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日期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栏目 >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 > 学术会议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与战后国际秩序”学术研讨会在沪举行

来源:上海社会科学院网站 发布时间:2015-07-23 字体: 打印
来源:上海社会科学院网站
发布时间:2015-07-23 打印

7月10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与战后国际秩序”学术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小礼堂召开。本次会议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上海市世界史学会和《世界知识》杂志社共同主办,会议围绕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与中国、大国协调与战后国际秩序、国际秩序转型中的中国与大国等议题展开研讨。

 

上海市世界史学会会长、上海联合国研究会会长潘光到会致辞,他谈到,此次会议是几个学会今年联合举办的一系列活动当中最重要的一次活动,主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与战后国际秩序。上海还将围绕这一主题以及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抗战期间的国际统一战线和联合国成立70周年等主题开展一系列活动,本次会议和即将举办的纪念活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上海社科院国关所常务副所长刘鸣研究员在总结发言中谈到,各国对战后国际秩序具有不同的认识。在经济秩序方面,中美俄等国各行其是,通过增加新机制、新规则引导国际经济秩序发生变化。中国在构建国际新秩序方面存在理论准备不足、软权力劣势等需要解决的问题。国际秩序本身的演进是渐进缓慢的,秩序的发展取决于各国的博弈,各方虽然观点存在差异,但在不少领域仍然存在共同利益。

 

上海社科院党委书记于信汇会间与会议代表交流叙话,上海社科院副院长黄仁伟、上海国际战略研究会会长杨洁勉应邀在会上作主题发言。上海社科院国关所常务副所长刘鸣、上海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会长范军、《世界知识》杂志社社长罗洁、上海社科院国关所总支书记余建华等分别主持会议,市社联学会处处长王克梅参加会议。

 

上海联合国研究会、上海国际战略研究会、上海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和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等单位协办和支持此次论坛,京沪两地国际关系和世界史领域的6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

 

附观点摘要:

 

◎黄仁伟(上海社科院副院长):我们必须弄清楚战后的国际秩序是什么,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加明确我们的立场,即哪些秩序是需要维护的,哪些秩序是需要改革的。需要维护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但需要改革美国一家独大的安全秩序,而重构国际经济秩序的条件正逐渐成熟。

 

◎杨洁勉(上海国际战略研究会会长):国际体系百年来发生了重要变化,且每次重大变化的过程中都会伴随着行为体和主要议题的变化。中国在这百年中也在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在成为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全球性大国的中国也在推动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需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引导下,开展对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的探索,其中加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的分体系建设尤其重要。

 

◎陶文钊(中国社科院美国所研究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凸显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担当和贡献,并借由这场战争将中国的大国地位固定下来。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中国在抗日战争中做出了巨大牺牲,抗日战争也成为中国复兴的转折点,改变了中国国内的政治生态,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做出了贡献。而中国的大国地位也是战后世界秩序的一部分。

 

◎余建华(上海社科院国关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中国人民不仅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而且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主要贡献。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率先倡议者、积极推动者和重大贡献者,对此应当给予符合实事求是的肯定。我们应该正确认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中国是靠本国的自立自强赢得了大国地位,这也是中国继续为世界作出贡献的重要立足点。

 

◎夏立平(同济大学教授):在全球化时代,国际体系的发展需要有新的理念,应抛弃冷战思维,强调合作共赢。为此,首先需要构建以联合国为核心的适应全球化时代需要的国际体系,建立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的国际经贸合作和金融机制,强化国际安全合作机制,构建发挥重要作用的跨区域组织,其中中国应发挥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吴心伯(复旦大学教授):中国当前是国际经济秩序变化的主要推动力,也是政治安全秩序变化的一个主要节点。当下和今后的秩序变革不是完全颠覆旧的秩序、建立全新的秩序,而是不断给予新的元素,丰富和发展现有秩序。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京 ICP 备 0505519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