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日期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栏目 > 青年读书会

文本、论题与方法:何蓉研究员导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作者:李稳稳 发布时间:2021-04-30 字体: 打印
作者:李稳稳
发布时间:2021-04-30 打印

 

 

 

2021422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第126期青年读书会在中国历史研究院阅微厅举行。读书会由本所李稳稳博士主持,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何蓉研究员进行导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王锐副教授、本所同仁云妍副研究员、王来特副编审、潘建华博士和马维熙博士担任与谈嘉宾,所内外致力于社会史、经济史、思想史、革命史、政治史等研究方向的同仁出席。



何蓉研究员首先讲述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以下简称《新教伦理》)在马克斯•韦伯的著述史和学术脉络中的地位,从韦伯的家庭背景、教育经历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思想氛围等方面介绍其写作缘起,指出“1904”是其社会学研究的枢纽之年。关于“韦伯命题”,学界流行两种观点:一是根据韦伯以宗教因素解释资本主义的产生,从而提出一种唯心的历史发展观,以对抗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二是韦伯在书中讴歌了西方理性主义的胜利,认为资本主义之所以只诞生于西方,是由于其历史发展的独特性。西方的发展道路具有优越性,现代化理论也正是基于这一点。何老师认为,上述两种观点显然曲解了韦伯的本意:首先,韦伯将利益分为精神的物质的两种,从而化解了物质与精神的对立;其次,从该书最后一部分可见,韦伯对西方理性主义的发展前途颇为悲观。何老师指出,《新教伦理》开启宗教与阶层的社会科学研究路径,演化出西方资本主义何以诞生的发生学意义上的问题,其“独特性”实际上引出了“非西方地区为何没有产生资本主义”之类的比较历史研究。最后,何老师建议大家将该书与韦伯同时期写作的《社会科学与社会政策的知识的“客观性”》一文对读,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韦伯的研究方法和学术思想。

与谈人王锐指出,韦伯的最大贡献,在于他将资本主义的地方性经验与西方文明长期的精神传统结合起来,将国家内部地方性小群体的政治经济诉求上升为普世性的价值。他认为,与其论证新教伦理是否与资本主义的产生有关系,不如把握韦伯撰写这本书的根本原因,这点更为关键。与谈人云妍分享了两点阅读感受:首先,她认为《新教伦理》是一部非常经典的理论著作,行文非常准确,但其结论也存在与现实无法对应的情况;其次,从文本接受的角度而言,中国人更易于接受韦伯、桑巴特这一类偏重唯心的思想家。与谈人王来特对帕斯森翻译并修改韦伯著作中部分内容的动机提出质疑,反思其行为是否存在刻意迎合美国社会的需求。同时,他也质疑韦伯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实际影响力。与谈人潘建华坦言,虽然《新教伦理》遭到很多质疑和批判,但我们更应该关注其开放性的态度及理论方法方面的重要性。与谈人马维熙很赞同韦伯从儒教角度切入研究中国问题,但佛教在中国走向资本主义社会或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仍不可忽略。

读书会持续两个多小时,讨论非常热烈,何老师一一回应了与谈人的疑问。大家纷纷表示,研读最具典范性、权威性的理论著作,有助于我们拓宽学术视野,提升思考深度,激发创新思维。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京 ICP 备 0505519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