后,美国开始支援中国,给中国贷款,数额也不是很大。根据资料,珍珠港事件以前,美日之间以贸易关系给日本的战略物资,大于美国对中国的援助,所以战争初期是美国支持了日本。1941年珍珠港事件发生,美国对日宣战,同时美国宣布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同年,中国正式对日本宣战,终止两国外交关系,废除两国间签订的一切条约,其中也包括《马关条约》。
反思七十年多年前的抗日战争,应把中国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大局中去思考。中国战场成为亚洲的主战场。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至 1945 年8月日本投降前,日军的主要兵力是投放在中国战场。珍珠港事件之后,虽然人数略有减少,但大部分的陆军兵力仍在中国,这就是说中国战场牵制了日本的主要兵力,使得日本不敢放开手脚向北进攻苏联,也不能向南进攻美国太平洋地区,所以中国的八年抗战既支援了苏联,也支援了美英等国,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贡献是极大的。设想如果没有中国战场的坚持抵抗,日本就会很快增兵到南太平洋地区,将日本拖住在中国战场极大地减轻了苏联、美国、英国军事压力。这一点,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都认识到了。
近代中国研究网:抗日战争长达八年之久,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战场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张海鹏:中国战场的最大特点是有两个战场,即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这是因为抗日战争有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两个领导力量。日本面临着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的抵抗,两个战场共同分担了日本的在华兵力,我们要看到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的战略配合作用。在抗日战争中,两个战场相互起到配合作用,这种配合是战略层面的。两个战场的形成是中国人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产物,没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很难形成两个战场,很难形成两个领导中心,这是中国战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最大特色。
当时的中国还是很弱小的国家,现代化尚未完成,是个农业国家,也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可是,中国用民族战争、民族统一战线的方式将日本侵略者拖住,中国是坚持持久战。日本是谋求速胜,但这个野心没有实现,始终陷于中国战场无法自拔。重庆政府能够坚持抵抗,要归功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密切相关。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过程中虽然也有矛盾和摩擦,但是都能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旗下化解。
近代中国研究网:德日两国对待二战历史认识存在巨大差异,其原因何在?这种历史认识的差异又对战后国际格局产生了怎样影响?
张海鹏:之前提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有两个战争起点、两大战场、两个战争结局的世界大战。欧洲战场上,苏联军队很快展开反击,迅速向德国本土进攻;同时,美军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苏军彻底粉碎了德国原有的国家机器,消灭德国原有的武装力量。所以,德国在1945年5月8日宣布无条件投降。在亚洲战场,1945年7月26日,波茨坦会议召开,旨在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但会议期间,日本与美国进行沟通,表示日本可以接受无条件投降,但希望保留天皇,可以说日本是“有条件的无条件投降”。
直到苏联进攻东北和美国对日投下原子弹,日本天皇才于8月15日发布《终战诏书》,宣布投降,但诏书中只承认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对美国的进攻,并未承认1937年后对中国的侵略事实;将日本对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发动侵略战争歪曲为“解放战争”;坚持保留日本的国体,维持天皇制度。上述几点是今天日本右翼分子坚持所谓的“大东亚圣战”不是侵略战争,坚持不承认战争罪行的理由。实际上,昭和天皇才是日本右翼军国主义份子的总后台。
美国保留天皇,主要是为了避免登陆日本本土作战引起大量牺牲。当时日本海空军虽然大多被摧毁,陆军除了在中国战场还有100多万,在日本本土还有上百万。美国主要是轰炸,用B29轰炸东京及其他战略设施,用原子弹轰炸广岛、长崎。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昭和天皇是负有主要责任的,但美国主持的东京大审判并未对他进行战争审判。为迫使日本尽快无条件投降,美国保留了天皇体制,保留了日本的国家机器,日本的武装力量也未被彻底消灭。美国对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惩处的不彻底,造成今天日本与德国对二战历史的认识不同。今天的德国与法国、波兰两国维持了良好的国家关系。德国投降后,将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划给法国,把德国领土的三分之一划给波兰,德国人对战争进行了认真、彻底地反省。德国总理在波兰向犹太人道歉,对对被侵略的国家一直进行赔款。今年德法两国联合编写中学历史教科书,是让后人记住侵略历史。德国保持在二战历史认识上的一贯立场,并通过议会立法来追溯纳粹德国战争期间犯下的罪行。
反观日本,美国在战后并未对日本军国主义势力进行全面、彻底的清算,反而美国出于冷战需要,利用日本制衡苏联和中国,保留了日本的国家机器和相关人员,岸信介这样的甲级战犯还能成为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甚至在战争表述上不承认侵略,只说是“进出”。日本对侵略历史的错误认识相当程度与美国战后对日本处置有关。
1945年8月后,美国占领日本,盟军最高指挥官麦克阿瑟成为日本实际统治者,明确规定日本政府、日本天皇一切听命于麦克阿瑟。直到1952年《旧金山条约》签订前,日本是没有国家主权的。美军占领日本以后,美国处理日本的基本方针是日本为我所有,日本必须听命于美国,可以说这个方针直到今天依然没有改变。六十几年来美国控制日本,日本必须听命于美国的方针还在执行,例如最近日本众议院通过的新安保法案,首相安倍晋三事前曾到美国进行通报。
今天欧洲和亚洲的格局是由第二次世界大战确立的,当今的欧洲局面相对平稳,法国、德国曾经的世敌,如今成为友好的国家,法德两国成为欧洲和平的稳定器。如果日本在历史问题上进行深刻地反省,中日两国也能成为亚洲和平、发展的稳定器,但是今天日本对历史的认识和中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甚至犹犹豫豫不肯承认发动侵略战争的事实,不肯为战争罪行道歉,这就是今天亚洲局势存在着一些扑朔迷离现象的原因。之所以出现今天的局面,美国是负有主要责任的。过去出于冷战需要,美国扶持日本;今天则是出于制衡中国的需要利用日本,美国在亚洲的再平衡战略相当程度要依靠日本,这就是今天亚洲局势的历史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