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日期
2022年9月21日,应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学术史研究群和青年读书会共同邀请,北京大学历史系欧阳哲生教授在中国历史研究院阅微厅作了《走进胡适的文化世界》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罗检秋研究员主持,邹小站研究员、赵妍杰副研究员、彭姗姗助理研究员担任与谈人。线下及线上共有200多人参加。
欧阳哲生教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胡适研究,著述颇丰;最近十几年间又涉足北京史研究,颇有心得。不久前出版的《胡适的北京情缘:一个新文化人的日常生活史》一书,体现了他个人这两种研究兴趣点的结合。北京是胡适一生中居住时间最长的城市,也是其学术事业成长的关键之地,对胡适在北京的日常生活史进行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部书也是本次报告会的主题之一。欧阳教授首先回顾了个人的胡适研究之路,并对《胡适的北京情缘》一书中所收各篇文章(包括:《胡适的北京情缘:一个新文化人的日常生活史》、《胡适与五四时期中西文化交流》、《胡适与司徒雷登》、《新文化的异域回响——胡适及其著作在日本》、《一部新文化的珍贵文献——〈胡适留学日记〉版本源流及其文献价值考》等)写作的“背后的故事”逐一进行了解说。关于《胡适的北京情缘》一文,欧阳教授述及,自己多年来就想写“胡适与北京”这个题目,类似于邓云乡先生的《鲁迅与北京风土》,为此,留意收集相关资料,曾探访胡适在北京的旧居,并查找胡适在北大时的资料,对胡适收入与支出状况做了仔细梳理。他认为,胡适收入虽不算少,但并非如以往有研究者认为的那样富裕,而他讲求节用,夫人江冬秀持家有方。欧阳教授还关注了胡适在北京的游览空间。上海是另一个胡适曾长期生活的城市,是胡适的出生地及少年求学之处。欧阳教授比较了胡适对北京和上海两地的情感,认为,胡适对北京的感情要更深一些。
其次,欧阳教授就胡适的思想特质及在中国近代思想史、学术史上的定位问题,阐述了个人的见解。他认为,胡适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巨人。欧阳教授谈到,1998年,当他写《胡适的文化世界》一文时曾提出:在20世纪中国,胡适是典型的文化学术界的“卡里斯玛”人物。24年后,他依然持此看法。他认为:胡适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其工作领域涉及文学、历史、哲学、教育、宗教、社会、政治等;胡适是一个公共型的知识分子,在《新青年》、《每周评论》、《努力周报》、《现代评论》、《新月》、《独立评论》等刊物发表了大量时评政论;胡适的个人命运与现代中国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连。在他看来,胡适的一生具有三个特点:成名早;思想观念较早定型;追求文化学术和社会政治的进步,不求做官,其学术成就,与他对学术研究的专注分不开。
再次,欧阳教授讲到胡适与世界学术界交往问题,指出,胡适是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化代表。他提到,1932年,胡适被普鲁士国家科学院聘请为会员,又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胡适发表了大量英文作品,关于其英文作品的数量问题,欧阳哲生教授指出,起初,袁同礼编《胡适英文著作目录》统计有208种(篇),现在,已发现400多篇,此外,尚有大量未刊手稿。欧阳教授还提到,胡适与国际学术界关系密切,是与西方学者打交道最多的中国学者之一,他与欧美汉学界或东方学界交往密切,与日本汉学界也交往甚多,特别是与日本禅宗史研究者,彼此既有交往,又有争论。
然后,欧阳教授对胡适思想的现代意义进行了“再诠释”。在他看来,胡适的历史地位来自于发动文学革命,以及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和成就,但其地位不限于此,其思想至今仍具有很大的价值。欧阳教授认为,研究思想史有两条路径:一条是以一种成见去分析另一种成见;一条是以平等的眼光处理所探讨的各家思想,呈现各自的优长和特性。他个人倾向于遵循后一条路径。他认为,讲究实验的科学方法,循序渐进的进取精神,坚持民主的政治规则,承续传统的文艺复兴,是胡适思想的精髓。
最后,欧阳教授介绍了他正在从事的课题《胡适年谱新编》,主要介绍其“新”在何处。
报告结束后,三位与谈人发表评论。邹小站研究员评论说,此次报告,内容丰富,收获颇丰。就《胡适的北京情缘》而言,以往的人物研究,往往从宏大叙事中展开其思想,给其定位,但对一些细节难以掌握,本书写新文化人的日常生活,对理解人物的师友关系,理解其思想、学术的脉络,很有帮助。赵妍杰副研究员提到,在中西交流的大背景下研究近代中国,以往更多注重西风东渐,今后更应注意研究中国如何贡献世界,中国有哪些世界级的思想家?从报告中可见,胡适应是其中的一位。彭姗姗助理研究员评论说,《胡适的北京情缘》写新文化人的日常生活,可以看出欧阳教授搜集资料的功力,对胡适研究资料了如指掌,举重若轻,且把胡适研究与北京史研究做了很好的结合。可以看出,作者对日常生活史中的细节的选择,背后有其宏观关照。
本次活动历时三个多小时,大家仍意犹未尽,在热烈的学术讨论气氛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