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日期
经专家审读讨论,共选出45篇论文参加由中央党史研究室、军事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现将入选论文名单公布如下。
序号 |
作者 |
论文题目 |
1 |
步 平 |
历史认识的交锋与相互理解――关于中日共同历史研究及研究报告 |
2 |
陈 佳 |
抗战时期晋察冀根据地的军粮供应——兼谈运动游击战时军粮供应系统的构建 |
3 |
陈彩琴 |
中国共产党与上海抗日救亡运动 |
4 |
陈红民 |
毛泽东、蒋介石在抗战胜利前后的判断与抉择 |
5 |
陈金龙 |
纪念活动与中共抗战动员 |
6 |
陈谦平 |
抗战后期的中美苏关系及其影响 |
7 |
成都军区 |
西南大后方对抗战胜利的大支援 |
8 |
程志峰 |
伪满时期日本对东蒙地区的殖民奴化教育 |
9 |
丁 进 |
南京保卫战中的镇江要塞初考 |
10 |
范国强 |
不为乾嘉作殿军——抗战时期陈垣先生史学思想研究 |
11 |
符维健 |
台湾义勇队在祖国抗日统一中的历史贡献 |
12 |
济南军区 |
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历史贡献 |
13 |
贾钦涵 |
战时美军“中国登陆计划”探析 |
14 |
金延锋 |
浙江抗战戏剧运动探析 |
15 |
流产的蒋毛会晤:1942-1943年国共关系再考察 |
|
16 |
军事科学院 |
中国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历史启示 |
17 |
兰州军区 |
论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北国际交通线及其历史作用 |
18 |
刘德峰 |
抗日战争中的在华日人反战组织及其活动 |
19 |
刘庭华 |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基本经验的历史考察 |
20 |
刘志鹏 |
华北沦陷区国共党际关系考察——以国民党为视角的分析 |
21 |
马振犊 |
八一三战役新论 |
22 |
沈阳军区 |
东北抗联精神的历史形成、基本内涵与时代价值 |
23 |
宋志勇 |
再论东京审判的历史意义 |
24 |
苏智良 |
“慰安妇”制度就是反人道的性奴隶制度——以日军直营慰安所为中心 |
25 |
王龙飞 |
日军华北“治安”困境——以沁源围困战为例 |
26 |
王钦双 |
论少数民族在全民抗战中的地位和历史贡献 |
27 |
王宜田 |
东北沦陷时期日本侵华酷刑犯罪初论 |
28 |
王意恒 |
简论中共满洲省委在东北抗战中的历史作用 |
29 |
吴志娟 |
明访·暗战:1944年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西北之行与国共舆论宣传战 |
30 |
武国友 |
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中流砥柱作用的四点具体体现 |
31 |
武警部队 |
中华民族精神在抗日战争中的集聚与升华 |
32 |
薛 毅 |
近代时期日本侵占中国煤矿述论(1895~1945) |
33 |
阳 毅 |
抗战时期工厂企业迁桂对广西的历史影响 |
34 |
袁成毅 |
全面抗战初期中日空战态势的演变 |
35 |
岳思平 |
论国共两党两军在中国抗战的战略地位与作用 |
36 |
臧运祜 |
日本侵华战争初期的决策与实施机构——关于“兴亚院”的研究 |
37 |
张 生 |
“东亚地中海”视野中的钓鱼岛问题的产生 |
38 |
张 伟 |
秩序与效率: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的法律表达与司法实践 |
39 |
张海鹏 |
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的宏观反思 |
40 |
总参谋部 |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组织体制建设的历程与启示 |
41 |
总后勤部 |
烽火太行中的军医摇篮——“白校”在抗战中的地位作用 |
42 |
总政治部 |
抗日战争时期人民军队的友军工作 |
43 |
总装备部 |
勿忘日本侵华化学战罪行,绝不能让历史悲剧重演 |
44 |
总装备部 |
抗日根据地的军事工业 |
45 |
民族化与世界化:战时历史教育的两种趋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