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日期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栏目 > 甲午战争120周年 > 历史回眸

多元视角下的甲午战争

作者:肖明舒 来源:城市快报 发布时间:2014-07-04 字体: 打印
作者:肖明舒 来源:城市快报
发布时间:2014-07-04 打印

今年,是甲午战争120周年。在很多中国人眼里,120年前那场失败的战争在今天看来仍是满目伤痛。至今,我们依旧还有诸多疑问,泱泱中华为何会身罹奇祸?对于当时清朝统治阶层的谴责,真的能够概括这场战争的胜负缘由吗?

 

虽然历史不容假设,但这并不阻碍学者从不同视角解读甲午战争,对中国的百年屈辱史进行理性的反思。

 

《清日战争》——从细节窥成败

 

从相对中立的角度对比甲午战争中清军与日军的综合实力,通过细节对比深入探讨双方的成败得失。

 

对于甲午战争的研究,《清日战争》一书并不是最大部头的著作,但却是很有特色的一本书。作者宗泽亚作为日本研究学者,对于这场战争,他潜心挖掘史料,从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外务省外交史料馆、防卫省防卫研究所等处的馆藏历史文献中,收集了大量难得一见的史料和弥足珍贵的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同样是写战争经过、战争背景、战争影响,书中运用了中日双方大量实力对比,几乎达到巨细无遗的程度。比如,在双方后勤体系的对比中,我们看到,清政府以骡马载荷辎重,艰难地向前线运送给养的方式,是无法与日军铁路运输、海上运输配合的高效运输方式相比的。没有明确的卫生医疗编制,战场医疗处于一种无组织状态的清军,与日军十分完善的近代野战医疗体系也不可同日而语。

 

从作者的叙述中,我们明白交战双方是如何准备、应对这场战争的,同时也可以了解,一场战争的胜负,其实可以从细节一窥成败。

 

不仅如此,《清日战争》一书中还特别对比了两国在战争前的情报活动情况。日军有完善的情报网,可以全面详细地收集情报,并且通过对情报的分析为作战制定决策。清政府的战前情报工作与之有着天壤之别。甲午战争前的清政府,虽然也有情报工作,但主要应用在官场尔虞我诈的内斗中。更有甚者,1893年年初,日本间谍明目张胆的情报活动曾引起清地方政府的注意,但在处理日本间谍的问题上,李鸿章唯恐引起外交纠纷,态度暧昧,处置宽容,甚至以礼相待,将嫌疑者释放。

 

对于这场战争,《清日战争》这本书保持了相对中立的立场,深入挖掘战争双方的成败得失。它用事实告诉我们:战争的输赢,不单纯取决于交战双方的武器、兵力、战术,更取决于双方综合实力的对比。这对于回顾历史以及看待当今的世界,有着十分宝贵的借鉴意义。

 

《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康有为眼中的那段历史

 

既是研究康有为的权威著作,同时也让我们从一位近代思想家、改革家的视角解读了这场战争。

 

甲午战争经过百年时光,给中国人的内心深处留下伤痛与耻辱。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甲午战争的失败也给国家带来了转机,推动了社会变革。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对于这个丧权辱国的条约,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康有为震惊、愤慨,他联合在北京会试的千余名举人上书光绪皇帝,极陈时局忧危,请求变法,并在政治、经济、文教等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改革措施,而这亦是中国的有识之士变法救亡的开端。可以说,甲午战争不仅给中国带来了腥风血雨的灾难,也给中国人带来了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康有为把自己在甲午战争后的所思所行写在了自传体回忆录《我史》中,如今,《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一书出版。该书是历史学者茅海建以康有为最后修订的手稿本为基础,按原文顺序分成段落,参照档案和文献进行比勘核对,以厘定正误、鉴别真伪、重建史实的重要学术成果。可以说,它既是研究康有为的权威著作,同时也让我们从一位近代思想家、改革家的视角解读了这场战争。

 

从这本书里,我们看到了甲午战争的炮火促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痛定思痛,开始反思过去,而康有为思想的激变,也代表了中华民族思想发展的一个方向。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京 ICP 备 0505519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