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日期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栏目 > 青年读书会

“从大历史观审视五四运动,理解五四精神”——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工作小组与青年读书会联合举办名著研读讨论会

作者:荆宇航 发布时间:2022-05-27 字体: 打印
作者:荆宇航
发布时间:2022-05-27 打印

      

 

五四运动面向非常丰富,影响极其深远,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课题。2022523日下午,本所青年工作小组和青年读书会合作举办主题为“从大历史观审视五四运动,理解五四精神”的名著研读讨论会活动,研读著作是周策纵的《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受疫情影响,此次活动为线上举行,本所副研究员赵妍杰担任主持,副研究员李志毓、助理研究员李珊、卢华和博士后王豪担任领读人,所内青年同人及硕博研究生40余人在线参加活动。

首先,四位领读人结合阅读周策纵《五四运动》一书的感想,和大家分享了对五四运动和五四精神的认识。李志毓认为周著对五四运动的史实叙述较为客观公允,但缺乏独创的新观点,思想性不够强。她认为五四时代有两个最重要的特征,一是人的觉醒,二是在社会的基础上造成新的政治的观念。在今天,重新审视五四运动仍然很有启发意义,通过对它的探讨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思考文化和政治、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塑造能动的自我和精神,重建文化和生命的关系。

1910年代的国际背景及国内民族主义思想对五四运动影响深巨,而五四运动也是近代中外关系上里程碑式的事件。李珊认为,以往研究五四的著作多局限于1919年,对于更广阔的国内外背景缺乏足够的重视。周著对五四运动的大背景进行了很好的勾勒,对中外关系问题的观察比较敏锐,如中日关系、留美学生的影响、留日学生的四次集体归国事件,以及华工问题等。她还指出,基督教知识分子在英文著作中回顾五四新文化运动时,亦将“民族主义”与“精神信仰的探求”作为“科学”“民主”之外的重要主题,这种认知对于我们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内涵或有裨益。她指出,基督教知识分子在英文著作中回顾五四新文化运动时,亦将民族主义精神信仰的探求作为科学”“民主之外的重要主题,这种认知对于我们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内涵或有裨益。

卢华认为,尽管这本书不同中译本之间有一定差异,部分事实和语句有翻译错误,但瑕不掩瑜,它仍然是一本优秀的学术著作,对五四运动的全景分析有独树一帜的价值。最近学界对五四运动在地方层面的传播、接受研究逐渐丰富,反映出该书的一个短板。此外,该书对五四运动“对手方”的划分过于简单,呈现出一种“二元对立”的态势,忽视了北洋政府等各方势力的内部复杂关系。作者对日本的分析相对薄弱,日本并不只是五四运动的“对手方”。日本军政势力错综复杂,与民国政学界关系多样;在“新文化”的层面,五四前后中日的新式刊物、学生团体和思潮共同构成了东亚思想互动的“场域”,相互往还,很难以五四运动的“客体”或“对象”简单化处理。这也提示我们有必要从跨国史乃至全球史等更广阔的大视角重新审视五四运动。

从思想史角度看,五四运动也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王豪指出,在研读这本书时,应该注意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特点。周策纵不仅是历史学家,也是红学家、诗人,他既肯定五四思想中理性主义的一面,但亦不否认追求信仰、抒发感情的价值,他本人身上即能反映出五四思想的多元特征。另外,王豪还指出,虽然如周策纵先生所言,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并未对传统采取一种盲目的、全盘性的批判态度,但也应注意,他们对待传统的态度并非完全客观,儒家思想中追求价值之真的“明道”精神,以及“以道抗势”的抗争意识等,他们均未能够予以足够重视。

在其后的自由讨论环节,与会人员围绕周著的学术价值和观点得失、五四运动的政治影响和精神遗产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和交流。活动历时两个小时,最后在愉快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对五四运动历史意义的研究,“要坚持大历史观,把五四运动放到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史中来认识和把握”,同时要“从五四运动以来的政治史、思想史、文化史、社会史等各领域开展研究”。循此精神,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工作小组和青年读书会联合举办此次活动,旨在鼓励和推动本所青年同人从大历史观重新审视五四运动,理解五四精神。此次讨论活动中,本所青年学者们结合自身专业所长,畅谈对五四运动的新认识和对五四精神的新体悟,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多个历史层面,视野开阔,见解纷呈,取得了很好的学习和交流效果。青年同人纷纷表示,通过参加此次活动,进一步加深了对五四运动历史意义和精神遗产的认识与理解,同时在近代史研究的视角和取径方面也受益良多。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京 ICP 备 0505519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