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日期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栏目 > 甲午战争120周年 > 学者解读

[专访]张海鹏:甲午战争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作者:网站编辑部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4-09-12 字体: 打印
作者:网站编辑部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4-09-12 打印

 

按:2014年9月16—2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山东省人民政府合办的“甲午战争与东亚历史进程——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将在山东威海举行。在会议召开之际,本网特约访谈几位参会专家,以飨读者。本期访谈专家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会长张海鹏先生。

 

近代中国研究网:张先生,您好,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东亚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及东亚的历史进程。今年时值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全国各地举行了各类纪念活动,而我们近代史研究所也参与主办了即将于本月16-20日在山东威海召开的“甲午战争与东亚历史进程——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介绍本次会议前,我想请您给谈一谈以往举办的一些研讨会。

 

张海鹏:有关甲午战争的学术研讨会已经召开了很多次,在这里我主要介绍一下90周年、100周年、110周年以及今年(120周年)我所参加的一些研讨会。

 

1984 年适值甲午战争爆发90 周年。是年9 月,在北洋海军的根据地山东威海举办了甲午战争90 周年学术讨论会。这是首次以甲午战争为专题的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15 个省市的80 多位中国近代史学者与会,会后编辑出版了《甲午战争九十周年纪念论文集》。这次会议的讨论内容相当广泛,所涉及的问题有:战争的历史背景、国际关系及英俄两国的远东政策、日本的战争准备与挑起战争的手段、人民群众的抗日斗争、东三省练军及辽东战场清军的后勤供应、帝后两党的战和之争、北洋舰队覆灭的原因、三国干涉还辽的影响、台湾人民的反割台运动及对台湾民主国的评价、战争对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冲击与民族觉醒、甲午战争与洋务运动发展的关系、载湉、李鸿章、翁同龢、刘坤一、严复、黄遵宪等历史人物的评价,等等。

 

1994年9月7日至11日,同样是在山东威海举办了甲午战争100 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会后编辑出版了《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和世界——甲午战争100 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这次会议由中国史学会、山东社会科学院等单位联合举办,来自日本、韩国、德国、美国、加拿大、中国大陆及台湾、香港地区的100多名专家学者与会。会议讨论的议题广泛,并在一些问题上有所深化。比如甲午战争与经济近代化,这一问题是以往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但在这次会议上引起了较多学者的注意。又比如甲午战争的国际关系,此次会议讨论的问题不仅包括中日关系、中日朝关系,还涉及俄、德、法、英、美等国在远东的角逐等问题。再比如甲午战争时期的人物评议,与会学者除对以往研究较多的人物继续开展讨论外,还对过去研究较少或基本没有涉及的一些人物进行了探讨,包括文廷式、宋庆、徐骤、徐建寅等甲午战争的直接参与者和康有为、孙中山、廖仲恺等受到甲午战争某种影响的人物,以及汉纳根、麦吉芬等参加甲午海战的外国人。

 

在甲午战争100周年的时候,我还想提一下在北京召开的一次座谈会,当时会上有一位海军将军的发言,让我印象深刻。他的大意是说,我们今天的人民海军主力舰吨位数还不及甲午战争北洋舰队的主力舰(7000吨),这说明100年来,我们的海军舰队建设还很缓慢。

 

甲午战争110周年的时候,山东威海方面一如既往地组织了学术研讨会,这次会议由中国史学会、山东省历史学会和威海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山东省社会科学院甲午战争研究中心、威海市刘公岛管理委员会和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联合承办。时任中国史学会会长的李文海同志在开、闭幕式上分别致辞。从参会的论文来看,研究范围得到了拓宽,某些认识也更加深化。如过去人们对甲午战争军事方面的研究多侧重北洋海军及海战的研究,却忽略了陆军及陆战的探讨。这次与会代表除了继续深入讨论北洋海军及海战的相关问题外,还涉及到甲午陆战及晚清的陆军问题。

 

透过这三次会议,我们能够很明显地看出学术研讨会的召开有助于学术研究的深化,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在甲午战争的主体问题上,如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等,很难写出更好的学术文章,只能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推进。

 

关于今年我参加的研讨会,在这里主要想谈一下8月27—28日由海军和军事科学院组织的甲午战争120周年研讨会,这次研讨会是在海军88船上开幕,据介绍,这艘海军88船属中国航母辽宁舰的保障舰,其排水量为2万3千多吨,这已经远超清政府的北洋舰队的旗舰。这次研讨会还有一些鲜明的特点值得说一说,如27日,在山东威海刘公岛外海域由人民海军主持甲午战争120周年海上祭奠仪式,缅怀甲午战争中牺牲的英烈,这在国内尚属首次,也是120年来第一次对甲午海战的英烈公开进行祭奠。这也是甲午战争120周年系列活动进行以来军方举行的最高级别的纪念活动,充分表明军方重视甲午战争的回顾与反思。

 

近代中国研究网:今年对甲午的纪念除了召开研讨会之外,还有其他的纪念方式,比如一些报纸组稿报道甲午战争,大量的公益讲座也在如火如荼地举办着,而我也注意到您这位年逾七旬的历史学家是这些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践行者,您能给我们谈一下这方面的情况吗?

 

张海鹏:说到报纸,今年《参考消息》有一个创举,他们先是与新华社解放军分社联合策划“军事名家的甲午殇思”专栏,邀请28位将校级军事名家,分别从学术、制度建设、战略战术、文化等多种角度,从不同角度反思甲午战争的教训与启示。这些文章推出以后,在社会上受到极大的反响,受此鼓励,他们又与中国史学会合作,邀请国内30余名专业学者,推出了“学术名家的甲午镜鉴”。这些论述对我们重温历史,以及当代国家建设与国防军队建设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对于普及历史知识这项工作,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在我看来,普及历史知识,推进历史知识社会化,是很重要、很严肃的工作,因此,普及历史知识首先应尊重历史真实。这也是我先后赴杭州、济南、深圳、重庆、长春等地作了有关甲午战争公益讲座的一个原因所在。

 

通过我以上的讲述,可以看到在双甲子年,全国都在积极地回顾与反思甲午战争,从而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国内氛围。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关于甲午战争报道的内容主要是反思自己,即120年前中国为何会战败。

 

此外,今年的纪念活动还与近期的中日关系有一定关系,我们知道中日关系正经历着自1972年建交以来的一次令人痛苦的倒退,这就促使中国人民来回顾与反思为什么120年前日本要发动甲午战争。

 

近代中国研究网:除了做公众普及教育工作外,我注意到您牵头组织多名学者共同编辑了关于甲午战争的论文集,您能谈一谈这本论文集的情况吗?

 

张海鹏:甲午战争结束后不久,中国的有识之士就开始对这场战争进行反思,学术界也从未停止对它的思考与研究,特别是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学术界展开了有关甲午战争的深入的学术研究与探讨。在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之际,我认为学术界有必要对甲午战争史研究作一个总体性的回顾,因此,我特别邀请本所的3位专业学者参与其中,他们分别是政治史研究室主任崔志海、《抗日战争研究》杂志主编高士华、台湾史研究室主任李细珠。之后,我们四人分头收集资料,从60年来有关甲午战争的近千篇论文中,精选出近60篇,编成了这本题为《甲午战争的百年回顾——甲午战争120周年学术论文选编》的论文集,该书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完成出版,我们也将把此书带到即将在威海召开的甲午战争12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提供给与会学者。

 

在这本论文集中,既有戚其章细致考证甲午战争与李鸿章、甲午赔款额度问题,又有日本学者客观论述日本蓄谋发动战争的事实和日本各界战前准备,再有探讨北洋海军阵形变化、海军内部的人事纷争以及主战和主和派的明争暗斗,还有研究甲午期间中国与日本、朝鲜、英国、俄国、美国、法国之间波云诡谲的国际局势,更有深入、细致的台湾专题研究……

 

近代中国研究网:通过您上述的介绍,可知我们即将召开的“甲午战争与东亚历史进程——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是恰逢其时,那您能否跟我们谈一下这次会议的一些情况。

 

张海鹏:在谈这一问题之前,我先补充一点,甲午100周年、110周年,虽由中国史学会、山东省史学会、威海市政府等单位联合主办,但史学会并未进行过实际的会议组织工作,这一工作是由山东那边来操作,其中核心人物就是已故的山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戚其章先生。

 

当山东威海方面来谈合办会议事宜时,我本想借助100周年、110周年的办会经验,但随着全国对甲午战争认识的提高,以及会议主办的规格提高,即上升到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山东省人民政府合办,中国史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才参加到会议筹备实际工作,细化完善了会议组织、时间安排、会议规模、会议主题、会议形式等重要内容,成立了会议筹备领导小组,明确分工,落实责任。

 

需要指出的是,这次会议的一个亮点是专门设置了两场有关台湾问题的讨论。由于时间紧迫等原因,欧美的学者则几乎没有,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近代中国研究网:通过您的介绍,让我们了解会议筹备中的艰辛,也让我们非常期待会议的召开。今年您在《光明日报》、《求是》杂志、《参考消息》等报刊上发表了多篇有影响力的关于甲午战争的文章,比如《光明日报》的《甲午战争百廿年祭》,《求是》的《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与现实思考》,《参考消息》的《甲午战争与中日关系》。在这里,我希望您就《光明日报》的这篇文章,再做些补充说明。您在文章的开头说“甲午战争失败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转捩点,也成为远东历史发展的转捩点,进一步说甚至成为国际局势发展的转捩点。”连续用三个“转捩点”凸显甲午战争的历史意义,其中最后一个是国际局势发展的转捩点,您能否详细地谈一谈甲午战争前后的国际关系吗?

 

张海鹏: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甲午战争不仅是中日两国军事、国力的较量,也是近代国际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甲午战争前,远东的国际关系首先是围绕朝鲜问题形成的。而朝鲜问题,实际上是日本侵略朝鲜,引起中日交涉,导致与中日朝三国有利害关系的西方列强之间勾心斗角、逐鹿远东的国际关系局面。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它欲发动侵略朝鲜和中国的战争,势必要求得西方列强的支持与声援,以减少来自列强的压力;清政府为维持在朝鲜的以朝贡关系为中心的宗藩体系,阻止日本的侵略势力,势必会争取西方列强的同情;西方列强为保全、巩固和扩大在远东,特别是在中、朝两国的特权,也会采取相应的手段和阴谋。

 

在这里,我举本所两位学者的研究成果来说明美国、法国与甲午战争的关系。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美国虽然表面上声称中立,实际上却偏袒日本。战前一再拒绝中、朝两国的调停请求和英国的联合调停建议,默认或怂恿日本发动战争。战争期间,美国外交官作为中日两国侨民的战时保护人,一再超出国际法的合理范围,曲意保护在华日本间谍。作为中日两国的唯一调停者,美国一方面拒绝与欧洲国家联合调停,为日本继续发动战争减轻国际压力,另一方面又单方面劝说清朝政府接受日本的各项侵略要求,帮助日本实现发动战争的目的。美国偏袒日本的原因,主要是希望借日本之手废除中朝宗藩关系,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同时利用日本削弱英国、俄国等在东亚的影响力。美国的这般行径同样也适用于法国。法国在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后虽一再宣称在朝鲜问题上没有直接利益,表面上持观望态度,但实际上,法国从一开始就将中日战争视为巩固法俄同盟和进一步侵略中国西南边疆的天赐良机,乐见中日开战,并始终与俄国保持一致立场,抵制英国在调停中扮演主导角色。在战争胜败趋于明朗和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暴露之后,法国从观望走向干涉,先后积极参加俄、英、法和俄、法、德三国干涉行动,并希望阻止日本占领台湾和澎湖列岛,以维护欧洲整体利益和巩固法俄同盟,防止日本取代欧洲主宰中国,同时从中国索取回报。在还辽条件谈判过程中,法国捐弃与宿敌德国的矛盾,尽力调解德、俄分歧,维持三国的共同行动,并主张以牺牲中国的利益满足日、俄两方的要求,以促使辽东问题尽快解决。

 

通过对这两位学者研究成果的介绍,我们知道欧美列强口头上说是中立、调解,背地里都采取支持日本的态度。虽然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但欧美列强仍把中国当作一个大国,他们是想借日本人之手来看看中国的实力究竟是怎样的。欧美列强之所以如此一致的支持日本,除了它们各自抱有的目的之外,还在于,日本所获得的任何特权,它们都可以凭借“最惠国条款”,达到利益均沾的目的。而19世纪末,世界资本主义正在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发展,迫切需要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进行资本输出。因此,欧美列强希望利用日本充当打手而又无须担心其行动会超越西方各国所允许的范围。

 

甲午一役,清军惨败、日本大胜。欧美列强看见东方刚刚崛起的小国日本打败了中国,便认为这个东方巨人已经躺在“死亡之榻”上,瓜分这个巨人的“遗产”的时机已经到来,便纷纷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抢占路矿权利,控制中国经济命脉,中国名义上保持着独立的地位,实际上处在被半瓜分的状态。远东地区(包括中国与朝鲜)从此成为欧美、日本等列强关注的焦点。此后,八国联军(其中日本出兵最多)对中国的侵略、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借口对德国宣战,进攻并占领中国山东)、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以及九国公约、李顿调查团、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抗日战争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主战场)、太平洋战争、开罗会议、等等,都直接与远东,与中国相关。远东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直到今天仍没有改变。

 

近代中国研究网:您在文中说“日本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和军事工业基础以及教育基础,都是靠甲午战争中攫取的不义之财 。”那您能否具体给我们介绍一下甲午战争的赔款问题以及日本是如何使用这笔攫取的不义之财吗?

 

张海鹏:甲午战争赔款问题,我虽然没有做过专门研究,但它是一个受到普遍关注的课题。据学者戚其章研究,日本从甲午开战到马关议和前,其军费支出不过1.5亿日元,约合库平银1亿两。而日本实际所得到的战争赔款数约为库平银2.6亿两,折合日金约3.9亿元。此外,日本还在赔款之外掠夺了大量舰船、武器、弹药、机器等及金银货币,其价值约为库平银8000万两,折合日金1.2亿元。这样,日本通过这次战争从中国所得到的现金及财物,总计合库平银3.4亿两,折合日金5.1亿元。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其数目是日本当时全国年度财政收入的6.4倍,而不是一些日本有关论著中所说的4.1倍多。总之,通过这次战争,日本当局真正尝到了发动侵略战争的甜头,切实感觉到了发动侵略战争是一本万利的买卖,于是凭借这笔突然而至的巨款,大搞所谓“战后经营”,实行金本位制,进一步扩军备战,使整个日本国家战争机器化,成为此后东亚地区的主要战争策源地。为了支付甲午战争的巨额赔款,清政府只能向西方列强进行三次大借款,且不说高额的利息,就拿所借的3亿两白银,实际到手的也只有2.6亿,西方列强通过这三次大借款,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可以说,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是日本与欧美列强共同作用的结果。

 

日本将这笔巨额赔款中近2.7亿日元转入临时军费和扩军支出,用作扩充海陆军等军事费用以及扩大军事产业基础。另外2000万元用作天皇皇室基金,1200万元作为台湾殖民费,1000万元作为教育基金,1000万元作为灾害准备基金。而且日本利用这笔巨额赔款,大力推进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过程。因此,我说日本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和军事工业基础以及教育基础,都是靠甲午战争中攫取的不义之财。

 

近代中国研究网:前面您已经提到中国的有识之士在战争一结束就开始反思这场战争,学术界也开始研究这场战争,您能给我介绍一下甲午战争史研究有哪些阶段?今后还可以进一步拓展的问题有哪些?

 

张海鹏:自甲午战后至今,甲午战争史研究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甲午战后的25 年,是研究工作缓慢起步的阶段;第二,从20世纪30 年代开始,是研究工作开创与奠基的阶段;第三,20世纪 50年代以后,是研究工作出现转机与发展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学者们开始认真研究、发掘历史档案、历史资料,探讨甲午战争的主体问题;第四,20世纪70年代后期迄今,是研究工作进一步拓宽和深化的阶段,这一阶段的部分情况在前面介绍过去举办的学术研讨会时,已有所提及,故在此不做进一步阐述。

 

正如前面所说,经过几代学者的研究努力,目前在甲午战争的主体问题上很难取得原则上的推进,不过在具体问题上仍有推进的空间,比如当时日本的社会结构是怎样的?当时日本的官民关系又如何?日本为何会形成一致讨伐、侵略中国的局面?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待于史学工作者进一步挖掘史料,尤其是日方的材料。

 

近代中国研究网:感谢您接受我们的访谈,带我们一起回顾与展望甲午战争史百年研究历程,也让我们提前了解了即将召开的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的学术研讨会的基本情况。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京 ICP 备 0505519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