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日期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栏目 > 闻一多研究通讯

《闻一多研究动态》第十三期(1997年6月)

作者:闻一多研究专业委员会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1997-06-07 字体: 打印
作者:闻一多研究专业委员会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1997-06-07 打印

主办:中国现代文化学会闻一多研究专业委员会     北京·1997年6月

 

==========================================================

★ '97闻一多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由清华大学中文系、中国现代文化学会联合举办的'97闻一多学术研讨会,5月17日在闻一多的母校清华大学工字厅东厅召开。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国际关系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北方工业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求是杂志社、华人文化世界杂志社、百科知识杂志社、中国教育报社、邮电出版社、市委宣传部等单位青年学者,及韩国东亚大学、顺天大学、汉城大学访问学者、留学生等,共40余人出席了会议。

闻一多曾在清华求学10年,执教14年。他作为诗人、学者和斗士的一生大半与清华有关,因此研究他与清华的关系有助于进一步促进对他的理解以及对他思想遗产的继承。基于这样的认识,会议选择了“闻一多与清华”这样一个主题。在清华大学中文系蓝棣之教授主持下,会议组织了论文宣讲、专人讲评,并就论文内容和闻一多研究中出现的新问题新动态进行了自由讨论。  

 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孙敦恒教授发言指出:闻一多思想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爱国主义,而这种精神正是他在清华求学期间形成并最早体现出来的。刚进入清华时,少年闻一多便显示出民族危急关头“舍我其谁”的爱国激情。此后由于他认识到美育改造社会的巨大作用,便积极投入文艺创作和美术、戏剧方面的艺术活动,以此方式来实现其爱国主义理想,这可以说是闻一多一生言行的灵魂。清华中文系张玲霞副教授在讲评时指出:孙敦恒以“爱”为中轴来研究闻一多,是依靠翔实史料所进行的扎实的历史学研究,给我们许多启示。   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副主任程光炜教授在宣讲的《闻一多:中国新诗理论调整期的关键人物》论文中,着重分析了闻一多在诗学理论方面的贡献。针对新诗理论开创期胡适等人出于对个性自由的追求和破坏旧诗音律的口号,闻一多通过吸取融汇传统与西方诗歌中的音节理论,提出了以音律为核心的“三美说”,它和闻一多的其他诗学理论,在新诗发展史上起到了规范作用,体现了新诗技艺的自觉,其内涵目前远未发掘完。此外,闻一多还借鉴艾略特诗学理论提出“新诗戏剧化”,这种理论通过卞之琳等人影响了40年代的中国新诗派。论文中,程光炜还认为闻一多提出新诗的“人民性”概念时,包含着格律化与戏剧化的双重涵义,因此有必要消除历史性误读。人大中文系马相武副教授在讲评中认为:这篇论文是闻一多诗学理论研究的一次突破,澄清了一些概念,重新把闻一多作为诗人和学者放到中国新诗发展史的关键环节进行研究。  

 清华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兼中文系主任徐葆耕教授宣讲的论文题为《闻一多与清华学派》。他将闻一多的学术研究置于“清华学派”的整体背景下考察后,总结出几个特征:首先闻一多对中西文化取综合模式,接受西方文化人类学等思想,融入具体研究中,同时按照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相应转化;其次,在对《诗经》、《楚辞》等典籍研究中既体现了鲜明时代特色,又具有历史感;再次,在具体操作上重视考证,以朴学为基础来得出创造性结论。以上这些也都是整个清华学派以“释古”为特征的学术风格体现。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费正刚教授的讲评,肯定了清华学派的学风对北大的影响,同时特别指出:虽然闻一多在引入文化人类学解释古代经典方面作出了开创性贡献,但他的方法并非研究古典著作的唯一道路,一味照搬有可能远离文学。他主张将闻一多还原成一个学者,不能过于完美化绝对化,只有辩证的对待他在学术研究中的不足之处,才有利于总结他留给后人的丰富遗产。   

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张洁宇宣讲了《学生时代的闻一多与清华学生社团的》论文。她认为闻一多的成长与清华园的文化环境密不可分,而他积极参加的学生社团活动对他的思想发展和艺术情趣都产生了必然影响。新剧社中的戏剧实践影响他的诗歌创作,使其中出现一种独特的“舞台效果”;在美术社中他接受了绘画训练,这直接影响到他在创作中对色彩的运用以及诗歌意象的使用;而参加文学社的活动,是闻一多所经历的诗歌创作的第一个高峰,并且初步确立了自己关于艺术、诗歌的基本理论;此外他参加的其他社团活动,亦与他艺术改造现实的理想不无关系。北大中文系吴晓东副教授讲评时,认为这篇论文选取了较好的角度,它通过具体分析建构了闻一多诗学理论贡献的发生学背景。   

在自由讨论中,与会者继续就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会者普遍认为应当把闻一多还原成一个诗人学者,比如他的“人民性”实际上超出了一般的政治意义,需要从文化诗学理想来理解,况且闻一多在强调人民性的同时并未放弃美学立场,仍然不赞成宣传口号化。一些与会者指出闻一多求学期间之所以能广泛参加社团活动,与当时清华的教育制度和活跃学术氛围有关,因此可以通过对闻一多的个案分析来透视早期清华校园文化,再从校园文化来研究清华原有的文化特征与精神品格。一些与会者还介绍了闻一多研究在海外的情况:韩国学者较关心闻一多审美意识以及处理新诗西化与接受传统、“新诗戏剧化”、闻一多徐志摩关系等具体问题;在日本,已成立了闻一多研究会,他们从西南联大、民主同盟的具体视角来研究闻一多。   最后,会议发起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闻黎明研究员作了总结发言。他介绍了闻一多研究专业委员会的情况和几年来所开展的活动,肯定了这次研讨会的成果,并代表与会者为这次会议的圆满成功,向清华大学表示衷心感谢。

会议午间休息时,与会者一起参观了清华西院的闻一多故居, 并来到荷花池畔共同瞻仰了闻一多塑像和闻亭。(徐晨亮撰文)

~~~~~~~~~~~~~~~~~~~~~~~~~~~~~~~~~~~~~~~~~~~~~~~~~~~~~~~~~~~~

★ 要 闻 【电视剧本《闻一多》已送审】 由陆天明执笔、王宁任责任编辑的电视连续剧《闻一多》业已完成修改本。这部增至七集的剧本已呈中央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审查,一俟批准即可着手拍摄。据悉,曾经执导过《蹉跎岁月》等剧的蔡晓晴导演,阅读剧本时十分激动,她正在积极争取执导。

【抢救口碑资料已由闻一多基金会启动】 为了永久保存有关闻一多的口碑资料,闻一多基金会决定对在世的闻一多的同事、朋友、学生等开始抢救性采访和录像。不久前,李少云、王赤斌曾赴大连,对辽宁师范大学康见教授的回忆做了录像,大连电视台获悉亦特作同步拍摄,这次采访效果甚佳。目前,闻一多基金会已在闻立雕协助下初步拟出访问名单,下一步将陆续采访录像。

【王康刘宣闻黎明被侵权案获得处理】 2月, 闻黎明发现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今年1 月出版之《清华四才子》中的闻一多部分,几乎全部由王康《闻一多传》、刘宣《闻一多评传》、闻黎明《闻一多传》三书剪贴而来。对此罕见的侵权行为,王、刘委托闻黎明出面维护著作权益。出版社闻讯后很重视,除在内部进行了检查和处理外,并接受被侵权者提出之公开道歉和以侵权部分全部出版利润为经济赔偿数额(各赔偿5550元)的条件。5月8日、15日,该书主编徐虹、该文作者张立君已在《长春晚报》刊登向被侵权者的公开《道歉》,全文为:“我们在《闻一多:新诗魂的主导与学界斗士》一文中,大量使用了闻黎明、王康、刘宣三位先生著作中的内容,侵犯了三位先生的著作权,我们除了予以物质赔偿外,特在此向三位先生公开道歉。”被侵权者认为,《道歉》回避了侵权载体《清华四才子》,因此未能肃清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危害,只是鉴于出版社郝社长两次来长途电话承认错误,表示一定吸取教训,被侵权者方不要求公开纠正。不过,他们严肃指出侵权法人今后处理此类事件时,应站在维护著作权益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

★ 东瀛闻一多研究

 

【日本学者来京访问】 4月27日, 日本学者芦田孝昭、铃木义昭、小林基起、山本明四人出席武汉“20世纪中国文学与理论批评国际研讨会”后抵北京访问,并应北京大学中文系邀请举行了座谈。 30日,芦田、铃木、山本与闻黎明、许耀明(北京大学出版社)等人会谈中,介绍了日本闻一多学会的筹备情况, 并表示进一步联络各地学者,积极撰写论文,以便与中国学者共同组织闻一多研究等活动。闻黎明向诸学者赠送了《闻一多萃语》,芦田等先生亦设想编纂一部面向日本大学教学用书的同类著作。

【铃木义昭介绍《死水》日译情况】 铃木义昭教授来华访问带来新撰论文《闻一多〈死水〉之翻译与解释在日本》。文中介绍了蒲池欢一、石田武夫、金冈照光、今村与志雄、芦田孝昭、秋吉久纪夫等学者翻译《死水》一诗的情况,并对译诗的特点及译者对此诗的不同认识,进行了分析与比较。文中还提到日本《诗经》研究泰斗目加田诚夫先生1943年发表的论文中即引用了闻一多的观点,甲骨文金文学者白静川先生、中国古代史专家伊藤道治先生等人著作中,也吸收了闻一多在文字学、神话学的研究成果。尤其值得重视的,是铃木在1926年7 月《改造》“现代支那号”上发现了《春光》日译诗,这是迄今所知日本对闻一多诗作的最早翻译与介绍。

【松浦友久专著中对《死水》节奏感的认识】 日本早稻田大学中文系主任松浦友久教授在《节奏的美学——日中诗歌论》(1991 年东京明治书院出版)中, 对中国新诗的节奏进行了专题研究。 书中以《死水》为“现代九言诗”之代表探讨了其“格律性”,认为它是用“一行=四拍”的音尺统一起来的格律诗,即各行有三个“二音=一拍”的音尺(二字尺)和一个“三音=一拍”的音尺(三字尺),结果就形成了“九言”的齐言诗型。作者据此指出:《死水》在节奏结构上与古典七言诗最相近,而它之所以“新”,是由于省略了句末休音,所以产生了一种静止的平稳的叙述式节奏感。松浦认为:闻一多的诗型选择是极具意图性的,不过闻一多似乎没有发现有无“句末休音”而造成的效果上之差别。

【商金林赴日讲学并将推动闻一多研究】 3月31日,本会副主任、 北京大学中文系商金林教授应邀赴东京大学讲学两年。他在行前制订的计划中,包括了与日本闻一多研究学者的多方位交流。这次讲学,将有助于中日两国学者共同推动闻一多研究与普及。 ~~~~~~~~~~~~~~~~~~~~~~~~~~~~~~~~~~~~~~~~~~~~~~~~~~~~~~~~~~~~

★ 快 讯 【闻一多基金会继续资助本会工作】 为支持今年北京地区开展闻一多宣传与研究,闻一多基金会批准本会申请,提供赞助款7381元。这项经费除支付财务管理费外,将全部用于发行《闻一多研究动态》、'97青年学术研讨会、 小型国内与国际交流活动。本会特向闻一多基金会致以衷心感谢,并表示根据基金会要求,对这笔赞助从严格掌握、合理使用,同时及时汇报工作情况。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京 ICP 备 0505519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