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日期
(目录显示最新更新的20期内容)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研究
1921年陈独秀在上海被捕事件探赜
侯庆斌
内容提要
1921年10月4日,上海法租界巡捕抓捕陈独秀,在其寓所搜获大量违禁书刊。10月26日该案审结,会审公廨判陈独秀缴纳罚金100元。舆论和时人回忆或认为陈独秀因过激言论违反北京政府《暂行新刑律》第221条获罪,或强调他被捕的原因与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身份有关。实际上,法庭认定陈独秀的言论无关煽惑,施以惩罚的唯一理由是陈独秀涉嫌在寓所经营一家未经注册登记的“秘密出版社”,有违《法租界印刷律》第1款。陈独秀案反映了中共一大前后法租界出版监管制度对中国共产党早期宣传活动的干扰相对有限,客观上为中国共产党建党和组织发展提供了机遇。不过,该案审结后租界的政治环境发生明显变化。1922年随着革命活动趋于活跃,法租界当局对中国共产党组织和领导人物愈发重视。出版监管制度对中国共产党宣传活动的负面影响日益凸显,构成整个上海政治环境恶化的缩影。
关键词
陈独秀 中国共产党 法租界 会审公廨 印刷律
作者
侯庆斌,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学系讲师
战争、地貌改造与社会动员
——华北平原抗日根据地军民挖道沟运动研究
程森
内容提要
华北平原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是中国共产党自抗战后逐步崛起的关键因素之一,但是平原地貌有利于日军的行动和进攻,并不利于根据地军民的防御和坚守。中国共产党自创建平原根据地之初即投入到大规模的改造平原地貌、地物的运动之中,其中挖道沟运动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道沟是战争环境下人为创造的人工地貌,最先起源于冀中,后向冀南、冀鲁豫、冀东、冀鲁边、山东、淮北、苏北等平原地区扩展。道沟具有一定的规格和内部构造,不仅能阻滞日军行进、截断敌方运输补给,还具有隐蔽自己、打击敌人及战时便于我方运输、转移和突围等多种功能。中国共产党依靠其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保障了道沟的修造和维护。道沟具有网状的结构和地上隆起的景观形态,使平原变成了“丘陵”,最终成为华北平原抗日根据地军民持久抗战的地理依托。
关键词
华北平原抗日根据地 挖道沟运动 地貌改造 社会动员
作者
程森,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教授
专题研究
自救与纷争:辛亥革命时期杭州绅商两界的筹办团防
崔岷
内容提要
武昌起义爆发后,杭州绅商两界均努力加紧筹办团防。1911年10月22日至11月4日的短短半月内,双方经历了欲合终离、内外纷争不断的过程。由于各自的财力和人力均告匮乏,急于恢复城市秩序的绅商两界谋求合并组织,“不分民团商团”。不过,筹费方式和组织形式上的分歧及其引发的激烈冲突令合作迅速破裂,而绅学界“献媚官厅”的迹象进一步激发了商界独立办团之心,从而断送了双方二度合作的可能。随着城内秩序的不断恶化,分别筹办民团和商团的绅商两界均能感受到革命的日益临近。同时,谘议局、商会、革命党和官府均力求对筹办团防施加影响以将其引向各自的目标。在分别遭遇了内部和外部的革命动员后,绅商两界各自筹办团防的努力于11月4日一同为革命所阻断。透视杭州绅商两界筹办民团和商团的努力,不难发现辛亥革命时期筹办团防这一社会动员过程呈现出鲜明的新旧糅合之相。
关键词
辛亥革命 杭州 绅界 商界 民团 商团
作者
崔岷,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好名立异非中庸”:文悌与晚清变局
张海荣
内容提要
文悌出身没落的满族世家,一生历道、咸、同、光、宣五朝,见证了清王朝在内忧外患的冲击下从日薄西山到崩溃瓦解的整个历程。他暴得大名,首先缘于御史任上严劾康有为“保中国不保大清”,这不但成为满汉保守派攻击“康党”的重要口实,所举各项“康党”罪状,亦成为戊戌党狱之关键证词。戊戌政变后,文悌外任河南府知府,参与筹议洛阳陪都事宜。庚子事变后,他积极运动各方权要,欲赴行在瞻觐而未果。辛丑两宫回銮,路经洛阳,文悌大肆铺张,竭力迎逢慈禧太后及其心腹,引起朝野侧目,却未能如愿升迁。文悌前后为官45载,以贵东道终仕,处处标榜满族利益,动辄挥舞“文死谏”的道德大旗。揭櫫其人其事,尤其是他在晚清一系列重大变局中的观察与因应,有助于认识满族中下层官员的政治心态与当时深刻的满汉畛域,丰富对相关人物史事的理解。
关键词
文悌 满族官员 戊戌变法 庚子事变 辛丑回銮
作者
张海荣,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清代贡院号舍添建活动考论
徐世博
内容提要
清末科举之改制停罢,与科举制度的内部危机关联密切。道光以来,各省乡试人数不断攀升,清廷不但无力限制,更放任地方大肆添建贡院号舍,对科举考试的严肃性乃至士习文风造成消极影响。这类工程多因增广学额、举额而起,实则与清廷管控乡试规模的态度和能力有关,而清末添建贡院号舍的新高潮与乡试规模失控亦是乾隆科举改革“崇尚实学”的指导思想及其政策遭到废置的表现。至此,科举既无裨于实学,不得不让位于学校。
关键词
清代 科举制度 贡院 乡试
作者
徐世博,暨南大学历史系讲师
“总教治校”:清季江苏存古学堂的校务运作
郭书愚
内容提要
清季江苏存古学堂“总教治校”“教员皆兼管理学生”的办学取向,既节省经费,又与尊师轻官、学问至上的校风相辅相成,有助于避免行政管理对学校事务的妨害。江苏存古学堂以总教为核心、办学员绅共治的日常运转格局,实是代表“国家”掌控绝大多数资源的官方大员将学务主导权授予办学员绅,既与清季新教育建制乃至当时社会发展大势背道而驰,也不尽同于传统书院,是影响其兴办进程的根本因素。学校腐败的办学实况说明清季官绅关系的紊乱失序,不仅出现在基层州县,在省府一级的新政事务中也较明显。其与公立南菁文科高等学堂的竞存则是当时中上层精英士绅多元化参与新政学务的缩影。
关键词
江苏存古学堂 曹元弼 清末新政 官绅关系
作者
郭书愚,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革命军北伐,司法官南伐”
——1927年前后的政权鼎革与司法人事延续
李在全
内容提要
国民革命军北伐前夕,由于经济窘境和政治高压等原因,北方颇显颓气,包括司法人员在内的公职人员自北南行者不少。北伐战争期间及其后,北方法律官僚王宠惠、罗文干等人进入国民党高层,在讲求法律专业知识、注重司法实践经验的选任标准下,相互推介援引,北京政府司法官员大量进入南京政府,出现“革命军北伐、司法官南伐”现象。这既与国民党的人才接收政策、司法缺少班底有关,也与当时正在形成的法律职业共同体及“司法不党”理念有关,还有一定的国际背景。政权鼎革中司法人事延续,有利于承续北京政府司法基础,实现国家司法运转的平稳过渡,但对国民党而言,也带来很多问题。这些司法人员与国民党并无渊源,对国民党理念与统治方式未必认同,“反党”现象频发;以北京政府司法官员为班底的南京政府司法系统,无法成为国民党政治斗争的有力工具。1927年前后南北政权鼎革与司法人员流动,不仅可窥见两个敌对政权之间的人事关联,亦隐见国民党政权实乃一个庞杂的混合体。
关键词
国民党 司法系统 国民革命 北京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
作者
李在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北伐战争前后杭州广济医院的收与还
李传斌
内容提要
北伐战争前后,杭州广济医院经历了被浙江地方政府收回自办,又被发还的过程。围绕着广济医院的收回自办与发还教会,外交与内政、中央与地方、宗教与世俗、政府与社会之间表现出复杂的关系。广济医院的收与还,虽然是地方性的涉外事件,却产生多方面的影响,折射出北伐战争前后中国对外关系与民族主义的复杂性与差异性。
关键词
广济医院 北伐战争 传教士 民族主义
作者
李传斌,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理论与方法
概念史与历史时间理论
——以科塞雷克为中心的考察
方维规
内容提要
德国概念史研究在国际学界享有盛誉。科塞雷克领衔编撰的《历史基本概念》,是透过概念来重构现代性之兴起的最成功的尝试,常被誉为经典概念史。“鞍型期”和“不同时的同时性”是科氏著述中的两个基点,是他以时间概念为核心的历史认识之中心范畴。鞍型期是走向未来的特殊过渡期,或曰新时代之开端。不同时的同时性则是所有历史的基本经验,更是现代性的特征之一。科塞雷克的近代历史时间理论,倾注于特定历史时期从渐变到剧变的断裂经验和现代语言的形成,概念史在他眼中实为概念之时间史。他的历史时间语义学,旨在探索过渡期之经验和语言的多重时间层,考掘那些蕴含过去、现在和未来之时间结构的关键概念,呈现“经验空间”与“期待视野”之间的断裂。仅就过渡期本身的结构性特征而论,东亚国家走向现代的决定性时期与鞍型期有其可比之处。科氏所揭示的鞍型期概念的诸多特征,同样见于中国近现代过渡期/转型期的许多援西入中的重要概念,见于汉语概念的现代化。
关键词
科塞雷克 概念史 《历史基本概念》 历史时间
作者
方维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何为抄本?谁之文化?
——抄本的解读方法及其问题
刘永华
内容提要
作为一种文献类型,民间抄本的价值尚未得到学界的重视。美国学者薛龙的《晚清民国时期平民的日常生活:理解抄本文化》一书,是中国近现代史领域第一本正面讨论抄本的开拓性著作。该书通过举证翔实的史料,提醒研究者注意抄本在印本时代普遍存在的事实,阐述了抄本对理解普通民众社会生活的学术价值,并对解读抄本的思路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不过在解读路径上,该书没有对写本类型进行区分,低估了抄本、传抄者与“平民”之间的复杂关系,对抄本表述的文化与所谓“平民”文化的处理有简单化的嫌疑。在具体解读方面,本书也存在过度解读、非历史化解读和误读等问题。
关键词
抄本 抄本文化 日常生活 《晚清民国时期平民的日常生活:理解抄本文化》
作者
刘永华,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读史札记
毛泽东关于中国共产党创建史的记忆
李张容
内容提要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缔造者和中共一大的亲历者,毛泽东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口述或撰文等形式回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他的回忆涉及早期共产主义者谋划建党、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以及中共一大召开过程中的若干问题,或是相关人物、或是具体过程、或是重要细节。他的回忆通过会见友人、大会讲话、刊发文章、出版书籍和建党纪念等方式公开传播,从而形成中国共产党创建史的早期记忆,并深刻影响建党纪念以及中共党史的编撰。
关键词
毛泽东 中共早期组织 中共一大 历史记忆
作者
李张容,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会议综述
党的百年历程探索与理论创新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高峰论坛综述
杨阳 杨文军 王东维
作者
杨阳,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延安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杨文军,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王东维,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